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阅读教学论网上辅导(7)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0.50KB
约8页
文档ID:5111212
第六章阅读教学论网上辅导(7)_第1页
1/8

1阅读与写作课程第六章 阅读教学论网上(7)主讲教师: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金振邦 教授主持教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师范部 张瑞麟 副研究员同学们:你们好!这次网上,内容是第六章 阅读教学论具体谈以下三个问题:一、 “科学论文的阅读” 的章节脉络;二、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三、思考与练习的解答要领一、 关于“阅读教学论”的章节脉络本章阐述了阅读教学观念的更新和重组,掌握阅读教学的总体原则、阶段目标、基本方法和主要模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教学的实际能力和艺术水平第一节,阐述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目标,阅读教学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阅读教学的评价系统第二节,阐述阅读教学的要求,具体包括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陶冶心灵、铸造人格,掌握阅读的规律和方法第三节,阐述阅读教学的方法,具体包括激发学生主体的阅读兴趣,在整体中来理解局部,使用学生自己的眼光和视角,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用独特感知去创造新的作品价值第四节,阐述阅读教学的模式,它具体包括教师示范解读,师生对话讨论,学生撰写笔记,多媒体阅读教学2二、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1.关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一是文本解读的应试化倾向。

许多教师在分析具体文章的时候,完全是按照高考题型的框架来进行讲解的教师还要由此编制出大量的模拟试题,运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模式化的题海,遮蔽了学生宽广的视野,甚至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逆反心理高考的阅读题型,成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形成一种强大的“惯性”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阅读教学还会发生严重的重心偏离凡是与高考题型有关的内容,就会在课堂上被无限地放大,并且将得到强化训练而所谓与高考题型无关的语文基本能力训练,就会草草收场,甚至被偷梁换柱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只会考试,缺乏真正的实际语文能力,具有先天性的不足和缺陷二是主题理解的单一化目前阅读教学中对文章主题的解读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一种是教师自己的概括在考试中,教师的答案似乎是唯一的标准选择,学生也奉为金科玉律这就严重束缚了学生主体思考的巨大潜能和自由空间学生本来应有的独立思考、丰富想象、理性判断等,在这种主题理解的单一化中丧失贻尽三是有机整体的破碎化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层次,都与整个文章有着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是现在的语文阅读,常常把一个活生生的文章整体肢解得零散破碎这可以从历年高考试卷中略见一斑虽然近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有较大进步,在阅读分析题上开始出现整体的宏观性试题,但有些阅读题仍只注重局部的字词、表达等内容的提问,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它会丢失许多宝贵的文章的思想和灵魂,从而也会使文章的局部和碎片失去活力和生命因此,文章碎片的融通和复原,是阅读教学发展的趋势四是教学方法的模式化它主要表现为文章解读的三步曲,即主题思想、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主题思想的概括也有明确、固定的句式在分析议论文的结构时,总是老三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说绪论、本论和结论这带3有一定的程式化倾向实际上议论文的结构形式丰富多采,是不能用模子去套的写作特点的分析,也常常千篇一律地从语言、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概括,而缺乏文体的独特视野阅读练习,常常是高考试题的复制和克隆,并且用题海战术来强化题型意识由于受高考模式的制约和升学率的影响,教学方法很难进行较大的改革和变化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正在被消解和重构中学阅读教学的弊端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不发达,文本解读的学科视野受到限制,缺乏现代的理论思维色彩。

中国传统的文本解读,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那种思维模式,即是一种直觉的、辨证的、综合的、形象的思维;而西方现代的文本解读,则体现出西方文化的那种思维模式,是一种理性的、逻辑的、分析的、抽象的思维中国式的解读,善于从文本的上下文中去揣摩其思想意义,从文本的意象中去发掘深层的意义底蕴,但缺乏一种宽广的学科视野,思辨色彩不浓2.关于阅读教学改革的新动态、新趋势一是重视学生主体性的阅读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对语文篇章的分析和讲解,绝不能取代学生主体性的接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文章解读理论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去理解文本信息的丰富内涵教师的语文水准,无法代替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教师对特定课文的解读和理解,展示的仅仅是一个世界,一个十分有限的天地而一个班级同学的对课文理解,打开的是五六十个色彩各异的世界,而且每一年都会得到更新和发展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窒息了学生原本可以打开的色彩斑斓的丰富世界,扼杀了学生内在的灵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文本意义的多元化阐释文章意义阐释的单一化,是社会一元化的折光随着世界政治格局演化和学术发展的多元化趋势,文章意义解读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已不可逆转。

尤其是接受美学理论的崛起,人们已经认识到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知识结构、审美情趣等,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接受,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独特理解,要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去寻找合理的内核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审视和阐释,都是出于一个独特的角度,都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试图用一个答案来屏蔽文本丰富的内涵,就会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没有活力文本意义的多元化阐释,可以折射世界原本丰富的色彩,使我们周4围的世界越来越生动有趣,生机盎然三是立足整体的局部分析任何一个文本都是活生生的有机整体每一个局部、细节,都与文本的整体内涵息息相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刘勰《文心雕龙·附会篇》曾作过十分形象的比喻:“夫画者谨发 而易貌,射者 仪毫而失墙,锐精 细巧,必疏体统故宜诎寸以信尺,枉尺以直寻,弃偏善之巧,学具美之绩 ”因此,孤立地分析、理解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具有很大局限性,是不得要领的立足整体,才能领会局部内涵,挖掘出深层的潜在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从文本整体出发去鸟瞰局部和细节,时时关注到它与文本整体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四是强调文化背景的多重透视在语文阅读中强调文化视点的切入,有助于开掘文本深层的思想、文化、美学的底蕴。

