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两个必然的科学性与现实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11090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3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论两个必然的科学性与现实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克思论两个必然的科学性与现实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克思论两个必然的科学性与现实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克思论两个必然的科学性与现实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克思论两个必然的科学性与现实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论两个必然的科学性与现实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论两个必然的科学性与现实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工学院班级: 09 级机制三班姓名:龙金贵学号: 200940614304 课程论文题目:论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与现实性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评阅成绩:成绩评定教师签名:蒋香凤日期: 2010 年 12 月 15 日2 论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与现实性学生:龙金贵( 工学院 09 机制三班,学号200940614304)摘 要:150 多年前,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必然”。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虽有曲折,但基本上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2、;尽管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但“两个必然”的论断仍然放射出其原理的科学性与现实性的万丈光芒,昭示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关键词 :马克思两个必然科学性现实性“两个必然”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批判性和革命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可以说, 全部马克思主义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然而, “两个必然”理论在当代又受到种种的误解、曲解和挑战。 对这样一个直接关系到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理性和当代中国改革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其科学性与现实性的高度进行新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一、 “

3、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一)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 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 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相比,显然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大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的性质,并没有消除人们在政治生活方面实际上的不自由、不平等、 不民主、 不公正的现象。 其实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而已。其次我们知道,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进而形成什

4、么样的社会。同时,生产力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时候,生产关系就一定会发生变革。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注定要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二)从社会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角度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是在四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基本原则是私有制原则。 私有制原则是整个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柱,“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资产阶级最强烈要求保障的权利。正如列宁所说: “以前所有一切宪法,以至最民主的共和宪法的精神和3 基本内容都归结在所有制这一点上。”第二个基本原则是“民主在民”的原则。这里的“

5、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主要是指由选民每隔数年进行一次议会或总统选举或公民选票,以决定谁来统治、 管理国家的政治形势。但是, 这种民主形势并未改变国家权力实际上是直接或间接控制在资产阶级手中。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那样:“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第三个基本原则是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强调立法、行政、司法是行驶其职能。第四个基本原则是人权原则。强调“自由的和自主的个人”具有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力。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正如列宁指出的: “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是一大进步,但它始终是

6、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因此它在关于政治制度建设和实施的理论、观点、立场、 方法等方面,都带有深刻的资产阶级的阶级印记和阶级偏见。 而且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列宁说: “所有的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 给他们描绘一幅保存在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从而使他们顺从这种统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正是通过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

7、合理性、资本主义民主的普遍性等观点来实现其“牧师” 的职能的。 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起着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阶级作论等作用,因而其社会作用就开始走向反面,逐渐地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三) 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剩余价值规律角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它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中的基本矛盾,并造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而资本形成和增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的不断生产和实现的过

8、程。“劳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剩余劳动的创造是资本的价值增加或资本的价值增殖的必要条件。 因此, 资本作为无限制地追求发财致富的欲望,力图无限制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并且使之成为现实”。反过来说,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要受到生产必须表现为资本的价值增殖这个规定性的限制。具体地说, 资本的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的实现依赖于生产过程向流通过程的转化,而资本离开生产过程重新进入流通过程时,立即就受到两种限制:一是资本作为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到现有消费量或消费能力的限制。资本的生产和积累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它必然造成两极对立,即一方是少数的人不断积累财富, 一方是为数众多的人不断陷入贫困,

9、一边是发达国家越来越发达,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难以摆脱贫困的状态。这就造成了极其有限的消费能力,造成了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深刻对立。二是作为新的价值,资本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到现有等价物的量的限制,首先是货币量的限制。剩余价值的实现需要“剩余等价物”,正如产品作为使用价值受到的限制是他人的消费,产品作为价值受到的限制是他人的生产。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都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生产, 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世界市场弱组织性的对立,因而在4 交换总体上, 就没有实现所有剩余价值的等价物,这就必然导致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

