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史课件--先秦文论之儒家孟子荀子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53365314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批评史课件--先秦文论之儒家孟子荀子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文学批评史课件--先秦文论之儒家孟子荀子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文学批评史课件--先秦文论之儒家孟子荀子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文学批评史课件--先秦文论之儒家孟子荀子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文学批评史课件--先秦文论之儒家孟子荀子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批评史课件--先秦文论之儒家孟子荀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批评史课件--先秦文论之儒家孟子荀子(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的文学批评,一、孟子的生平 二、孟子的思想 1、政治:民本,仁政 2、哲学:人性论-性善论 3、文艺美学:与民同乐 三、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孟子的文学批评,一、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省邹县)人。他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曾参之门徒,故孟子可谓孔子第三代门人。孟子著有孟子七篇,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学说,建立了一套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除了讲述发挥孔子学说之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许多方面可以看作是孔子学说的补充,与孔子学说共同构成了儒学体系。 孟子也曾游说诸侯,但不被任用,只好退而著书立说。,一、孟子的生

2、平及其思想孟子在文学理论批评上主要贡献是:一是提出了“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二是提出了“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文艺批评方法。孟子提出的创作和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对中国文学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性善论:孟子公孙丑上说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苟能充之,是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这便是孟子著名的“四端”说。仁义礼智四端是人生而即有的,它是人性的内容,可见孟子对人性心理的理想态度比孔子更甚。,孟子的文学批评,(一)“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 梁惠王下篇云:“为民

3、上而不与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乐亦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在这里孟子指出一切美好的享受应以百姓乐为乐,以百姓忧而忧,并把它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同时也是评价文艺的标准。孟子在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上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问题。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基础,为此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要思想。,孟子的文学批评,“共同美感”说 孟子告子上:“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 因为人具有共同的本性,所以人们的美感也有共同性。正因为人的美感具有共同性,所以才会对美的事物表示同样的美的感受。也正因为人的美感具有共同性,才

4、可能形成美学上的审美范畴。,孟子的文学批评,(二)知人论世说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万章下) 译:孟子对万章说:“一乡的优秀人物,就会和一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国的优秀人物就会和一国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会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感到不够,就又向上去追论古代的优秀人物。吟诵他们的诗歌,研读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因而要追论他的时代。这就是向上追寻古人而去与他们交朋友啊。”,孟子

5、的文学批评,这一段话本是讲交友之道的。尚友,即尚友古人。尚友古人,即通过颂读古人的作品以获得帮助,吸取教益,就象和古人交朋友一样;而要正确颂诗读书,和古人交朋友,还须知人论世,联系古人的生平思想及时代环境。,孟子的文学批评,“知其人”即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生活遭际,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 “论其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写作背景等。 知人论世,既了解了作者的人格和思想,又能结合时代环境,才可以真正领会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防止主观臆断和片面偏颇。,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

6、集“题未定”草: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孟子的文学批评,孟子的文学批评,(三)以意逆志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万章上,孟子的文学批评,译: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

7、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 小雅 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诗说,这些事情没有一样不是国事,可是只有我一人辛劳。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损害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损害原意。要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就是得到诗的正确解释了。假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余下来的了。相信这句话,则周朝没有留余一个人了。,孟子的文学批评,此语出自诗经小雅北山,全诗共五章,下面引前二章: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

8、忧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孟子的文学批评,“不以文害辞”,指不要拘泥于个别文辞而误解词句之意,要注意诗歌表情达意所使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如比拟、夸张、象征之类。“不以辞害志”,是指不要限制于词句本意的解释,否则会妨碍对诗中的内容和作者真实情感的理解和把握。他认为正确方法就是“以意逆志”。,孟子的文学批评,对于“意”的理解,历来存在着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指作者原意。 二指读者之意。指读诗人之“意”即读诗人自己对诗篇内容的理解,由此出发去求诗人之志。多数孟子注本均取此说,如后汉赵歧说:“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说

9、:“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意,乃可得之。”朱自请诗言志辩认为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清代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说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也”。“意”指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之意。他主张从诗篇的客观意义出发去探求诗人之志,是比较科学的,近人多采此说。但是,这不符合孟子的本意。从接受美学而言,此中之“意”是出自于读者还是作者,都能说通。但从孟子原意而言,似以读者解读之意求作者诗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较为恰当。,孟子的文学批评,孟子的文学批评,孟子提出这样的理论也有其历史背景,这就是春秋断章赋诗的传统,此前孔子所说的兴,虽然意思没有孟子这般显豁,但精神是相通的。 在文学批评史上,孟子是第一次提出

