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助人与社会行为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52393776 上传时间:2018-08-20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助人与社会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12助人与社会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12助人与社会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12助人与社会行为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12助人与社会行为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助人与社会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助人与社会行为(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助人与利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13) 陈舜文 清华大学通识教育要点n探讨助人的动机与论点n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n如何增进助人行为l助人的基本动机:为什么帮助别人?n利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任何以增进他人利益为目标的行为。n利他主义(altruism) 助人者自身并无获益甚至需付出代价时,仍愿意 帮助他人的意念。利他主义者帮助他人,并非考 虑对自己的帮助,甚至可能因此付出一些代价。n人有可能为了利他而助人吗? 抑或帮助他人时仍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利己)?助人的动机形式l助人的基本动机利己(egoistic)的观点 助人最终是为了增进自己的利益。n演化心理学(Evolutio

2、n psychology) 依据天择原理,根据长期演化而来的遗传因素, 解释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Darwin察觉演化论的潜在问题:如果生存目的是 为了确保个体生存,何以人们会付出代价助人? 助人而使自己付出代价甚至陷入危险者,其产生 的后代应比自私者少。反过来说,长久下来,与 自私行为有关的基因应更可能传递到后代。 但为何现实中有许多生物会牺牲自己帮助他人?助人的动机形式n演化心理学以社会性昆虫为例 一窝蜜蜂是由一只母王蜂与数以千计的工蜂来共同抚育下 一代。母王蜂只负责生产,而养育后代所需的勤奋工作, 她都没做!工蜂是不会生育的雌蜂,她们一辈子没有任何 后代,却忙碌一生为母王蜂抚育后代。 那么

3、像工蜂这种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行为,是如何 传给下一代?助人的动机形式n演化心理学亲属选择(kin selection) 对于与自己血缘有关者有利的行为,就容易 在演化上留存下来。关键在于能够在后代留存多 少自己的基因。 整体适宜性(inclusive fitness):个体在后代中传播 自身基因的能力。 能提高整体适宜性的行为较可能留传下来,但这 不只是通过自身繁殖,若帮助基因相似的亲族生 存,亦可提高自身基因留存的可能性。助人的动机形式n演化心理学亲属选择(kin selection) 对整体适宜性有利的基因与行为,较可能留下来 ,继续繁衍延续。 表面上看来,工蜂没有后代。不过,工蜂与母王

4、 蜂其实是姊妹;所以工蜂所抚育的其实是她的甥 女,有血缘关系,亦即带有相同基因。 对蜜蜂而言,要靠自己养活自己的亲生后代是很 困难的事,若帮助甥女存活,也可以间接延续自 己的基因。因此演化出分工合作的亲族社会制度 ,整窝蜜蜂都在为自己的基因努力。助人的动机形式n演化心理学 对个体而言,行为是一种支出和成本,下 一代相同基因的总和是一种获利。成本总是有 限的,以同样的成本得到较多利益的行为,就较 易在演化上留下来。 将演化逻辑推论到人类:如果在养两个自己的孩 子与养两个弟弟的孩子做抉择,由于付出相 同,但所得到的利益却相差一半。换言之, 在可能环境下,养两个自己孩子的整体适宜 性较高,这样的行为

5、便较易在演化上留下来。你同意上述观点吗?助人的动机形式n演化心理学 现实生活中人们仍可能帮助陌生人,演化心理学 家认为,这是因为演化发展出互惠规范(norm of reciprocity):人们在帮助他人时,会预期未来可能 得到对方帮助。 许多生物都可见到互惠行为。观察七千多次黑猩猩的互动发现:普遍而言,黑猩猩A帮 黑猩猩B梳毛之后,B更会和A分享食物或帮忙梳毛。而且 在B提供互惠之前,A不会和他分享食物(de Waal, 2003)。助人的动机形式l助人的基本动机利己的观点之二n社会交易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基本动机是以最小成本 获得最大酬赏。

