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313719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语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语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语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语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别了, “不列颠尼亚” 教学设计文 章来源课件 5 Y k J.COm 别了, “不列颠尼亚”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能力目标: 培养快速阅读能力。 (新大纲要求:一分钟阅读个字。 ) 学习新闻写作。、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2感。【教学重点】、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速读、品读、感悟、讨论。【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文录音带、录音机。、香港回归盛

2、典的录象带或片。【课时安排】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播放年月日,中英政府关于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电视实况录象。 )年月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3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 20 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仅据香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截至年月日,全球

3、有家传媒、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 “不列颠尼亚” 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二、研习课文、学生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新闻播音的特点,发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读音。、复习新闻知识: 什么是特写新闻?明确: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特写新闻,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

4、特写新闻侧重于“再现” ,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4读者面前。 新闻(消息)的结构:明确:标题(引标、正标、副标) 、导语(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一般新闻经常运用这三要素,有的新闻还有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这篇课文就有不少背景材料。、的标题往往是的眼睛,的中心,新闻标

5、题更是如此。思考这篇新闻标题的用意所在。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 “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毛泽东主席在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经写过一篇,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活用此标题,以英

6、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别了”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5丝嘲讽,借以表达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新闻的结构特征,理清思路: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导语(第自然段) 。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这标志着长达年的英国统治的结束。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 “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

7、港飘扬了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突出时间概念,为新闻主体部分按时序顺序组织材料奠定了基础。主体(自然段) ,可分四层,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第一层(第段):下午 430 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 分,降旗。440 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第二层(第段):晚时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6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年统治的结束。时间:晚时分,仪式开始。时分,降旗。第三层(第段):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

8、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时间:年月日的最后一分钟和月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第四层(第段):零点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时间:零点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小结: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次降旗与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

9、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个自然段,其中有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 ,以耳朵为“录音机” ,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7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板书:别了, “不列颠尼亚”下午 430 分 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晚时分 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子夜时分

10、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零点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认真品读文本,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能否将句中加点的词语互换?为什么?在这则新闻稿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关于港督府的叙述?如何理解画横线的句子?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不能互换。因为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港督府经过历任港督完善,是英国统治的象征,是英政权在港的标志。港督府是英统治的象征,港督的离去,人去楼空,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 、 “

11、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等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港督府的外观。通过对港8督府的描述,告诉世人,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随着末任港督彭定康的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 “陈迹”二字写尽了香港回归后,中国人民的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的民族尊严、民族自豪。 “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不仅见证了那段历史,时时警醒国人,而且演绎了今天国家的尊严,彰显了民族的复兴。 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 ,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

12、港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对于在驻港英军总部附近举行的告别仪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随后捕捉到了一个典型的镜头:“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刻内涵。

13、体味新闻的最后一段“从年月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年月日五星红旗在香港9升起,一共过去了年个月零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为什么把时间精确计算到“一共过去了年个月零天”?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香港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整整年个月零天!这是一段让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漫长的历史,字里行间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的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作者心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却是通过精确

14、记下英国统治的时间来表现的,语言非常含蓄,很有分寸。“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 “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英国当年从海上入侵,得以在香港殖民统治达 1 个半世纪,而如今中国国力的强大,领导者的努力,终结了英国殖民统治。一句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语言庄重而含蓄,平实却具有出色的表现力,含义深刻,没有讽刺,没有痛骂,也没有欢呼,既客观地再现了这一历史盛况,又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这是现

15、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10史和现实的对比。体现出新闻工作者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体味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 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别了, “不列颠尼亚” 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现实场景和历史事实的交叉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现实的场景是新闻的主要内容,是新闻的纲,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引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 ,“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 ,让人联想起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这些背景材料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