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达标检测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3609783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达标检测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达标检测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达标检测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达标检测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达标检测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达标检测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达标检测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阶段达标检测阶段达标检测( (五五) ) 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时间:60 分钟 满分:7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孔子讲“礼” ,孟子重“义” ,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 “义”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社会秩序 B强化中央集权C构建平等社会 D缓和诸侯纷争解析:选 A 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 A 项正确。2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辟

2、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有相互融合的特点C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最终达到殊途同归解析:选 B 诸子百家在理论上“辟犹水火” ,相互批驳对立,故 A 项错误。诸子百家“相生” “相成” ,有相互融合的特点,故 B 项正确。诸子百家并非都为稳定统治服务,故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最终达到“同归” ,故 D 项错误。3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王

3、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 BC D解析:选 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朝鲜来华使者认为王阳明的学说“谤辱朱子” ,他们以程朱理学为儒学正宗,故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组成部分,故说法错误。朱熹认为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而王阳明心学认为“心即理” ,求理方法是“致良知” ,故正确。心学是儒家学者为适应当时统治需要而对儒学的发展,故说法错误。故选 C项。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 “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2解析:

4、选 D 孔子的“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符合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而朱熹的“克己”则要求克服人的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二者不完全一致,故 D 项正确;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故 A、B 两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故 C 项错误。5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这一观点出自( )A 论语 B 日知录C 明夷待访录 D 海国图志解析:选 B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是顾炎武的主张,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作品,故 B 项正确。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论的儒学经典;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著作;海国图志是魏源的著作。6王夫之说:“盖西夷之可取者,

5、唯远近测法一术,其他则皆剽袭中国之余绪,而无通理之可守也。 ”这个观点( )A与后世的“中体西用”理论一致B对西洋学术的价值认识不足C成为中国近代反专制的思想武器D为当时的反侵略斗争提供参考解析:选 B 依据材料可知,王夫之认为西夷唯远近测法可取,其他皆剽袭中国,故B 项正确。7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提道:“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 ”二者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是道家( )A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B “无为而治”的理念影响深远C对世界本原进

6、行了深刻探讨D经典著作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解析:选 C 材料中“道家则其体” “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等信息体现了道家在思想理论根源上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其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刻探讨,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理念,故 A、B 两项不符合题意;该题重点不在肯定道家经典著作,而是道家的思想,故 D 项不符合题意。8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 ”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道:“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清代方薰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材料中三人均强调( )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3B诗歌的抒情性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D诗歌增强了

7、绘画的审美空间解析:选 C 依据材料可知绘画无法表达的可以借助诗歌,诗歌无法表达的借助于绘画,即诗、画具有互补作用,故 C 项正确。9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 18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A BC D解析:选 A 本题考查宋代的科技成就。依据材料关键词“宋朝”并结合所学可知,武经总要是北宋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故正确;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用的是泥活字,故正确;转轮排字盘是元朝人发明的,故错误;架火战车是明朝人发明的,故错误。故 A 项正确。10文化元

8、典是一个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留存的独特的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典籍。下列文化元典能反映中国春秋时代前黄河流域民众生产和生活情况的是( )A 道德经 B 诗经C 离骚 D 孟子解析:选 B 结合所学可知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劳动等场景,故 B 项正确;道德经是春秋末期道家学派老子的代表作,主要是论述了自然本原等哲学问题,不是民众生活的体现,故 A 项错误;离骚主要是反映了南方的楚国的文化,与材料不符合,故 C 项错误;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与“反映民众生产和生活”不符合,故 D 项错误。11如图为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的秦简部分,该地出土的一千多支秦简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初期

9、,隶化特征明显。这说明( )4A隶书是从李斯创制的小篆演化而来B雏形的隶书并非秦国一地所独有C字体的演进是循序渐进的创造性积累D秦统一文字的努力在统一六国前已经开始解析:选 C 本题考查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依据题中“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初期,隶化特征明显” ,说明隶书是从其他字体逐渐演化而来的,故 C 项正确;题干中的材料无法得出隶书是从小篆演化的,故 A 项错误;发现的秦简中隶化明显,但是一国还是非一国,需要更多的史料才能得出,故 B 项错误;秦统一后的文字是小篆,而题干中的文字隶化明显,故 D 项错误。12唐代画家张彦远曾说:“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

10、法。岂曰画也?”这表明他注重( )A描绘人物形象 B逼真摹写客观事物C绘画布局构图 D传达主观情致神韵解析:选 D 材料中“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等描述体现张彦远追求主观情感,随性的绘画风格,故 D 项正确。13明清时期,社会趋向复杂丰富,有一部古典小说讲述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它是(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C 西游记 D 红楼梦解析:选 D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命运,故选 D 项。14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科技史的角度看, “格致”就像一只小船,从明末到民国初期,载着“Science”过渡

11、到“科学”的彼岸。这一过程体现了( )A中体西用 B西学东渐C西学中源 D中西同源解析:选 B 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逐渐接受、探究,即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的传播,故选 B 项。51519 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 “师夷长技以自强”解析:选 C A 项和 B、D 两项分别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主张,均不符合题干“19 世纪末”的时间要求,故 C 项符合题意。16 “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

12、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 ”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 )A地主阶级抵抗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C地主阶级顽固派 D资产阶级维新派解析:选 D “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表明其主张改革政治制度,抵抗派和洋务派只是在技术层面上学习西方,故 A、B 两项错误;“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与顽固派相反,故 C 项错误。综合分析以上信息可知其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故 D 项正确。17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该材料强调的是( )A人性的

13、解放 B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C民主与科学 D平等与博爱解析:选 A “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 “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人性的解放,故选 A 项。B、C、D 三项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18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材料表明当时的陈独秀是( )A民主主义者 B马克思主义者C民族主义者 D改良主义者解析:选 A 从“科学与人权并重”说明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主张,故此时的陈独秀还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故选 A 项。19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和途径有( )发表文章 利用讲坛 进行思想论战 组织宣传马克思主

14、义的团体A BC D解析:选 D 由教材知识可知,四个选项都符合题意。20孙中山在 1924 年说:“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在社会主义为归6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 ”他认为( )A提倡实业实现共同富裕B提倡实业实现平均大同的理想C倡导国共合作实行社会主义D实业是实现富强的不二选择解析:选 A 提倡实业实现共同富裕与材料中“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 “同享安乐之幸福”相符,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不等于实现平均大同,故 B 项错误;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不可能实行社会主义,故 C 项错误;孙中山主张通过三民主义实现富强,故 D

15、项错误。211924 年 3、4 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就民权主义发表了一系列演讲。他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 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其解释的本质目的在于(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解析:选 D 据材料可得国民党一大和国共合作建立后,孙中山增加了民权主义的内容,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通过“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来实现,故 D 项正确。22毛泽东曾说过:“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 便是打击革命。 ”毛泽东最早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是在( )A新文化运动时期 B中共一大召开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 D土地革命时期解析:选 C 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提高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民族觉悟,此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毛泽东还没有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故 A 项错误;中共一大召开时,主要依赖的是工人阶级的力量,还没有认识到农民革命的重要性,故 B项错误;国民革命时期,充分发动工农运动,毛泽东开始意识到农民的重要性,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席卷全国,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于国民革命的洪流之中,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