文本中经常有一些令人费解和困扰的细节,如果把它们放在文化背景中去透视,就会一目了然,得到正确的解释一个读者如果没有文化的宽广视野,他只能看到文本的表层现象,就无法触模到文本深层的脉搏和灵魂文化学的视野,可以使人们发现事物内部清晰的秩序和潜在的价值五是运用现代化的电脑网络技术电脑多媒体技术对电子文本的解读具有重大影响电脑及其网络所带来的新观念,如非线性的网络思维、时空维的压缩、信息传递的多感觉通道、人机对话的互动性、中心消解的边缘化、超文本的全方位辐射、将抽象化为现实化的能力、信息无终极的流动等,将开拓出全新的电子文本解读的视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随着电脑及其网络的普及,电脑多媒体技术将对传统的语文教育,包括文本阅读的模式和方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3.当前阅读教学的新方法论一是激发学生的主体阅读兴趣教材中讲了四点,即让学生明确读书是每一个人内在心灵的需求,是灵魂的壮游;向学生展示宽阔的读书视野;向学生展示文本和书籍的思想和艺术精华;还应该揭示作品中间的艺术技巧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就是要用高品位的书籍和文章,以崇高的人生境界来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引5起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强大兴趣比如《读者》2001 年第 14 期有一篇文章《暗香》 ,作者从办公室外的桂花香毫无张扬之意为引子,回忆起中学时代的一个感人故事。

有一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节约电每天晚自习后 11 点钟才回家,学校大门也在他走后才缓缓关上春夏秋东,天天如此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里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 10 点钟就关的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这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自己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泪买了东西前去看望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老大爷就像嫩黄的桂花那样,悄悄地释放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这老人的心灵给我们以极大的震撼这种文章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所有的读者都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二是树立有机的整体阅读观念教材上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了,一篇文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个局部都蕴涵了整体的全部信息文本的局部功能只能立足于整体才能得到完美的阐释和说明三是开启学生自己的阅读视角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眼光和视角得出自己的判断,这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对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要充分加以肯定和支持事实上学生的解读,常常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种全新的境界比如电影《花样年华》 四是采用适合个人文化背景的阅读书目和阅读方法不存在一种人人必读的书目和人人必用的读书方法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专业方向等的不同,都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目和阅读方法,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开拓和深化。

就是同一专业的学生,每一个人的兴趣点也不会一致因此,应该允许学生在阅读内容和方法上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度4.关于国内阅读教学的不同模式近 20 年来,国内逐渐形成了三类不同观点的基本阅读教学模式一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训练模式首先,将阅读描写为“感知—理解—记忆”的过程其中心环节是理解;而理解是对读物包含的意义信息由“整体—局部—整体”的分析概括、转化还原,即读者(教师和学生)应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还原性的解释其次,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理解课文,获得知识与技能,受到思想教育的过程它的核心是对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的正确理解和掌握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限制,因此教师的讲解和提问成为6学生还原作品原意的直接或间接的基本方式因此这类阅读教学模式又被称为“讲读教学” 第三,把能力的形成过程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理解、记忆及通过练习而实现的有效迁移于是,把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作为阅读教学的中心;把“讲练结合”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把“感知—理解—记忆—运用”视为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这类教学主要实现的是“读为写服务”的目的;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却常常不能有效地实现因此,不少人提出: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自能读书” ,要把“教以读法,培养思维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中心任务。

二是以技能为中心的示范—训练模式从 80 年代初开始,语文教育界出现了“教读式” 、 “导读式”或“自学法”等对阅读教学模式的新探索这类教学模式都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为中心的它的基本前提是:阅读能力实际上是心智技能,是由一系列行为和规则构成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揭示学生读书行为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何种方式获得的这些研究者参与了有关阅读能力结构的探索,并力图通过教学试验来证实阅读能力结构是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和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积极活动来有效地建构他们把阅读的心智活动过程作为研究的重点,对基本的心智动作和活动程序加以分析,并把这种内隐的主体经验外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阅读程序和方法;而且把它们作为阅读能力结构的核心他们又往往建立一系列稳定的、以阅读技能为中心的训练程序或训练系统,使阅读能力的培养能按照固定的序列循序渐进地进行他们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上,突出特点是以阅读活动过程和相应的心智操作方式为主线,强调学生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应该积极地但要按一定的程序和操作要领去完成阅读活动教师则是通过示范、引导来调控学生的阅读过程。

教师由“主讲”变为“主导” ,在教学中充当“导演” “教练”的角色四是以语感为中心的感悟—积累模式对语感及语感教学的认识,与对阅读本质的再认识直接相联重视“语感”的研究者们,则更多地强调主体的建构特征,重视情感的体验他们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依。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