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平和”执法心理的建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79515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0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平和”执法心理的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析“平和”执法心理的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析“平和”执法心理的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析“平和”执法心理的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浅析“平和”执法心理的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平和”执法心理的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平和”执法心理的建设(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平和”执法心理的建设“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是孟建柱部长在新时期对公安执法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理性是对执法思维的要求,平和是对执法心理的要求,文明是对素质形象的要求,规范是对执法程序的要求,四者有机联系,和谐统一将执法理念上升到了更高层次。笔者以为, 四者之中 “平和”的执法心理才是关键,执法工作中,失去了平静温和的执法心理,将直接影响执法者的思维,而当心理和思维都在非正常状态下,执法者将很难显现文明的执法形象,那么,执法程序无论如何规范,恐怕也难以实现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最帅首都交警孟昆玉,人们欣赏他执法中的规范语言和动作,微笑热情的服务形象,以及细致耐心的工作态

2、度,其实,决定这一切的正是孟昆玉的良好执法心理,他坚守平凡,恪尽职守, 真诚善良, 这些优秀品质铸就他良好的执法心理,也使他的工作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鉴于执法心理的关键性,笔者就如何开展“平和”执法心理建设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对规范公安执法工作,提升公安执法水平,践行“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理念有所裨益。一、“平和”执法心理的概述执法心理是执法者在实际执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其执法结果产生直接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平和”为:性情或言行温和;平静,安宁。由此可知,“平和”执法心理是指执法者在实际执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平静温和的心理品质。俗语常说“心静自然凉”,说的就是心理状

3、态可以直接影响个体对外界的感受,当民警在执法中以“平和”的心态开展工作,执法中的情绪更加平稳,思维冷静,语言和动作平静良好,与执法对象沟通交流的对抗性减少,有利于安抚不安情绪,处臵执法工作。反之、当民警在执法中出现紧张急躁情绪时,则很难保障语言与动作的合理规范,与当事人的对抗性交流增多,可能诱发新的矛盾。试想,没有一个“平和”的心理状态,红遍网络的成都最美女交警胡玲,面对司机的无理纠缠又怎能做到半小时微笑敬礼 13 次的温柔执法?“平和”执法心理,是公安民警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体现,能够反映公安民警良好的个人素质,促进执法规范,进而和谐警民关系。二、“平和”执法心理的影响因素警察“平和”执

4、法心理的影响既有主观性,也有其客观性和现实性。从主观上看,执法心理的产生与个体的心理素质、思想意识和心理承受的压力有关。从客观上看,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面对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执法工作又是一种伴随着矛盾和冲突的工作,警察的心理和生理都会在工作中受到巨大的冲击,所以心理受到也是不可避免的。(一)自身心理因素1. 个体心理素质差异心理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教育和活动形成的对个体活动产生影响的较稳定的心理品质。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要想探究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表现原因,首先要从他自身的心理素质入手。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和性情温和、慢性子都是

5、个体心理素质的问题。人的心理素质是受先天和后天因素影响而具有的,它的本质特征通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表现出来。情绪是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对人的价值观、动机和外显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情绪的发展受遗传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某些警察的心理是受先天因素决定的,比如遗传和性别。而有些人的心理是受后天的影响形成的,比如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后来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平和”还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有关,个性心理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平和”可以看作是个体的一种气质表现。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

6、的心理特征。最先的气质学说起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的体液说,他认为人体内四种液体(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和血液)配合的比例不同,就构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其中,粘液质的人具有平静、稳重、情绪不外露的特征。警察的气质类型会在无意识间影响警察的执法表现,但气质只是与执法行为可能相关的成分,并不是说气质就能决定一个人的行为,一个粘液质类型的人也不见得就会时时平静稳重,只是倾向性较强。此外,“平和”的表现也可能是性格的原因。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主要是在后天的个人的特有生活经历中形成的,具有可塑性。一名警察执法中无法“平和” ,经常急躁,有

