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人物事迹材料.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024514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人物事迹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优秀人物事迹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优秀人物事迹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优秀人物事迹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优秀人物事迹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秀人物事迹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人物事迹材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秀人物事迹材料优秀人物事迹材料本文是聘才网为大家提供的有关优秀党员的事迹材料,欢迎阅读学习。一辈子和小麦增产绑在一起“80 多岁的年龄,40 来岁的干劲。 ”皖北农民如此评价安徽农业大学老教授胡承霖,并亲切地称他为“泥腿子教授” 。“越是气候不好,咱们搞农业技术的越是要下到田里去。风不调,雨不顺,正是需要技术的时候。 ”一到小麦生长关键时期,不管刮风下雨,冰天雪地,还是少雨干旱,胡承霖总会准时出现在皖北的麦田里。坚持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的胡承霖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他始终坚守“服务三农、献身三农”的坚定信念,把如何让农民丰收、过上富裕的日子作为自己的神圣责任和使命,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

2、几十年来,他立足田间地头,用自己的知识来改变农业生产的现状,给群众带来丰收的喜悦和实实在在的利益。早在 1989 年,胡教授就在宿县南部祈县区进行万亩水稻小麦吨粮田研发。他指导农民改晚播为抢墒早播,改大播量为中播量,改耧播为机播,改返青肥为拔节肥。万亩片示范结果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到公斤,小麦平均亩产达到公斤,使当地农民在万亩项目区和 4 万亩辐射区面积上新增效益万元,为全省创粮食高产典型提供了样板。1998 年到 XX 年,我国小麦处于低产期,种植面积下滑,粮食库存量连续走低,国际上甚至出现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质疑声音。到 XX 年,安徽小麦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10 公斤。胡承霖教授看在眼

3、里,急在心里。“大播量、一炮轰施底肥、品种和播期不协调是安徽小麦生产之所以徘徊不前的三大障碍,靠天收的粗放种植方式是限制安徽小麦单产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 ”XX 年 4月,76 岁高龄的胡承霖给省领导写信,附上一份 3600 多字的方案,建议推广良种良法等关键技术,提高小麦单产,实现 5 年增产 50 亿斤的目标,倡议在全省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省领导掂出了这封长信的分量。当年秋种季节,一场小麦高产攻关战役在安徽大地开启,胡承霖被聘为专家组副组长。从耕地深度、施肥量到播种量、播种行距等每一个细节,胡承霖亲自培训、把关。涡阳县高炉镇陆杨村是胡承霖选的第一个高产攻关试验点,村民对此感受颇深:“X

4、X 年秋种,胡教授第一次来村里讲课,清晨 5 点多就到了村部会场,比群众到得还早。 ”几年来,胡承霖累计为各地培训小麦技术骨干 2800 余人次,举办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 80 多场次。胡承霖认为,作为农业专家,科研工作应该立足省情校情实际,面向“三农”主战场,把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科研的出发点和突破口。30 多年来他把实验室搬到了农田,每到小麦生产的关键期,他都要走进田间地头,在试验田中观察苗种生长情况、研究播种技术、分析病虫害防治针对突出的集中的问题进行科研攻关。作为小麦高产攻关行动的设计师,他全程参与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实施小麦高产攻关并非一帆风顺。陆杨村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深耕、供种、播

5、种、植保、收割“六统一” ,农民一时难以接受。了解情况的胡承霖坐不住了,他深知农民是最讲究实际的,除了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讲解,在田头不厌其烦地示范外,更是铆足劲在示范片上下功夫,用效果说话,让农民自愿改变传统种植方式。怀远县荆芡乡涡南村一位村民白天播了 9 公斤麦种,晚上又偷偷补种了 5 公斤多种子。麦收时,他傻眼了。别人没补种的每亩地产量多出 200 多公斤。自此以后,他遇到问题,都要向胡承霖咨询。胡承霖把原来播种机的 7 个耧腿去掉一个,从而有效控制了播量;为解决小麦后期脱肥严重的现象,胡承霖提出分次施肥、氮肥后移的新思路;他研制新型农机,使得灭茬、旋耕、施肥、播种一次即可完成。农业技术使

