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课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874019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56.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15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15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15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15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现代文阅读记叙文常见题型解析,中考现代文阅读记叙文常见题型解析,一.常见题型及解析1.考查内容概括 题目样式: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第X件事。 知识储备: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答题思路: 谁 + 做什么 答案示例: 小女孩 在医生的帮助下为生病的弟弟买到了一个奇迹。,2.考查文意理解 题目示例: 请写出标题中“奇迹”的两层含义。(考查全文) 第段我犯了一个多么愚蠢的错误中错误指 什么?她为何会犯错?(考查段落) 答题思路: 注重整体感知,锁定问题指向,链接文段内容,捕捉答 案要点。 答案示例: 治病的药。医生只收取1美元1

2、1美分便治好了小女孩生 重病的弟弟。 老太太误认为两位黑人要打劫她而趴在了地上。原因 是:没有听出两位黑人说趴下一词的另一层意思;有根 深蒂固的种族偏见。,3.考查表现手法 题目示例: 两位黑人给老太太送花送钱的目的是什么?文章这样安排 有什么好处? “这位衣着考究的男士是药剂师的哥哥”在文中有何作用? 知识储备: 衬托(08、09、11年中考)、伏笔(12年中考)、对比(11年中考)、 悬念、照应、承上启下、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动静结 合、烘托、抑扬、象征、虚实相生等。(好考、易考的要反复讲、练) 答案示例: 反复夸孩子“懂事”,反衬“我”作为孩子的不懂事。 以动衬静的手法,烘托了夜晚

3、的和谐、美好。 为下文奇迹的发生埋下伏笔。,4.考查表达方式、语言等 题目示例: 文章是怎样刻画小女孩这一形象的?试举一例作简要 分析。 (此类题目几乎年年考) 第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知识储备: 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语言、 动作、外貌、心理、神态;景物描写)、修辞(比喻、拟人、 对偶、设问、反问、反复等)。 答题思路:写法 + (例子) + 效果 答案示例: 语言描写。如“我这里有钱,”小姑娘说,“如果 不够,我会再想办法。你只要告诉我卖多少就行”。刻画 了小女孩善良、懂事、可爱的性格。 比喻。生动形象地 描绘出“我”在知道事情真相后的震撼、愧疚。,5.考

4、查读后启示 题目样式: 读完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读了本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答题思路: 围绕文章内容,确定回答中心,言之有理地展开。 答案示例: 从小姑娘的角度,围绕“信念坚定”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从医生的角度,围绕“奉献爱心”展开,言之有理即可。,二.培养良好的临场阅读习惯 做好记叙文的阅读理解 第一步,精读文章,整体感知,完整准确的理解内容和形式。 第二步,研读问题。一字不漏地阅读问题,找出题干中的重要词语,明白命题者的意思,避免答非所问或漏答。 第三步,细读文段,做好标记。答题时最好摘取文中的词句综合整理,尽量少用自己的语言。,概念区分举例: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

5、论、说明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衬托、反衬、想象、联想、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借物喻人、设置悬念、卒章显志 规 范 答 题 模 式 例:语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渲染了 气氛烘托了人物心情点明 中心突出 主题,规 范 评 价 用 词 例:语言特色(风格)评价用词: A.生动形象,优美清新; B.朴实真挚,通俗易懂; C.幽默诙谐,富有趣味; D.语言犀利,讽刺性强; E.深邃含蓄,哲理性强; F.大气磅礴,气势如虹; G.准确严密,深入浅出; H.言简意赅,寓意深刻;I.委婉含蓄,发人深省,考点: 整体感知,能概括主要内容、要点、主题。 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划

6、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概括记叙文中心常用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把握六要素技巧: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记叙文线索: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 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记叙文的线索可分七类:物线 事线 人线 感情线 时间线 地点线 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

7、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记叙的“点”“面”与详略: 记叙文中的“面”要略写,往往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点”要详写,体现中心、突出主旨。 文章详略得当的好处:避免冗长的叙述,便于集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使中心更突出。 略写内容作用:为详写内容作铺垫或作补充。,叙述顺序 :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作用: 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作

8、用:使情节更完整,刻画人物更丰满,内容更充实。,不同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划分段落层次方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结尾段的作用: 总结全文:或重申论点,或展示结局,或升华情感,目的是给读者一个简明、清晰、深刻的印象。 深化主题:从另一角度阐述、说明

9、,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 几种照应及作用: 开头结尾照应。开头提到的意思,在结尾处再加以强调深化。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突出,能更好地抒发感情,渲染气氛。 正文与标题的照应。正文中一次或多次提到或点化标题,或具体解释标题。作用:使文章的思想精华醒目地揭示给读者。具体解释标题是使读者清楚标题的意思。 行文中前后照应。作用:可制造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更紧凑,文脉更贯通。,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点明题旨的句子; 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总结全文的句子; 引用的句子; 承上启下的句子。,刻画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侧面描

10、写;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白描 对比描写、环境烘托等等。,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背景(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 推动情节发展 渲染( )气氛 突出人物性格 营造气氛烘托人物情感和思想等。,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不同抒情方式及作用: 直接抒情法 : 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强烈直接、震动人心。 间接抒情法: 使情感表达含蓄婉转,富有韵味,语言美丽,感染力强 通过叙述抒情,

11、叙述时加上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 通过描写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从意义精当的角度:准确、鲜明、生动、 从色彩鲜明的角度:感情色彩(褒、贬义)、语体色彩(口头语、书面语) 从声音和谐的角度:音节匀称、韵脚和谐、叠音优美。 特殊词语的表达效果考题举例: 一条翠绿色的书脊,赫然跻身在一片红色之间,呵,竟是飞鸟集! 表现了在特定时代,作者发现自己最喜欢的书时的意外和惊喜之情。 她走了,像一缕轻盈的风,像一阵清凉的雨,像一曲优美的歌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小姑娘的

12、美好纯真心灵的赞美。,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对偶句: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排比句:琅琅上口,气势通畅,富有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例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比拟: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例句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拟物(化人为物,启发读者想像,更生动。 )例句 :人群向前涌动着。,排比:结构紧凑,文脉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

13、染力。例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例句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串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等关系。)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反语:即“说反话”,产生讽刺性,能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例句: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设问:引起注意,启发思考。例句

14、: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加强语气,激发感情,加深印象。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借代:突出事物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引人联想,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例句: 特征代本体:应是绿肥红瘦。 部分代整体 :孤帆一片日边来。具体代抽象:南国烽烟正十年,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给人以深刻印象 。有谐音双关和意义双关两种。例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丝”既是“蚕丝”又与“思”谐音双关,表达思念之情)四面又明明是寒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

15、气。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突出作者感情,深化文章主题。例句 谦受益,满招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写作手法: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 象征、渲染、对比、衬托、烘托、铺垫、伏笔、联想、想象 设置悬念、开门见山、首尾照应、承上启下、卒章显志、 白描细描、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以乐衬哀 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古讽今,写作手法赏析: 象征: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 对比:鲜明地突出(特征或优劣、好坏) 衬托: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使形象更鲜明,给人以深刻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