10、有关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方法的理论家,“以意逆志”是一种对文本的解读方法,它在阅读鉴赏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以意逆志的文学解释学意义,说文注云:“逆,迎也。” 说文解字注云:“逆迎二字通用。” 周礼地官乡师郑玄注云:“逆,犹钩考也。” 总起来看,根据前人的解释,“逆”大体上有三个义项: 一是迎受、接纳; 二是钩考、探究; 三是追溯、反求。,以意逆志的文学解释学意义,第一,“以意逆志”的活动,是一种以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原意作为旨归的文学释义活动。 第二,“以意逆志”的活动是一种极富探究性的文学解释活动。 第三,“以意逆志”的活动是一种追溯和反求性的活动。,孟子的文学批评,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是

11、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两相配合,才能避免主观臆断的弊端。,孟子的文学批评,(四)“知言养气”孟子公孙丑下云:“敢为夫子恶乎长”?“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云: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妥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公孙丑上,孟子的文学批评,译: 公孙丑问道:“请问,先生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孟子说:“难以说清楚的呀。它作为一种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

12、充满天地四方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行为有一点亏心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 ” 公孙丑又问:“什么叫做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呢?”孟子回答:“偏颇片面的话,我知道它的偏颇片面之处,言过其实的话,我知道它缺失之处,邪曲的话我知道它离开正义之处,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它理屈词穷之处。” ?,孟子的文学批评,孟子所说的“气”,是指作者所应具有的内在的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他认为只要作者具有这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就会写出富有充沛文气的作品。善于养浩然之气,就能知辞之正邪虚实,接下来便引申出

13、知言的问题。 知言是指能正确地使用语言文辞,能分辨文辞的优劣好坏。指能正确感知不同语言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思想内容,有鉴别作品的能力。而这又是建立在养气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知言养气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孟子的文学批评,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应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养气”说影响深远,是“文气”论源头: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命题,标志着古代“文气”论的正式形成。文心雕龙中设养气篇,韩愈提出“气盛言宜”论,论“文气”者众多,形成“文气”论。,孟子文学批评的特点和意义 (1)孟子的文学批评,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以人为本位,注重作家是道德品质和人格修

14、养,提倡以充实为美,乃是儒家人学思想在文学批评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孟子的文学批评,比较重视文学批评一般方法论之阐述,其中,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无疑是文学批评和审美鉴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孟子的文学批评,仍然属于孔子开创的语录体式,且多以问答形式出之;但较之论语,孟子较多地表现出论说文的特点,初具逻辑思辨。,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亦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个重要代表。荀子在批判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

15、上,又广泛地吸收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各家中他认为合理的思想成果,成为先秦诸子思想的综合者。,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荀子的文学思想、文学批评,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以“性恶论”为哲学基础,以仁义为批评准则,主张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而以明道为核心,充分肯定人对功利、声色之美的合理要求,提倡文学言志抒情的社会功能。,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一)性恶论:荀子文学理论批评的哲学基础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的本性在于“仁”。荀子反其道而行之,认为人性本恶,人对各种欲望的追求和满足才是人类共同的本性。荀子还认为,功名利禄,声色饮食之美,都是人所共同追求的。他在性恶篇中说:“人之性恶明矣,其

16、善者伪也”。“凡性者,天之就也”,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荀子性恶说是对孟子性善说的否定,其价值和意义 (1)充分肯定了上层建筑包括学术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2)认为人类对美的追求乃是处于人的本性的一种欲望,人的感官具有审美感知能力,充分肯定人对美的要求的合理性。 (3)肯定了文学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荀子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磨琢也”。,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二)全粹之美:荀子文学批评的审美标准荀子劝学:“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荀子劝学的目的,在于消除人性之恶,追求全粹之美。“全”“粹”是人格精神之美的要求,这种“全粹之美”必然是合乎礼仪的,同礼仪相统一。合乎礼仪,即是荀子对人的人格精神的要求,也是文学艺术之美的一个重要标准。,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三)明道、征圣、宗经:儒家文论传统的形成荀子主张宗经、征圣、明道三位一体,而以“明道”为荀子文学观的核心。正名中说: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主)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 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译:辩论与解说,是心灵对道的认识的一种表象。心灵,是道的主宰。道,是政治的永恒法则。心意符合于道,解说符合于心意,言语符合于解说. 荀子的文论主张,围绕着文艺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而展开。他强调文学应该明道,但他所说的“道”较孔、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