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章-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14565 上传时间:2017-08-07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章-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12章-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12章-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12章-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12章-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章-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章-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 十二 章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 衡增长,2,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一、平衡增长战略二、不平衡增长战略,3,一、平衡增长战略,按照罗森斯坦-罗丹和纳克斯的观点,平衡增长是通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大规模投资来实现的。 平衡增长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外部经济效益和各部门之间相互关联和补充的性质,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4,1、罗森斯坦-罗丹理论: 其核心是要通过“大推进”式的投资克服经济中的“不可分性”。“不可分性”表现在供给和需求的不可分性。 强调工业部门,而忽视农业部门发展。 由于他提出的“同比率”投资,该理论

2、称为“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由于该理论条件严格、道路狭窄,缺乏现实意义。,5,2、纳克斯理论: 全面、大规模地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投资,实行平衡增长战略,打破资本形成不足导致生产率难以提高,而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的贫困恶性循环。 平衡增长是扩大市场容量和提高生产率的手段,是贸易扩张的基本前提。主张按不同比率来投资和发展各个部门的生产。即按照部门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大小来确定不同的投资比率。弹性大的部门应该投入比率大。(因为弹性大说明该部门发展不足,是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应该重点解决。),6,平衡增长理论的意义: 两种平衡增长理论都主张实行国家干预、国家来制定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因为,

3、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无法筹集大量资本,并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各个部门。该理论的意义在于: 1、强调了大规模投资重要性和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的必要性。 2、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和政府计划的必要性。 3、纳克斯理论纠正了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其他部门发展的倾向,强调了农业的作用和发展农业的必要性。,7,平衡增长理论的缺陷: 1、平衡增长受到资源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限制。 2、平衡增长过分依赖计划和国家干预。 3、缺乏实证支持,经济发展实践未能为平衡增长理论提供充足的依据。,8,首先,赫希曼认为,平衡增长的思想是在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开工不足存在着大量闲置资源,资本存量和

4、其他生产要素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即需求不足),平衡增长理论试图用发达国家的情况来说明和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忽视二者在基本经济条件上的差异,其理论是“早熟的”。,(一)赫希曼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二、不平衡增长战略,其次,平衡增长理论所依据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学说有自相矛盾之处。外部效应既包括正的外部效应,也包括负的外部效应。,9,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观点: 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最终使整个经济得到全面发展。,10,(二)不平衡增长战略不平衡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非均衡性质。发展中国

5、家可投资项目对资源需求超过了资源所有量,就必须对投资项目进行选择。投资项目的选择有两种形式:替代选择(互斥方案选择)延迟选择(投资项目的优先次序问题),11,关于延迟选择的准则: 1、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应用“社会资本SC”和“直接生产性活动DPA”来分析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如果SC优于DPA,称为超能力发展;如果DPA优于SC,称为短缺的发展。这两种情况都成为发展的诱因和压力。赫希曼倾向于先发展DPA ,因为这种路径下对投资决策的”诱导”效果更强。政府带头扩张DPA ,导致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紧张,形成瓶颈制约,由此形成的生产成本上升,必然引致社会向基础产业和设施投资,达到加快经济发展的

6、目的。,12,2、联系效应: (在DPA内部,怎样选择引致投资最大的部门问题) 赫希曼认为,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并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率比单纯的资本形成更重要。 他根据“引致决策”,推导出两个诱导机制: 后向联系效应:前向联系效应: 前向联系是指一个部门与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关系;后向联系是指一个部门与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同产业联系效应不同,后向联系强于前向联系。,13,赫希曼认为:联系效应是经济增长的有效机制。一个国家在适当的投资项目中应优先选择具有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这就是产业部门优先发展次序选择的技术标准。认为应当优先投资和发展进口替代工业。1)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可以从生产最

7、终消费品的行业起步。2)进口替代工业本身具有很大的后向联系,它们对各种投入的需求不断增加,会吸引本国厂商来从事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生产,使本国产品逐步取代进口产品。3)当进口替代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独立发展民族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4,(三)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就是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对立统一过程。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考虑问题的。短期更多考虑不平衡战略,长期更多考虑平衡战略。不平衡增长是从资源有效配置角度,考虑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于最有生产潜力的产业中,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在经济发展进入高

8、级阶段,从工业化和快速发展经济的角度,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即平衡增长。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15,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一、区域发展理论二、中国的区域发展,16,1. 什么是“发展极”,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增长速度最快,在空间上的集聚,会形成一种中心,这种中心就是指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一些地区和区内大城市中心。如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等。,(一)“发展极”理论 佩鲁(法国),一、区域发展理论,17,2. 发展极的形成条件,一、在一个地区内存在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

9、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 二、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三、要有适宜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18,3. 发展极的形成途径:由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而自动产生的“发展极”。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主动建立的“发展极”,19,4. 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 第一,外部经济。 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 第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 第三, 辐射作用。 发展极的辐射作用具体体现在“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20,(二)“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理论,1.“回波效应”,是指资本、人才

10、、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收益差异的吸引下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2.“扩散效应”,“回波效应”也是有限度的,当“发展极”达到一定程度后,它还会产生“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因为发达地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引起生产要素供应紧张,从而引起生产成本上升,有利的投资机会减少,资本必然向其他地区寻找出路,这时,会出现资本技术向落后地区扩散的现象。扩散效应的结果是地区间的差距逐步缩小。,21,如果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大于回波效应,就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然而由于累积性因果循环的关系,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增长极地区越来越发达,周边地区越来越落后,形成地理空间上的二元经济,使

11、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甚至形成独立于周边地区的“飞地”。,22,3.“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空间上并存的二元结构。据此,他提出了经济发展“优先次序”,即政府应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对经济基础较好并已积累起发展优势的地区给予重点投资,以求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当这些地区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并达到一定程度后,再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23,(三)倒“U”形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JG),24,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

12、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25,(四)“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及其转移。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次序地从高梯度地区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26,二、中国的区域发展,(一)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和自然地理因素 从历史上看,东南沿海地区最先接触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而内陆地区相对比较延迟。 从地理角度看,自东向西呈现出不平衡的资源条件。,27,(二) 中国区域发展的近期趋势 地区差距扩大 城市化水平提高 产业分工 全国整体战略部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