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中考重点题型精讲~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19275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部分 中考重点题型精讲~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二部分 中考重点题型精讲~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二部分 中考重点题型精讲~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二部分 中考重点题型精讲~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二部分 中考重点题型精讲~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 中考重点题型精讲~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部分 中考重点题型精讲~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部分 中考重点题型精讲(8 码)考点概述一、信息给予题信息给予题又称新情景题。试题构思巧妙,题材鲜活,命题角度新颖,思维富有灵活性和创造性,能较好地考查考试对信息的理解、提取、加工、处理、应用能力以及从化学的角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题型结构看,信息给予题由“题干”和“问题”两部分组成。题干部分提供解题时所需的信息,其来源往往选自后续学习内容、生产生活实践、新闻媒体报道、科技成果介绍、历史事件记载和社会热点焦点等,问题部分主要是围绕题干所给的新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设问、解题的一般方法是运用题给信息,迁移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例 1.

2、(2010 连云港 17)过氧化钠(Na 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 2O2+2CO2=2Na2CO3+O2。现将沾有 Na2O2固体的棉花放入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再缓慢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稀硫酸,使之于杯底的 Na2CO3反应产生 CO2气体,发现蜡烛火焰熄灭,沾有 Na2O2固体的棉花燃烧起来。下列从实验获得的信息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棉花具有可燃性 B.CO2不支持蜡烛燃烧,但能支持棉花燃烧C. Na2O2与 CO2反应放热,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D棉花燃烧证明“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解析】此题中给出

3、 Na2O2的信息性质,解答时注意应用。稀硫酸和 Na2CO3反应产生 CO2气体不能支持燃烧,所以蜡烛火焰熄灭,但是出现了一个反常现象就是沾有 Na2O2固体的棉花燃烧起来,说明棉花达到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原因在于 2Na2O2+2CO2=2Na2CO3+O2,产生了氧气支持了棉花的燃烧。【答案】B【点评】此题给出物质的性质等信息,由于这些信息的存在使得原本难以解释的反常现象得以顺利解决。由此提醒我们在解答这类题学会沉着冷静思考的习惯,切记因慌张而出错。例 2.(2010 眉山 23)实验表明浓硫酸与焦炭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经查阅资料得知:SO 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SO 2可使品红

4、溶液的红色褪去,而 CO2不能;SO 2可与酸性的 KMnO4溶液反应使其褪色,而 CO2不能;CuSO 4为白色粉末,遇水可生成胆矾。在对该反应的产物的探究中需用下列 A、B、C 装置: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浓硫酸与焦炭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C + 2H2SO4(浓) X+ 2SO 2 + 2H 2O 则生成物 X 的化学式为 。(2)若要证明产物 中有水,则要用 装置(填装置的编号) 。(3)若按 B、A、C 的顺序组装,不能证明产物 。(4)若按 C、B、A 的顺序组装,则能证明产物 。(5)若要证明这三种产物,正确的组装顺序是 ,装置 B 中的品红的作用是 ,品红

5、的作用是 。【解析】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可知 SO2 的一些性质,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量不变”可确定出 X 的化学式;(2)通常利用无水硫酸铜粉末由白色变为蓝色的现象检验水的存在;(3)若按B、A、C 的顺序组装,气体先通入了 B 中可能会引入水,再经过 A 检验水的存在失去了意义,因此这样顺序组装不能证明产物水;(4)若按 C、B、A 的顺序组装,通过 B、C 中的现象证明产物 SO2的存在;(5)要想同时证明三种产物的存在,先通过 A 确认水的存在,再通过 B 装置,利用品红证明产物中含有 SO2,品红检验 SO2是否完全被高锰酸钾反应完全,避免在 C 装置中对 CO

6、2确认的干扰。【答案】 (1)CO 2 (2)A (3)H 2O (4)SO 2 (5)ABC 证明产物中的 SO2 检验 SO2 是否完全反应【点评】此题是以后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知识为信息设计实验探究反应的产物,解题时一定始终抓住这些信息,将陌生的知识转化为熟悉的内容用于解题,解题时要做到“遇生不慌,沉着应对” 。二、实验探究题实验探究题主要以相关信息为载体,考查科学探究的八大要素。此类试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分类、比较、抽象、概括等科学方法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对分类、比较、抽象、概括等科学方法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强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

7、把握能力。此类试题近年在各地中考试题中频频出现,且分值相对较高,现已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和亮点。解答实验探究题的基本方法为:1.认真读题,申请题意,确立探究课题;2.根据课题,选择合适方法,提取相关化学知识,设计探究方案;3.根据试题要求,将探究的问题与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与提炼,迁移到解决的问题中来。例 3、 (2010 北京 33)化学小组同学在课外读物中看到“通常 CO2 可作灭火剂,但有些物质(如 Na)着火,不能用 CO2 熄灭。 ”他们决定探究 CO2 和 Na 反应的产物。【提出猜想】CO 2 与 Na 反应可能生成 4 种物质:C 、CO 、Na 2O 和 Na2CO3。【查阅资料】

8、Na 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常温下与 O2、H 2O 等物质反应。碱性的 Na2CO3溶液与中性的 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Na 2O 是白色固体,与 H2O 反应生成 NaOH;向氯化钯(PdCl 2)溶液中通入 CO,产生黑色沉淀。【实验过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1)实验记录序号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打开 a,关闭 b,由长颈漏斗注入稀盐酸A 中产生大量气泡E 中出现浑浊E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当 E 中出现浑浊后,打开b,关闭 a,点燃酒精灯D 中 Na 剧烈燃烧,产生白烟内壁附着黑色、白色固体反应产物一定有 和 G 中