10、的限制。所以马克思指出:资本首先受到“货币量的限制”,“剩余等价值现在表现为对于资本的第二个限制”。从根本上说, 这两个限制就是对生产力无限发展趋势的限制,而资本总是力图在不断发展生产力和不断变革生产关系的过程中突破这些限制。“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 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问题在于,这每一次“创造性的破坏”都使资本陷入一次比一次更大的危机之中。资产阶级不理解或者说忘记了, 无论是消费量的限制,还是“剩余等价物”的限制,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无限发展趋势的限制,这是资产阶级无法突破也不愿意突破的“大限”。因此, 资本主义的发展总是伴随

11、着经济危机。以 1825 年的经济危机为开端,而后反复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及其所造成的社会危机使资产阶级意识到,不改变生产组织形式,不改变经济运行机制,不建立反危机和预防经济危机的社会机制,就不能生存下去。资本主义由此进入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其特征在于: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控制,垄断和竞争并存,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出现某种社会化趋势, 生产的计划性日益增强。有的西方学者由此认为,这样一种经济制度实现了国家的权威和私有企业的策动力相互作用,既保持了自由资本主义的优点,又克服了其缺陷,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永恒性。我们并不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强化了资本主义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不否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2、的扩张能力尚未衰竭,但以此否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却是不能接受的。问题在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不管国家对经济是采取自由放任,还是采取计划干预形式,其基础都是私有企业制度,政府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私有企业活动的基础上安排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目的是为了私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正常进行,是为了资本积累能够得到可靠的保证。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垄断形式,资本主义都不可能改变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贪婪,都不可能消除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及其对生产力无限发展趋势的限制。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当然,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从发展中国家获得的高额利润来缓和社会矛盾,可以通过各

13、种社会保障政策调节阶级关系,可以通过“体制改良和改善”缓解“制度危机”并获得“延缓衰老之术”,但这种“缓和”、“调节”、 “延缓”仍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框架中进行的,仍受到“资本本身的限制”,因而也就不可能根本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经济危机。20 世纪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80 年代的滞胀危机、结构危机, 90 年代的金融危机 , 这一系列危机,一方面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采取了新的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又体现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在不断积累和加深。所以, 我们始终坚信这一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终究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二、 “两个必然“原理的现实性(一) “

14、两个必然”的形成“两个必然”首先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形成的,然而是在东方落后国家首先现实地展示出5 来的。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源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对东方国家冲击、影响和渗透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是在西方开始它的矛盾进程的, 但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便以整个世界为舞台进一步展开其矛盾运动, 并在这个过程中冲击、影响并渗透到东方国家。这里所说的“世界历史”,是指各民族、国家进入全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使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世界历史在20 世纪已是一个可经验到的事实了,但它却形成于19 世纪。 马克思主义以惊人的洞察力注意

15、到这一历史趋势,并认为资本主义通过开拓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而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越出了在各个民族或国家那里“单独进行”的境地,成为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二) “两个必然”的发展马克思指出: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然而, “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 正是在这种“类似的矛盾”的引导下,较为落后的民族或国家就能够缩短某一历史进程而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两个必然”之所以能够在俄国、中国等

16、东方国家首先展开其现实进程,其根源就在此。20 世纪初,俄国面临着一个新的时代。从世界历史的总进程看,资本主义已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已呈现出激化状态,同时, 资本主义在各国的发展又呈现出不平衡状态。列宁对这一时代作出了深刻分析,指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这个绝对规律的存在,必然在资本主义链条上形成一个薄弱环节, 从而使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从俄国国内的状况看, 此时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最先进的工业资本主义”和“最落后的土地占有制”同时存在,但相对于西欧来说,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在政治范畴上属于东方国家。 同时, 俄国已被卷入到世界帝国主义的战争体系,并受到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有力冲击、广泛渗透和深刻影响。这种国际国内条件结合在一起,使俄国产生了同西方发达国家“类似的矛盾”,并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在矛盾的集结点,成为资本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这就为俄国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缩短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历史进程,迈向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俄国无产阶级把握到了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