7、可能是他在后天的培养中形成了自我中心、急功近利并富有攻击性的性格,比如受到来自家庭的抚育方式、学校的教育和社会文化、早期童年经验、自然物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如果一名警察的心理素质不够优秀的话,必然会对执法工作造成不利影响。要重视警察的心理素质问题,强化执法队伍的心理素质。2. 心理压力“平和”的执法心理要求警察在工作中能够正确应对压力问题,当刺激事件打破了有机体的平衡和负荷能力,或者超过了个体的应对能力所及,就会体现为压力。警察职业的特殊要求决定了警察每天都会接触到来自方方面面的社会刺激。在工作方面,经常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受到具有危险性的刺激; 业务繁忙, 休息不规律, 身

8、体疲惫不堪; 提拔、升职的机会有限,同事竞争激烈。家庭方面,因工作时间不规律不能尽到孝敬父母和照顾妻子儿女的义务,家庭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紧张,与同事或上司发生冲突。工作环境中社会舆论不支持,不被群众理解。所有这些不良的刺激,都会给警察带来心理压力感甚至心理疾病。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对警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首先,它会给警察带来负面的情绪反应,如抑郁、 焦虑、急躁、敌对性,而且情绪的体验非常敏感。若这些心理压力没能够及时排解,心理的活动就会倾向于转化为对外的行为,在执法过程中表现为急躁的行为方式。同时,长期从事这种高压力的工作,警察的身心会经常处于紧张状态。长期的应激会使警察工作效率降低,责任心下

9、降,这就更容易导致在执法中的自控能力下降,无法保持平静温和的心理状态。因此,警察的心理压力问题是一个涉及警察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重要问题,对执法心理影响较大,需要重点关注有效解决。(二)职业因素1. 警察社会角色造成的思维定势人们选择从事警察,警察作为一种职业,也是一种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在给定情景或小组发挥作用时,人们期待他做出的一套由社会界定的行为模式”。社会角色带给“扮演者”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角色和规则的力量会带来令人吃惊的后果。有一个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中自愿者作为被试,随机的被安排为狱警和囚犯。所有被试原本均是温文尔雅的大学生,但是实验开始后,出乎意料的

10、结果出现了。担任狱警角色的学生残酷的折磨囚犯,二囚犯在反抗失败后只能忍气吞声,受尽凌辱。虽然监狱的情境是模拟的,但社会角色发挥的力量使原本温和的大学生变成了咄咄逼人的看守,创造了真实的监狱。个体一旦选择了警察这一行当,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警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按照社会对角色的期望,打磨自己的个性力求将自我与职业角色达到完美的同一性,塑造成公众心目中典型的警察形象。很长一段时期中,我国警察的社会角色定位,以打击犯罪、管理社会为首要目的,作为执法人员,职业要求警察在处理问题时必须按及时有效的原则将问题解决,在这过程中,警察与执法对象的关系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者、甚至是敌对的关系,为了有力地打击这些

11、不法分子,采取一些激烈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被认为是有效的、合情合理的的,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但是经过长期从事警察这一职业后,这种过激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逐渐内化,无意识地形成警察角色的行为和思考习惯。成为警察角色习惯了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同时也会被社会公认为警察的一种社会角色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警察的社会角色定位,必须回归到“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位臵上来,尽管原本管理特征是有利于警察开展执法活动的,但这仅限于目标对象是危险的违法犯罪分子之时。当警察的执法行动是面对普通百姓时,长期内化的过急过激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出于习惯仍旧会无意识地表露出来,表现出急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不利于形成“平和”的执