6、成本和酬赏不一定是具体有 价物,可包括任何导致快乐或不快的事物。针对助人行为,社会交易论的基本默认:人只有 当酬赏或利益高于成本或损失时,才可能帮助他 人。亦强调利己的因素,但不一定与演化遗传有关。助人的动机形式n社会交易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帮助他人可以得到哪些好处?预期他人可能会回报帮助我们。 (互惠规范或相信好心有好报)获得社会赞赏,或增加正向自我概念。看见别人受苦时,心情会受到影响,帮助受苦者 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感受。助人的动机形式l助人的基本动机利他(altruistic)的观点 此观点认为人们仍然可能为了增进他人的利益而 助人,甚至可能牺牲自己的利

7、益,而并非只考虑 自己是否得利。 关键在于是否产生同理心。同理心(empathy) 理解与关怀他人的认知与情绪状态。 认知成分:从对方的观点看事情 情绪成分:感同身受的感觉、想要关怀对方助人的动机形式n同理心利他假说(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虽然我们可能因利己心理而救人,但只要对于需 要帮助的人具有同理心,就可以产生利他动机与 行为。提供帮助 (无法避开时)避开 降低自己 的难过利己自己感到 难过否提供帮助降低他人 的难过利他同理心关 怀是知觉到有人 需要帮助行为倾向满足动机 的方式主要 动机形式情绪反应可采取对 方的观点助人的动机形式替代电击实验(Baston

8、 et al., 1981) 参与者来到实验室,工作是观看其他参与者(实验同谋某 甲)进行实验。 接着某甲在实验过程中受到随机电击,被电击数次之 后,某甲表示他从小害怕电击,不过仍想完成实验。 实验者试探询问参与者是否愿意代替某甲完成实验?实验分组 高同理心组:事前告知参与者,某甲和他在许多方面很相 像。 低同理心组:事前告知参与者,某甲和他很不相像。易避开组:事前告知参与者,中途休息时可退出离开。 不易避开组:事前告知参与者,必须一直在实验室。助人的动机形式替代电击实验(续)助人比例低同理心不易避开 易避开高同理心结果显示,同理心高 时,无论是否容易避 开,大多数人们都愿 意提供帮助。 但同

9、理心低时,在易 避开情境中,很少人 给予帮助。助人的动机形式分享笔记实验(Baston, 1982) 是否愿意借笔记给一位车祸受伤无法上课的同班同学。 高同理心组:请尽量想象对方的感受与生活 低同理心组:不必在乎对方感受 易避开组:被告知不会与对方见面 不易避开组:被告知对方下周会回来上课助人的动机形式l同理心的相关研究n动物行为研究的发现 黑猩猩也会表现出似乎带有同理心的行为,例如 两只黑猩猩打架结束之后,围观的黑猩猩常会拥 抱落败者,似乎在安慰他。助人的动机形式l同理心的相关研究n发展心理学对儿童的研究发现 四岁左右的儿童,可以从他人的角度思考事情。 并且可从他人的行为意图来判断后果责任。

10、自闭症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为缺乏揣度他人心 智的能力,亦即无法体察他人的感觉和想法, 不了解他人说话或行动背后的意图。助人的动机形式l同理心的相关研究n脑神经研究: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 让志愿受试者闻恶心难闻的气味,引发厌恶的感觉,另外 让他们看别人嗅闻表现出厌恶感的影片,两者会活化脑部 相近区域。下图红线标示处,是由实际经验厌恶所活化的 神经群;黄线标示处,则是观看厌恶表情所活化的区域。助人的动机形式n利他与利己究竟孰是孰非?利他观点的研究是强调利他动机可能存在,但并 非指所有助人行为都完全出自利他动机。即使有利他动机,也不保证必然出现助人行为( 可能因代价极高等原因而未

11、伸出援手)。当助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时,利己动机较能 使人持续。例如长期协助慢性疾病患者之志工, 若有自我取向动机(学习个人技能),会比纯粹 利他动机者作得还久(Omoto & Snyder, 1995)。换个角度想,视人如己时,他人的需求正如自己 的一样,利己与利他动机的区别也似乎不存在了 。助人的动机形式l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是否有些人较乐于助人?n利他人格(altruistic personality) 一种人格特质,带有高度利他人格特质者在各 种情况中都乐意帮助他人。然而许多研究显示,只靠人格特征不易预测个 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助人行为。即使是利他人格 测验得分较高者,并不一定比得分低者

