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45418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教学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教学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教学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教学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教学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教学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学教案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教学教案设计2013年 2 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 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 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

2、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 可把这家伙枪毙了, 也不让他离开美国, 无论他在哪里, 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 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 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

3、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 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 240 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 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 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 种矛盾斗争, 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 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 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 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4、?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 生字:函( hn) 氾(f n) 佚(y ) 缒(zhu) 阙(ju?) 多音字:朝( 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ng)(人名逢孙) 通假字: 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

5、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 祸。 4、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 -撤退 师:军队 三、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 年。在这之前, 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 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在公元前 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 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

6、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 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 生在公元前 632 年的城濮之战, 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 宋、齐、 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 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 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状语后置句 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锦| 军函陵,秦| 军氾南”,这样断句对不对, 为什么这样断句呢, “军”是名词活用

7、作动词了。 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 (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 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 引出二主 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贰为数词动用,军为名词动用;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其,代词,代郑国;特殊句式:无礼 于晋,贰于楚。 提醒学生从翻译的方面看句子语序的调整,得

8、出本句的介词结构“于晋”、“于 楚”本来应在“无礼”和“贰”的前面,但句子中却是在它们后面, 所以是倒装结构中的介宾短 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译文:晋文公、 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 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4、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 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二)讲解第二段。 1、读第二段。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 2、重点讲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

9、了。无能:不能。已:同“矣”,句末语气助词。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 曰”; 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 从了佚之狐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 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 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

10、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 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 英雄末路。 他满腹牢骚, 满心 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 人。 佚之狐:关心国事的大臣,对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 烛之武:满腹的牢骚与埋怨 郑伯:一位敢于自责的国君,情真意切,有风度 4、“佚之狐言于 , 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 、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辞曰:“臣之壮 , 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

11、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公曰:“ , ”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 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三)、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我们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写了什么 事情?智退秦师 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 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

12、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 学过的提宾的“之”有: a 何陋之有? b 莲之爱,陶后鲜有闻。 c 菊之爱,同予者何人? d 牡丹之 爱,宜乎众矣。 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2、“夜, 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3、现在大家齐读烛之武的说词,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简单的 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提问) (秦晋郑) 非常好,有了这个战略形式图, 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了或者说是说服秦伯的前提 条件。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 (2)所以,烛之

13、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 执事”,从形式图中, 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 受益的就是晋。 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坦言知亡, 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舍郑会对秦有益:君 亦无所害。) (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6)(秦晋郑)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肆其西封东封郑 (7)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

14、着想, 其实呢, 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 亦必以利而离”。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 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 看来),理由充分。这段说辞仅125 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 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 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3、说秦的结果是:秦郑订立盟约;秦国驻兵守郑。 4、秦, 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5、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

15、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 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

16、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四)、讲解第四段。晋师撤离 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 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 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 思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a 其 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b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 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 地方。 例如: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2、 写晋师撤离郑国。 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 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