12、法心理。2. 警察职业的权威性人既然选择当了警察,他的行为就必须符合社会期望。不可否认,人民警察这一称号在世界各地都是受人尊重和敬畏的,是一个光荣的职业。警察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力量,在群众面前享有权威这是控制社会治安的必然要求。在执法中,如果警察的权威性只有被当事人所认可,警察的执法行为才能产生效力,执法过程也就得以顺利进行。所以警察维护自己的权威性对能否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事人不认可警察的权威地位时,警察的心理活动就会发生变化,因为自己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执法过程受到干扰,执法结果难以预测,紧张感和不安全感亦会随之增加,急于打破不利局面的心情会更加急迫,急躁的情

13、绪自然会涌上心头,没经过良好培训的民警很难在此时保持平和心态,理性处理问题,进入到一个的死循环中:文本执法心理陷入“泥沼” ,平和心态则无从谈起。(三)社会环境因素1. 执法中接触的社会环境警察每日的工作,大多数时间都处在自己的职业环境中。由于执法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执法民警必须长期与社会的阴暗面打交道,遇到充满敌意、富有挑衅性的流氓、无赖也是家常便饭。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其心理活动难免会受到这些不良社会刺激的影响,心理的阴暗面和不健康因素容易被诱发。这要求一名警察要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坚定的行为立场,不会致使心理变得压抑、敏感、脆弱,避免对人对事变得冷漠、急躁、易冲动。2. 媒体舆论的

14、负面渲染大众媒体的舆论对警察的执法工作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信息社会多媒体的发展,使信息可以迅速地传达给群众,影响甚至是引导群众的心理。尽管大多数的新闻媒体都能客观公正反映警察的执法工作,树立警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形象,但也不乏部分媒体爆料丑化警察的负面新闻。媒文本文本不认可权威地位 干扰对抗执法文本心态失衡 情绪急躁问题复杂化 局面不利文本言语行为失控 诱发新问题体发挥执法监督功能,对于一些有不端执法行为的警察进行报道是应该的,但个别媒体存在对警察的偏见现象,这些媒体带着有色眼镜报道挖掘警界“丑事”。尽管这些不负责任的舆论的散播不会给警察带来直接的伤害,但却在无形中诋毁了警察在人民心目中的

15、正义形象,破坏了人民警察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诱发人民群众对执法民警产生敌对心理,不积极配合执法工作。同时,警察也因这种负面新闻的传播,深感自己不被社会理解和支持,在执法工作中缺乏群众支持的安全感,执法的自信降低,紧张感增加,不利于“平和”执法心态的养成。 所以擅于利用媒体舆论,合理的引导意见,建立优质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警察的执法公信力,警察打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融洽警民关系,对警察的执法工作是极为有利的,也是公安民警对人民负责的一种表现。三、 “平和”执法心理的建设(一)严把入警关,注重心理素质选拔。对警察工作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建立工作能力常模、警察心理常模,甚至进一步形成各警种的常模,

16、准确定位各执法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心理素质要求,制定相应的测量与选拔方法, 在接收、 招聘、 选拔警察时 , 严格把牢心理 “入口”,不但确保新入民警不但心理健康,更能适应执法工作岗位的心理要求,正确行使执法职权,面对工作压力。(二)上好培训课,加强执法心理培训。研究表明,西方国家的警察心理训练已经形成了与各国执法实际紧密结合的警察心理训练模式,且都比较重视警察执法行为方面的心理训练。我国目前针对警察执法实际的心理训练还比较少。当前,对警察的培训中,涉及执法的培训多以执法程序、技能为主,涉及心理的训练多以心理健康调适为主,很少涉及执法实战中的心理训练。然而,根据在对一线执法民警调查时发现,85% 以上的新警在非对抗性执法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有的手心出汗、说话时声音颤抖,但随着执法次数的增多,他们的紧张程度会下降;90%以上的警察在对抗性执法前都会紧张、害怕,甚至恐慌,进入实战对抗或抓捕状态时,心理紧张状态会消失。这些负面执法心理的产生,必然不利于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执法失误、简单粗暴执法、甚至是造成生命损失都是可能的事情。因此,结合执法工作实践开展执法心理训练应该打破传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