在诵读中学生悄然学好语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74635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9.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诵读中学生悄然学好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诵读中学生悄然学好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诵读中学生悄然学好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诵读中学生悄然学好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诵读中学生悄然学好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诵读中学生悄然学好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诵读中学生悄然学好语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诵读中学生悄然学好语文【内容提要】学习语文应当注重诵读,“熟读成诵”就是反复多遍地读,展现一种过程, 获得一种体验进而自然产生结果背诵。充分利用诵读这个手段,入情入境加强对学生的诵读训练,适时有条理地开展诵读活动,能够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能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让学生悄然学好语文。【主题词】诵读语言素材语感能力语文素养学好语文几年前我参加了 “江苏省第三期中小学诵读骨干教师培训班”。 这次培训的目的是使学员充分认识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现实意义,提高其对中国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的思想、文化与

2、教育价值。使学员准确理解部分中华经典作品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提高经典诵读赏析能力,掌握中华经典诵读的技巧, 使学员真正成为在中小学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骨干力量。 给我们上课的是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董蓓主任。董老师漂亮的容颜让我们夸赞不已, 可更让我们羡慕的是她那一口标准动听的普通话。尤其当她满怀激情地朗诵古典诗词时,高超的诵读水平, 精湛的教学技艺、 丰富的文学知识以及优美动听的声音,都让我们报以阵阵热烈的掌声。中华经典诵读的无穷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回来以后在教学中我就注重对学生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目的

3、地、合理地、有重点地加强诵读教学能让学生爱上语文, 学好语文。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学好语文离不开两个方面, 一是扩大学生的储存量, 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前者着眼于积累,后者着眼于实践。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积累、感悟、熏陶、培养语感的历练。学好语文应当注重诵读,诵读偏重于自我体验,“熟读成诵”就是反复多遍地读, 展现一种过程, 获得一种体验进而自然产生结果背诵。背诵,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而是视觉、发声、听觉、思维活动的结合,眼到、口到、心到。语言材料内化成学生生命个

4、体的一部分,犹如父母给的手足之于生命一样,成为终身有用的东西。一、诵读能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古人十分重视诵读。重视诵读,其实强调的就是语言积累问题。古人认为,学生学习课文, 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 俗语说得好: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七录中的张溥从小酷爱学习,凡所读之书必亲手抄写,抄写后必大声朗诵一遍, 烧掉再重新抄写, 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因此他把读书的

5、房间题名为“七录” 。后来他成为明代的大文学家。他的学习经验可以说是古人的一个代表。 古时候没有现在的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有依靠学生的诵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进而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肚里有货,说话写文章才能底气十足。二、诵读能够培养语感能力。培养语感的朗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感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人对语言的直觉的全体的感受, 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 我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就是整体感知,整体吸收,形成语感。如拿到一篇古诗文,让学生反复诵读,形成积累,这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 我们知道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良好语感的培养。诵读对要求学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

6、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学生将所感觉到的规范的言语对象(古诗文)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吕淑湘说: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没有“书声琅琅”,哪有“出口成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 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 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对学生而言无论是写作文还是平时与人交往,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 培养了好的语感,好词好句就会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记得我上学时,每次遇到需要背诵的文章,我总是先熟悉内容,然后大声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在语文学习上, 我并没有比

7、别人多下功夫, 但我的语文成绩在班上总能胜人一筹。语文老师每次评讲作文,总是拿我的作文做范文。今天想来,诵读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在我现在的语文教学中, 我也注重指导学生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爱上诵读,感受诵读的魅力。三、诵读能够给人以美的熏陶。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 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 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正是记忆力、想像力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阶段让儿童诵读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记忆力, 想像力,进而促使其智力的发展, 而且可以培养他

8、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使儿童终身受益。 古诗平仄有序,节奏鲜明, 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反复诵读,大胆想像,能领略意境美,绘画美。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诵,体验情感美,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领悟诗句的哲理美。 “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内涵深刻, 意存高远, 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变的精魂。四、诵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四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来实现。

9、 这是语文素养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小学生识字不就是从诵读开始的吗 ?他们识字数量和写字质量的提高过程,自然能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教学就比较注重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诵读是学生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能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就有了基础。视野开拓了, 知识增长了, 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了, 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就能得到提高了。诵读作用重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学好语文呢?我进行了以下方法尝试:一、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 ,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0、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诵读中动情、生情,自然而然地主动积累语言。例如, 荷花这篇课文的第四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是我一朵, 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 ”文章写得优美, 教学时我通过音乐的渲染, 与展示的图画结合,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想想,表示看的时间长, 表示看得很专心, 或者表示看时

11、显出爱荷花的神情的词有哪些。学生这时语言的储蓄库被打开了,他们说:“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出神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凝神)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 之后,我请学生“久久”、“凝神”、“深情”地看着荷花, 想想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后说:“我觉得荷花变活了。 ”“我仿佛看到荷花突然长高了。”“我自己好像也摇摆起来。”“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心里美滋滋的。 ”在此,我及时引导,课文中“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语言文字也写得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诵读课文,并背诵。学生此时诵读得有滋有味,背诵得也快。二、开展早晚诵读活

12、动。每日用早上十分钟时间读诗、词、美文下午放学抽五分钟吟诵。 每周一两首诗词, 一段三字经,教师及时抽查, 让学生达到“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另外,我根据儿童喜欢唱歌的特点利用歌曲的形式帮助他们来背诵, 把一些要背的诗歌、 美文等填入孩子熟悉的曲谱里,让他们边唱边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一学期下来能背二三十篇。你看,课余时分他们常抑扬顿挫,甚至摇头晃脑,尽情诵读那些经典诗词美文。三、据时、节气等定时开展“最美诗文”朗诵会。根据节假日及季节节气等开展诵读会活动, 如国庆节让孩子搜集抄录古今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诗文,举办“爱我中华,卫我国土”的诗文吟诵会,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

13、国的坚定信念。根据孩子爱看电视剧三国演义 ,让他们背关于三国的诗文,于是赤壁怀古 念奴娇 观沧海 借箭等从他们口中流出。 元宵节背青玉案元夕 ,母亲节背游子吟,春季背咏柳、 元日 、 忆江南、 春夜喜雨,夏季背小池 、 四时田园杂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秋天背山行、 秋夕 、水调歌头、 月下独酌,冬天背别董大 、 雪 、 梅花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咏寒松,有时让他们诵诗接龙,诵读擂台赛,抢答,评选诵读小能手等形式,孩子们在“比、学、赶、帮、超”中增强了团结协作,也悄然学好了语文. 总之,我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 充分利用诵读这个手段, 入情入境加强对学生的诵读训练,适时有条理地开展诵读活动, 能够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长此以往, 学生既可获得读书的乐趣和美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何乐而不为呢?让我们一起在诵读中爱上语文 , 学好语文吧!参考文献:【1】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略论河北省平泉县教体局教研室苏天祥【2】学周刊 2010 年第 8 期【3】小学教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教学改革与创新主编阮望兴、朱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