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187771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工作单位:曲靖市麒麟区白石江街道丰登小学姓名:丁春梅邮编:655000联系电话:135773520062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曲靖市麒麟区白石江街道丰登小学:丁春梅摘要:提问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必备的重要技能。提问并不止于教师抛出问题,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教学过程。教师要想恰当地提出问题,要想策略性地调节提问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教师 就要在理解有效提问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自觉练习有效提问,反思自己的提问能力,改掉不恰当的提问行为,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关键字: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提问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学生思考的方向。然而,在实践中

2、,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些低水平的、重复的记忆性问题,学生通常只需要一两句话便能回答。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则是教师和学生都想探讨的问题,并且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建构。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和观察到的,主要从有效提问的涵义、课堂提问的误区、有效提问的方式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一、 有效提问的涵义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

3、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教师通过提问使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换,而不仅仅传递特定的课程内容。也就说,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辅助作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展开。这与以往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实际上是“发问”、“命令”)有质的区别。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反馈给教师1;在教学中认为,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2。3新课程追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

4、着问题走出教室。新课程课堂评价由注重结果性转向过程性评价,由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师生的互动交往,由关注学生回答转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3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过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逐渐地学会了建构知识,理解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或许还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二、课堂提问的误区1、随意式提问禁锢学生设计大量问题,搞地毯式轰炸,表面上看课堂上师生问答此起彼伏,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问题多,题意简单答案固定,问答速度快,教师频繁发问,学生应声作答

5、,几乎没有思考时间,其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与“填鸭式”教学并无本质区别。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设计适量的课堂提问。太少,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影响教学效果;太多,则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位教师在讲授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统计了一下,共提了 80 几个问题,平均一分钟将近 2 个。2、笼统式提问迷惑学生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经常看到教师提这样的一些问题,如“你们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不是说看到了美丽的蝴蝶,就是看到了可爱

6、的小鸟,不是说白云在唱歌,就是兔子在跳舞。往往折腾了半天,学生就是提不出一个数学问题来,低年级的小朋友想象丰富、天真烂漫,把数学课弄得像语文看图说话似的。一方面是学生群情激昂,离题万里,另一方面却是教师焦头烂额,手足无措,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数学问题。3、跳级式提问难倒学生问题不能过于直露浅显,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 , “好”或“不好”就行,这样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思维。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无处下手,长此下去,会打击学生的4学习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要步步相因,环环相扣,层层相递,要遵循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

7、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若老师设计好一定的坡度,将难度降低,由浅入深,同样的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后,教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168 的被除数加上 32后,要使商不变,除数应加上几?”绝大部分学生答不上来。三、有效提问的方式 1、开放式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

8、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只要简单地回答“是”与“否”,还有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比如,这篇课文是关于谁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你从文章里读到了哪些信息,等等。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在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实际上教师通过问题牵引让学生的思维走向了既定的轨道。在获取学生的回答方面,开放式的、以思考为中心的问题比封闭式的、缺乏空间的问题更有效。开放式的问题,既要能够囊括教学内容,又要能够明确达成教学目标所必需的思维。教师要注意教学目标对问题的导向作用,以便能够在提问过程中收放自如。开放式问题的措辞和语调要表明问题的意向,如问题主干的设置上可以运用“什么”、“为什么”、“怎么”和“以什么方式”

9、这样的词,取代“能不能”、“会不会”这类的限定词语,为学生参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创造机会。2、逻辑性提问,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人认为,直觉思维是以一定的知识基础和逻辑方式为前提而闪现的理性的“火花”。猜测性问题的答案不是凭空而来,它由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而来,有待于证明以后才能确定。猜测性问题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这种问题在课堂上往往造成一种特定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能达到三种状态:“想猜”、“敢猜”、“能猜”。由于要猜测,学生感兴趣,情绪兴奋想猜;由于是猜测,学生能放开胆量,要冒险敢猜;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是信口开河5能猜。而在猜测以后的思维和情感状态处于急切盼望

10、证实,将使得证实猜测的过程变得极为重要。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都大大增强。例如,在教学“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了解了能被 2,5 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 3 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学生的猜测多种多样,有合理的也有不符合的。当学生的猜测达到火候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证明:先观察一组能被 3 整除的数,发现个位上的数没有任何规律,也不都是 3 的倍数,就排除两种了模仿“能被 2 整除的数的特征”和“能被 5 整除的数的特征”的猜测;然后继续实验,分别用 0 至九等不同的等数字卡片在数位上摆任意的数,在计算中发现:用同样一组数摆出的不同数字,有

11、的全部能被 3 整除,有的全部不能被 3 整除。这是为什么?经过同学们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发现摆出的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只要是 3 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 3 整除,反之,就不能被 3 整除。这正好是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在教师的提问激励下,依据直觉,以猜激疑,以疑促试,从试中发现科学规律。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的知识,当然理解得深,记忆得牢。3、超越性提问,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学生不应当以儿童的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教学中,如果提问只是利用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的水平,那么教学过程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源泉,学生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问题设计时

12、,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现有水平有充分的了解,提问内容应该稍微超过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展开分析或批判性思考。把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总之,正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所言,课堂提问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需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要注重提问的实效。教学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发展的不竭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学机智灵活机动地动态生成新的提问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研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也更有利于促进我们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参考文献:61孙春成.语 文课堂提问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年 5 月;2徐旭华.课 堂教学提问的艺术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 9 月;3徐世贵.新 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年 11 月;注:论文字数(3564 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