12、更会助 人。大部分研究显示,情境因素比个人变项更 能预测人们的助人行为。 换言之,仅只注意人格因素仍不够,还需探讨 情境因素。影响助人的因素n心情对助人的影响 处于心情好的情境中,是否较愿意助人?n好心情效果(good mood effect)香味与换钱实验(Baron, 1997) 在街上找两个地点,一个地点有香味,另一个地点没有特 别气味。除此之外,这两个地点的条件都要差不多。分别 在这两地请求路人帮忙换零钱。结果愿意换钱的人数比例: 香味芬芳地点59%;一般气味地点19%后续研究显示:捡到钱、收到礼物、考试成绩好、听到好 听音乐、想起快乐的事等,都可产生好心情效果。好心情可促进的助人行为

13、包括:慈善捐款、帮忙捡东西或 找东西、捐血、帮同学做事等。影响助人的因素n心情对助人的影响 为何心情好时较愿意作善事?可以维持好心情 助人为快乐之本与快乐为助人之本好心情时,较容易以正向态度看待他人 看到有人跌倒 心情好”他是不小心的,帮他一下好了” 心情普通”他真笨,根本不想帮他”然而若帮助需付出的代价太高,则即使心情好也 可能不会作。影响助人的因素心情坏时就完全不愿意作好事吗?n负面情绪消除假说(negative-state relief hypothesis) 为了消除自己的难过与不安,也可能帮助他人, 尤其是为了消除自己的罪恶感。罪恶感(guilt):认为自己违反了内在道德规范而产 生

14、的负面感受。在教堂门口,向进出教堂的人慈善募款,发现人 们在告解前比告解后更愿意捐钱(Harris et al., 1975)。从社会交易论来看,消除罪恶感也是一种好处 。影响助人的因素n旁观者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目睹急难事件的人愈多,愈可能有人伸出援手吗?n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紧急事件的目击者愈多,每个人愿意伸出援手的意 愿就愈低。影响助人的因素n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癫痫呼救实验(Darley & Latane, 1968) 参与者被带领通过长廊,进入隔离的实验室。然 后使用对讲机,与另一人或一群人聊生活问题。 每人听似轮流发言,但其实每组

15、都只有参与者是 真的在发言,其他发言都是预录的录音。 发言过程中,参与者会听到某一发言者提及自己 患有癫痫,接着不久听到他的哽咽与呼叫声(都 是预录录音)。 观察参与者是否会离开实验室帮忙或找人求救? 隔多久时间才行动?或是坐而不管?影响助人的因素n癫痫呼救实验(续) (p.480)影响助人的因素n癫痫呼救实验(续) Latane和Darley认为,未提供救助的参与者的个性 并非比出面救助者更冷漠。事实上,当研究者事 后进入房间时,这些参与者都相当紧张,并询问 是否已有人提供帮助。显示他们心中有所挣扎, 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作些什么。 换言之,旁观者在紧急事件中是否会出面援助, 至少部分取决于他

16、们如何知觉情境,以及周遭是 否有其他人。 Latane和Darley提出旁观者决策历程模式,分析紧 急事件中旁观者提供救助的历程。影响助人的因素n旁观者决策历程:援助五步骤(Darley & Latane, 1970) 步骤一:注意到事件 注意到发生了特殊事件。若分心便可能未注意。神学院学生助人实验(Darley & Latane, 1973) 请一群神学院学生至另一栋大楼发表简短演讲。一些学生 被告知他们已经迟到;另一些被告知时间还很充裕。 一半学生被安排的演讲主题是如何救助穷困的索马利亚 人,另一半是关于自己喜欢的工作性质。 所有学生经过楼下时,都会经过一个倒在路边咳嗽的男子 。实验观察的是:有多少学生会停下来帮助他?结果:赶时间者10%、不赶时间者63%。演讲题目没有影 响、个人的宗教虔诚度也没有影响。影响助人的因素n旁观者决策历程:援助五步骤 步骤一:注意到事件 步骤二:诠释理解 将事件视为是紧急意外若情境意义模糊不清楚,则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