9、产生黑色沉淀 取 D 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 反应产物还有 (2)实验反思实验记录中,E 中出现浑浊再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 。若无装置 C,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 。检验第 4 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实验方案:取 D 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 。【解析】此题以探究物质产物为目的设计实验。针对实验猜想“CO 2 与 Na 反应可能生成 4 种物质:C、CO 、 Na2O 和 Na2CO3”进行了三个实验:实验 ,打开 a,关闭 b,由长颈漏斗注入稀盐酸产生 CO2, 1此时 CO2中可能混有水蒸气,因此,通入 D 之前必需进行干燥,防止水对实验的影响;实验当 E 中出现浑浊后,

10、打开 b,关闭 a,点燃酒精灯,目的是为了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的干扰,根据现象“D中内壁附着黑色固体,确认产物中有 C,根据 G 中黑色沉淀确认产物中有 CO;实验通过加入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确认产物中有 Na2CO3,发生的反应为 Na2CO3+Ca(OH) 2=CaCO3+2NaOH。检验猜想中 Na2O 的存在时,为了避免 Na2CO3(溶液显碱性)的影响,先加入过量的 CaCl2溶液使沉淀完全,再检验反应后清液的酸碱性,因为 Na2O+H2O=2NaOH,所以如果滴加酚酞溶液后,溶液显红色则说明产物中有 Na2O,若溶液不变色,则产物中没有 Na2O。答案:(1)CO 2+Ca(

11、OH) 2=CaCO3+H 2O C CO Na 2CO3(2)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的干扰 水 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 CaCl2溶液使沉淀完全,静置后向上层清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则产物中有 Na2O;若溶液不变色,则产物中没有 Na2O。【点评】此题以信息给予的形式探究物质间的反应产物,结合所给资料信息是解题过程中始终不能忽略的,这也是对同学们临场处理问题能力的考验,由于本题的问题多为现象的分析,所以解题的关键是通览全局,做到每一步目的清楚。例 4、 (2010 广东 23)2010 年 4 月 28 日某媒体题为“排污工程施工,毒气放倒三人”的报道,引起某兴趣小组同学的思考。

12、【提出问题】排污管道中的毒气有什么成分?【查阅资料】.排污管道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酵会产生 CO、CO 2、H 2S、CH 4 等.H 2S 气体能与 CuSO4 溶液反应生成黑色沉淀。【提出猜想】小组同学对排污管道气含有上述气体中最少 3 种成分的猜想如下:猜想 1:有 CO、CO 2、H 2S;猜想 2:有 CO、CO 2、CH 4;猜想 3:有 CO、H 2S、CH 4;猜想 4:有 CO2、H 2S、 ;猜想 5:有 CO、CO 2、H 2S、CH 4。【实验方案】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并进行探究(夹持仪器已省略)【问题讨论】(1)如果 A 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

13、 成立;如果 B 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 成立。(2)在验证猜想 1 的实验中,装置 C 中 NaOH 溶液的作用是 ;若要进一步验证气体燃烧后的产物,操作是: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 ,振荡。(3)要确证猜想 5 中是否有 CH4,某同学认为图示装置有不足之处,需要在装置 C 与 D 之间加一个 装置。改进后,若气体燃烧,且 D 装置内壁出现 ,证明气体中一定含有 CH4。为了进一步确定气体中是否含有 CO,可分别测定燃烧产物中 H2O、CO 2 的质量.其方法是: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盛有、的装置,分别称量吸收燃烧产物前、吸收燃烧产物后装置的质量,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解析】在探究

14、实验中,一定要注意查阅资料这一环节,它是解题用到的重要的信息之一。另外要牢记检验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因为有浑浊现象。而除掉二氧化碳要用 NaOH 溶液,因为 NaOH 溶液浓度大于石灰水。在验证猜想 1 时,要注意验证 CO、CO 2 的顺序。要先验证 CO ,再验证 CO。因为在验证 CO 时,会产生 CO2,从而干扰原有 CO2 的检验。同样的道理,要检验 CH4 时, (它是通过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方法来说明的。 )为了验证水的生成。一定要再点燃 CH4 前先用浓硫酸吸收前面实验过程中含有的水分。在测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质量时,就要先测水的质量后测二氧化碳的质量了。因为如果先测二氧化碳

15、的质量。导出的气体中就会带出新的水气。从而影响 C 4 燃烧产生水的质量测定,【答案】【提出猜想】CH 4【问题讨论】 (1)2 3 (2)吸收 CO2 澄清石灰水 (3)干燥(除水) 水雾 浓硫酸(或 CaCl2 或无水硫酸铜) NaOH 溶液【点评】探究题的突破口就是认真读题。理解问题的实质,确定关联信息,无论试题背景怎样陌生,但考查的知识点一定是我们熟悉的,在处理问题时,不要急于作出判断,最重要的是全面理解题意。综观全局,站在高处把问题看透。这样问题就简单多了。例 5、 (2010 芜湖 1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放入食盐水中(如图,装置气密性良好) 。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请你一起参与分析,并完成后续实验设计。观察现象 装置中右侧导管中的液面升高。铁钉生锈,试管底部有黑色固体物质。提出问题导管中液面为何升高?黑色固体物质又是什么?理论分析小组同学根据已学习过的知识分析得知,液面上升的原因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