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一单元历史人物其他思想总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522788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7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第一单元历史人物其他思想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必修三第一单元历史人物其他思想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必修三第一单元历史人物其他思想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必修三第一单元历史人物其他思想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必修三第一单元历史人物其他思想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第一单元历史人物其他思想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第一单元历史人物其他思想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道德思想孔子建构了完整的“ 德道 ” 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 仁、礼” 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为基础,以立人极(“ 三极之道 ” )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 大同 ” ,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

2、“ 礼” 与“ 仁”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 为政以德 ”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 德治 ” 或“ 礼治 ”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 见利思义 ” 的义利观与 “ 富民 ” 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

3、,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 有教无类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 ” ,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孟子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他明确提出要“保民”,要“与民同乐”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

4、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1、养民:一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他主张薄税轻敛,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还骂那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的所谓“良臣”是“民贼”。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

5、之以孝悌之义。”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三、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四、性善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首先,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性善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人都有向善的能力。其次,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

6、形成的。再次,“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五、尽心知性在孟子看来,“尽心知性”是成为“圣人”的一个必要途径。“尽心”即指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知性”,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尽心”是前提条件。在孟子看来,只要在“寡欲”、“内省”、“养气”上下功夫,就可能实现“尽心知性”。六、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明人伦强调:学习过程中要有独立思考和见解。教育方法:“存养式”,即保持并发展人的善性。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

7、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明于天人相分 ” 的自然主义天道观1.天道自然的思想2.荀子将 “ 天” 、“ 天命 ” 、“ 天道 ” 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2. “天行有常 ” 的思想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3.“ 天人相分 ” 的思想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4.“ 制天命而用之 ” 的思想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 天” 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子的社会政治思想荀子希望借助圣人的教化,转变百姓的

8、性情。但是荀子认为圣人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他能够“ 使天下皆出于治 ” ,这就是儒家的外王学。不过荀子按照自己的知识论重组了这种外王学。老子在政治上 ,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 , 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以“道”为本的天道观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说:“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 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 “虚静”“玄鉴”的认识论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 “不出户 , 知天下;不窥牖 , 知天道 . 其出弥远 , 其知弥少 .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 不见而名

9、 , 不为而成” . 他还宣扬 “涤除玄鉴”的直观方法, 教人们洗心内照 . 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 反对启迪民智 , 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 “绝学无忧” . 他认为 , “古之善为道者 , 非以明民 , 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 , 以其智多” . 因此 , 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 “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老子主张 “小国寡民 ,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 , 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 , 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 , 鸡犬之声相闻 ,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 美其服 , 安其居 , 乐其俗”

10、 , 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 庄子一、无为而治。庄子的无为理由,与老子完全不同。老子的无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真正的伟大社会成果,你不要妄动而要遵循规律。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而庄子的无为,其理由是万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时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规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何非自然的规矩,都是压制人的幸福的。韩非子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法家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理论。1、君权为大“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2、清楚世袭贵族所谓“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

11、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为此,韩非子主张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3、基层选拔人才“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4、法治改革“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5、严刑治罪才是爱民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禁奸于为萌”。6、减轻徭役和赋税韩非子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7、希望君主独尊法家韩非子五蠹中的五蠹:儒家学者、纵横家的说客、带剑游侠、依附贵族逃兵役的患御者、商工之民。这些“邦之虫”必须铲除。8、君主

12、防内大于防外韩非子八奸中的八奸:“同床”的君主妻妾、“在旁”的君主亲信、君主的“父兄”、故意讨好君主的“养殃”、私下散发公财取悦民众“民萌”大臣、,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流行”大臣、“威强”之豢养亡命之徒的大臣、用国库培养各方势力的“四方”大臣。朱熹理气论. 朱熹所谓的理 , 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动静观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 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 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格物致知论心性理欲论.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 所以危殆; 道心是天理 , 所以精微 . 因此朱熹提出了 “遏人欲而存

13、天理”的主张 . 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 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 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 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王守仁(1 )心的学说与理想政治王守仁认为心即理.心是指人的感知和认识;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心的本质是至善之德,良知、天理则是心的不同表现 ,心在观念、心理层次上是良知,在理论、原则层次上则是天理.天地万物与人都是一体,它们彼此相通、和谐统一的基础就是心. 他的理想政治模式即“ 天下一家 ” ,王守仁的理想政治模式并非人人平等,而是区分亲疏等级,讲究君

14、臣上下、夫妇、父子等伦常关系.民众也只有安分守己,忍受剥削和压迫的义务.所以其理想只是儒家仁政理想在新条件下的一种翻版 .这一理想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体现了他对当时 ,统治者腐败、倾轧 ,农民不断反抗 ,社会秩序紊乱的不满 .但他的这一理想没有体现社会进步和时代特点的因素.既无法实现也引不起人们的兴趣. 2 )“ 致良知 ” 与“ 破心中贼 ”(3 )政治道德实践思想致良知是要实践良知,即以良知指导自己的行动.王守仁以 “ 心即理 ” 为理论根据 ,批判程朱的观点,并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 .认为知是行的前提,行则是知的行为体现,是知的归宿 ,知行在实践中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 王守仁的心学是理

15、学发展的新高峰.他以反传统 ,反对程朱理学权威的姿态出现,但又以纠偏补弊 ,维护封建统治为归宿 .王守仁心学思想以心即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为特色 . 顾炎武提倡 “ 利国富民 ” ,并认为 “ 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 众治 ” 的主张。他所提出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李贽的思想反传统儒学进步的历史观1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2反对历史保守主义主张“ 与世推移 ” 的

16、历史发展观。 “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 提出 “ 于世推移,其道必尔” 的主张。认为春秋替三代,战国代春秋都是一种正常的历史发展现象。3民本思想。虽然孟子早就提出“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的主张,当在历代统治者中,实际均未成为一种政治实践。而李贽大胆提出“ 天之立君,本以为民” 的主张,表现出对专制皇权的不满,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导。政治思想李贽在反对政治腐败和宋明理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提倡人类平等。 反对封建礼教。 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 至道无为 ” 的政治理想。黄宗羲黄宗羲的主要政治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 批判半封建制度 “ 。留于后世的杰出贡献就是在于他的政治思想方面。他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制。他指出,专制帝王的法,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因而是非法的。他认为,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但“ 天下不能一人而治” 。驳斥了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