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政策建议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18282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政策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政策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政策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政策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政策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政策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政策建议(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省级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特点及政策建议东部地区未来要进一步向“创新驱动”发展;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则应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为我国制定“十三五”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准确地衡量我国各省级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环境资源等各方面水平上的差距,在总结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指数(GCI ) 、国家统计局综合发展指数(CDI)等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运用、筛选了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基础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财政、金融市场、知识经济与创新等 12 大类指标(归纳为“要素驱动” 、 “效率驱动” 、 “创新驱动”三种类型)

2、 ,对我国 31 个省级区域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横向对比分析,并将与全球平均水平进行对比,为各地方政府找准在全球、全国的定位和差距,制定未来改革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三期”叠加阶段,区域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各省级区域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产业体系的不同,地区分化趋势明显,呈现出“东部地区稳中有进,中部地区降势趋缓,西部地区下滑明显,东北地区缓中存忧”的特点,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矛盾更多、更复杂。东部地区稳中有进:东部地区是我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外向型经济发达,在产业体系、

3、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方面都已形成一定优势。中部地区降势趋缓:中部地区工业基础较好,产业发展较为全面,近年来该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西部地区下滑明显:西部地区多以资源、能源输出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且大多数处于产业链上游,自我调节能力不强,承受经济波动的能力明显偏弱。东北地区缓中存忧:东北地区面临的困难较多,在当前产能过剩严重和环保政策力度加大的背景下,东北三省单一且相对落后的产业结构难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其主导产业重工业产值增速回落明显,导致经济增速下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在经济发展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

4、下,投资仍是各地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2013 年,我国服务业占 GDP 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 46.1%,比第二产业比重高出 2.2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到了新水平。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预示着未来我国居民消费增速将会加快,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也将进一步健全,推动服务业发展更加迅速。这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刺激消费,提升消费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此外,由于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能力更强,服务业比重提升对就业产生积极影响。但我国服务业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征明显,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北京市和上海市,服务业比重已分别达到 76.9%和 62.2%。而

5、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占比仍然偏低,排名末位的河南省服务业比重只有 32%。同时,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大量传统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新兴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仍然较慢,尚未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中西部与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仍然严重依赖资源原材料行业和传统重化工业。未来我国各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东部地区需要加速实现由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成为我国创新的经济增长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则应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空间分布严重不均衡。我国整体人均基础资源占有量较低,且空间分布严重不均衡。西藏、青海两省区人均淡水资源

6、占有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63 倍和 7 倍。而北京、宁夏、上海三地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最少,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 1/10。西北、东北地区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方面占有明显资源优势。新疆人均石油储量 25.3 吨,是全国平均水平(2.5 吨)的 10.1 倍;新疆人均天然气储量达 41761 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3234 立方米/ 人)的 12.9 倍;山西人均煤炭储量为 2516 吨,是全国平均水平(170 吨/人)的 14.8 倍;辽宁人均铁矿石储量达 125 吨,是全国平均水平(14.4 吨/ 人)的 8.7 倍。东北和西部耕地资源比较充足,其中黑龙江和内蒙古

7、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4.64 亩和 4.44 亩,是全国平均水平(1.37 亩)的 3.2 倍多。东部地区耕地资源比较少,浙江、天津、福建、广东、北京、上海等六个东部省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均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 1/2。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结果,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1.63%,较第七次普查结果(20.36% )提升 1.27 个百分点。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的稳步发展时期。但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 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 1/7。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我

8、国林业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基础公共服务水平区域差距显著缩小,短期内仍难以实现均等化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过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十八大等重要会议的强调和部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实现已成为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为加快推进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和地方财政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目前,医疗和教育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2012 年,我国中西部地区万人医师数和万人病床数均实现较快增长,东部发达地区医疗资源配置有所缩减,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万人医师数和万人病床数跌幅居全国前三位。教师资源方面,在初等教育(

9、小学)和中等教育(初中、高中)阶段,中西部省份的万人专任教师数已经远超东部地区。但由于我们公共服务水平地区之间的差距过大,短期内仍难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2012 年,北京市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较 2011 年减少了 18.5 人,降幅居全国首位,但北京市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仍高达 35.9 人,是全国平均水平(19.4 人)的 1.9 倍。各区域财政、金融水平差异较大。近年来我国地方财政收入整体保持增长,但各地财税实力差距较为明显,北京、上海的地方财税实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013 年上海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 19.%,而最低的河南省仅为 7.5%;北京人均年税收收入达

