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古诗词赏析题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1718334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古诗词赏析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年级古诗词赏析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年级古诗词赏析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年级古诗词赏析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年级古诗词赏析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古诗词赏析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古诗词赏析题(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古诗词 赏析题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 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 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C、两首诗 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独 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 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物 ,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C秋词表达了豪迈乐 观之情。秋

2、思表达 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 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 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 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 ,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 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 ,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 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 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 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3、.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 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 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 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 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 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 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 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 在燕然前线。” )D(“萧关”是 古关名,而非 人名。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 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 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 :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

4、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 而温馨。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 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 ,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 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 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 的关心。B 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 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 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 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 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 ,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 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 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 审

5、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 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D 选出对王维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 项( )(2分)(12铁岭市) A.首联诗人写 自己轻车简从,奉使出征,要前往远在西 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 B.颔联中运用比 喻,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抑郁、孤寂的内 心情感,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 C.颈联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视 野开阔,意境雄浑,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 点。 D.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写一个负 有朝廷使命的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景色。B 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 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

6、 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 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 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 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 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 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 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 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 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 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 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B春天 渡荆门送别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

7、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 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 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 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 ,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 、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 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 的思乡之情。A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 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 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 出江水奔流的

8、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 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 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 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 什么样的景象? 怜思念故乡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 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 的原野奔腾而去。 4、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 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 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 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 气势。 B、颈联描绘了 “水中映月”和“天边

9、云霞”两幅 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 、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 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 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 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D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 景、 和融于一体。2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 阳”,写景由远及近。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

10、 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 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 愤。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 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1家国之恨身世之悲(意近即 可) 2A(“帘旌”为近景,“ 夕阳”为远景) 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 。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种豆南山下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 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 去自我。 4这首

11、诗流露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 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的感情 。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 然自得。 7、 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 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 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 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 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 静的美好结局。 06年无锡市考试语文试题 对下列诗歌理解和欣 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 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

12、声鸡。 A首联总写“山行”所见所感,先写所感再写 所见,突出了诗人爱山的情趣。 B颔联用一“改”字写山的千姿百态,用一“迷”字 写诗人游兴之浓,两字十分传神。 C颈联采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山行”所见 的动景,可见诗人内心非常闲适。 D最后写云外传来一声鸡呜,告诉诗人有人 家的她友疆很远很远,。诗人内心陡生隐隐懊恼 之情。 D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 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 白发唱黄鸡。 1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表现了环境的 清幽。B、“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 中杜鹃

13、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以声衬静 ,更显静谧。 C下阕抒情,为了表现时光易逝、青春难留的 思想,作者用河水西流的现象阐述了人生不可以 重来的道理。 D全词语言浅显,音韵和谐,情、景、理交融 。C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 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 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 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 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 景。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