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举诗看唐代科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268145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科举诗看唐代科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科举诗看唐代科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科举诗看唐代科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科举诗看唐代科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科举诗看唐代科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科举诗看唐代科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科举诗看唐代科举自唐宋以来,科举应试成了莘莘学子生活的中心。 为了金榜题名,他们孜孜不倦,无怨无悔,辛苦奔忙。从“槐花黄,举子忙”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从登科记所录“三条烛尽,烧残举子之心”到笔记所载新进士喜跃龙门,题名慈恩寺塔等,无不形象的展现了被科举名利桎梏的众生相,科举无疑是那个时代对文人影响最大的事件。 若说有那么个别人文人不屑科举入仕的,那作诗则必是那个时代的主流。 那些能在唐代文献中写下直至留下一笔的人,几乎甚至全部都与作诗发生过这样那样的关系。而科举诗则是二者碰撞的产物。它最直接、 最真实的流露展现出当时士子的心态情状。作为一种新的诗歌类型, 它的出现是唐人在

2、继承传统艺术成就并联系当代现实的基础上,对诗歌艺术园地的一次开拓。唐代科举诗的研究,对研究唐代的社会、文化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他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唐时的政治制度、文坛风貌、士人精神面貌,甚至社会风俗等诸多内容。我将以唐代科举诗为基础, 说明有关有唐一代科举制度的一些内容。谈到科举制度, 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最基础的问题:为什么文人们如此热衷于科举呢?这要从以下三方面说起。第一,崇尚文学的风气。诗歌在唐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文人们的精神寄托。后人如宋代的宋之仪就说到“唐人好诗乃风俗,语出功夫各一家”,它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并不是卖弄文采,而是如吃饭睡觉般极其平常的。白居易送萧处士游黔南中说

3、“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岑参“为问太原贤主人,春来更有新诗否” ,可见那时人们见面打招呼也会问到对方是否有新作。不仅是文人,连普通民众也都喜好, 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载唐穆宗长庆三年( 823 年) ,元稹由同州刺史任越州刺史,途经杭州,杭州万人空巷,前去观看,白居易甚是不解,就有人告诉他,“非欲观宰相,盖欲观曩所闻之元白耳” ,可见那时文人的号召力以及在平常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才能理解以诗赋为重要考试内容的进士科在众多考试项目中特立不群并成为关注中心的原因。第二,文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孟浩然的田园作里写到“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表明自己对鸿鹄的羡慕和

4、对鸡鹜的瞧不起,也即是对远大志向的追求和对安于平庸的不耻;薛据的古兴也说“丈夫需兼济, 岂能乐一身”,更加直接的描述了当时男子兼济天下、不屑独乐的心态;杜荀鹤秋宿山馆 “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谋身” ,司空图榜下,司马扎白马津阻雨“功名尚遂身无事,终向溪头伴钓翁” ,许浑早发寿安次永寿殿 “会待功名就,扁舟寄此身” ,都是用不同描述抒发了自己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第三,科举的功用。并非人人都是圣人,除过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和文人的远大政治抱负, 科举成功后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也是士子们前仆后继参加科考的重大原因。当时流行有一句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说明读书在人们心中崇高的地位。它不仅仅能陶冶人

5、的情趣,使人的品性高洁,也能带给人身份的高贵,也即读书好的人能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便是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 ,后贵有金玉,必不为汝藏” ,这既是劝学之用,也谈到取官的目的。司马光“一朝云路果然登,姓名高等呼先辈。室中若未结姻亲,自有佳人求配偶”,王安石“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则反映出另一个现象:大官侯爵总是在新科进士中为自己的女儿寻觅贤婿,而待嫁女子也积极的寻找意中人。 增广贤文有云“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更是直接明了的说明读书对做官的重要性。刘祁归潜志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更说明了一登龙门前后的

6、对比。说到科举及第成功带来的对自身和家族的荣耀与好处,就不得不谈到落第。这应当是古时文人们最不喜欢的词汇和事情了,简单两个字包含了太多的辛酸与困苦。有书记载“金榜题名时”乃人生四大得意事之一,相反的也有好事者归纳了人生四大失意事,包括了“下第举子心” (其余三个: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的确,下第举子心中埋下了一种自尊心受到打击的酸楚。唐代的李廓在元和十三年( 818 年)应试后,急切的等待放榜的日子。等待皇榜贴出后,他挤在人群中,把榜上的名字看了一遍又一遍,却还是没有发现自己的。不禁悲酸欲泪。但又害怕引起别人的注意, 只好尽力克制。当身边不断涌出及第者的欢呼雀跃声时,它产生了无

7、地自容的感觉。甚至觉得自己的存在都是多余的。于是在下第诗中写道“榜前潜制泪,众里独嫌身” ( 登科记考 卷 18) ,李廓的遭遇是让人同情的,也反映出当时落第者的辛酸悲痛。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珅先辈 “知有杏园无路入, 马前惆怅满枝红” 的伤感,章孝彪归雁诗 “连云大厦无栖处,更望谁家门户飞”的失落,都反映了文人们落第后的心态。很多人因路途遥远,来往不便,经费不足,经常在一次科举考试落第后,就此留在京城,等待下一次的到来。很多一等就是几十年。 科场失意者除了要独自承受落第的痛苦外,还经常忍受周围人的冷嘲热讽。“失意自怀羞。晚路谁携乎?残春自白头” ,读罢让人觉得心酸。 这种落第的痛苦

8、折磨了一批又一批的士子,各种悲欢离合不断的上演。 可也正是由于有落第者的借诗抒情,才产生了众多优秀的抒发人们苦闷心情的诗歌。最著名的当属张继那千古流放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正是落第后愁苦心情所引发的感慨,如果当时的张继及第了, 世上就少了一首优质的诗了。 落第者的痛苦不会影响科举考试的进行。 相反,由于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及第后带来的种种好处,使得更多的读书人加入到科考的行业中。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催生出诗歌上的特殊题材科举诗,而科举诗也从各个方面方便了后人对科举制度的研究,也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诗。 二者之间缺一不可, 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古代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