10、 1.51 万元,是最低的甘肃省的 11 倍;北京税收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 17.3%,而最低的湖南仅为 5%。尽管近些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但区域之间的发展程度差异仍然较大。东部的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和北京五地市的金融业增加值合计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的 49%,形成了“沿海金融高地” ;西部地区借助国家政策扶持及资源优势,金融发展程度次之,资本市场甚至出现“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态势;中部和东北地区金融发展较弱,导致出现“马太效应” ,排名靠后省份的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保险业发展程度整体偏低,保费收入占GDP 比重仅为 3.03%,保费在社会中流动性低。分地区看,各省区市并

11、未出现严重的区域差异,平均最高的北京保费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也仅为 5.1%,远低于欧美国家。未来中西部地区缩小差距,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任务艰巨。保护环境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在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并且较为突出。从大气环境来看,空气可吸入颗粒(PM10)浓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区和西北地区,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居民生活的重要障碍。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地区结构调整正在积极推进,各方都在大力推行大气治理,例如河北省关停了大量污染型企业。但在短期内雾

12、霾天气对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对地区经济的平稳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单位 GDP 工业废水产生量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废水排放量较高,前十位中除广东外,均为中西部省份,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在中西部地区依然较为普遍,不利于创建集约型社会。同时,与上年相比,25 个地区的废水产生量出现了上升,说明该问题还未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未来需要对该领域加强监管。从单位 GDP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排名前 10 位的中西部省份达到 7 个,第一位的青海省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1.2倍。但从趋势来看,单位 GDP 的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喜忧参半,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稳定,15 个省份出现

13、了下降,但福建和新疆的增幅在 50%以上。人口红利进一步减弱,各地区劳动收入差距有所缩小。我国的人口红利进一步减弱,劳动力供给增速减慢,全国共有 19 个省区市的劳动力比重有所降低,其中 9 个地区的降幅在 1 个百分点以上。适龄劳动力比重的降低表明我国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这对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形成一定的影响,是沿海地区企业用工荒和用工难问题的部分原因。未来这一趋势将会持续,我国劳动力比重的降低和用工成本的提高,将推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劳动力大省转移,并使得企业增加资金、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从劳动力成本来看,全国的平均工资和最低工资水平分别出现了 11.9%和12.7%的涨幅

14、,职工收入增加也使得企业的用工成本进一步增加。从地区角度来看,平均工资增幅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增幅前 10 位的省区中,中西部占到七个,增幅均在 13%以上;最低工资同样如此,中西部地区增幅普遍高于东部地区,这表明中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在明显提高,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这对缩小地区差距有积极作用。科技创新实力整体不足,创新能力呈“逆地形”分布。目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来看依然较弱,关键技术和工艺有待突破,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大,技术创新机制还不够完善,技术交易市场的服务功能仍需要增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科技与创新能力上差距明显,在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成果转换方面均呈现“

15、东部高,西部低”的“逆地形”现象,制约了当地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从经费投入来看,北京 R&D 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6.0%,不仅在全国占绝对优势,从全球来看超过了最高的韩国(4.04%) ,江苏、广东、北京和山东四个省市科研投入就占全国总量的 44.7%。而中西部有 16 个省级区域科研经费投入占 GDP 比重仍未达到 1%。从人力资源投入看,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的人力资源投入形成沿海第一梯队,总和占到全国总量的 53.4%,而海南、青海和西藏三省占全国比重仅为 0.22%。从科研产出来看,浙江省 2012 年万人专利授权量达 36.7 件,是排名最后的甘肃省的 122 倍;北京 2

16、012 年人均技术市场交易额达 11881 元,遥遥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一些西部省份的上千倍;高技术产业产值位列全国前五名的五个省市的产值总值达 6.67 万亿元,占全国的 65.2%,广东 2012 年高技术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 43.9%,而部分西部地区还不到 1%。未来中西部地区如何通过加快创新推动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九大潜在空间。就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尚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产业发展不够协调、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有待提高;作为经济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中国对外投资空间还很大。这种状况与“中国经济升级版”所规划的中期发展目标经济协调发展、居民共同富裕及“中国梦”所期盼的长期发展目标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还相距较远,而这正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在空间。具体来说,这些潜在空间体现在九个方面:城镇化、区域协调、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升级 、服务业升级、环保产业、消费水平和海外投资。政策建议:构建与不同地区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