6、农田获得了丰收,农民们也得到了最大的收益。胡承霖干过农活,下放过农村,对农民有着很深的感情,对农业有着执著的追求,正是有了为“三农”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他的心始终和农民朋友在一起、始终和他田里的小麦在一起。每天早晨他的第一个电话就是打给麦区的农技干部,了解小麦的生长情况。胡承霖的两个女儿都在美国定居,她们多次提出希望他到美国安享晚年,但他每次都拒绝了。XX 年赴美探亲,是他仅有的一次美国之行,因惦记正在进行的“吨粮田”增产计划,签证没有到期就提前一个月返回国内。XX 年中秋节,省里在涡阳县召开会议,研究布置秋种工作,他的女儿女婿刚好从美国回国探亲,老伴打来电话让他回家见见,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留

7、下。怀着对“三农”事业的无限热爱、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胡承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学校,他常年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学校、农委、广播台等之间。他每次出差,都要求只住几十元的小旅馆,给农民朋友讲课指导也是从来分文不取。每年胡教授都要和同事们一起下乡作播种示范,早上5 点多就从宾馆出发坐车往麦田里跑,一整天就在麦田里现场开会、作示范播种、检查农业机械。经常是不吃早饭,中午也凑合着对付一下,下午再接着示范。跟他同去的同事都觉得受不了,可他却说农时不等人。每次到村里去讲课,他都是早早到场,在那里等着群众。当人们劝他要注意身体,不要那么幸苦时,他总是说:“农时不等人呀,我习惯了,没事。

8、 ”小麦高产攻关期间,每年的秋收过后,他都会被医生“请”到医院住几天,81 岁高龄的身体已容不得他过度“挥霍” 。然而,在病床上,他脑海里想的还是一组组农业生产的数据,和专家组成员们探讨的依旧是如何实现高产的目标。一次,因为肝病住了 25 天院,他没跟任何人说,他说不想麻烦别人。医生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一定要休息 3个月,但没多久他就出了院,他说:“有那么多百姓在等着我,我哪能休息那么久啊!”“现在我身体还行,我想工作到 90 岁应该是可以的。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 ”胡承霖说。他,就是这样一如既往地践行着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和信念。公交车上的“微笑天使”在安徽蚌埠,提起公交 10

9、7 路驾驶员、 “微笑天使”杨苗苗,那可是有口皆碑。她以奉献为乐,像春风,温暖着千百万乘客的心;像旗帜,引领着同事们团结奋进;在为民服务的十米车厢,播洒真情大爱;在城市文明的流动窗口,创先争优,书写精彩人生。杨苗苗出生于公交世家,对公交情有独钟。她多年如一日,一心扑在工作上,早上班,迟下班,满勤满趟尽职尽责,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她在工作的 6000 多个日日夜夜,4000 多营运趟次,服务乘客 1000 多万人次中,做到了车辆始终保持整洁,安全无事故,乘客无投诉,她在服务中的规范行为被评为蚌埠市“十大品牌” 。杨苗苗始终坚持“热心、真心、诚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宗旨,处处体现出对乘客的细微关怀。

10、汽车每到一站,她都会热情地提醒乘客,上车要抓好扶手,老人和小孩注意安全,乘客们都称赞说她是“蚌埠李素丽” 。为了方便外地乘客,她通过手持式话筒介绍沿途车辆所经过站点附近的商店、市场、景点及换乘车辆等情况。蚌埠第二届花鼓灯艺术节期间,一位外地乘客在中医院起点站坐上了杨苗苗的车,询问蚌埠有什么景点,怎么坐车。她热情地向他介绍了沿途的地理位置和乘车路线,并画了一张路线草图,热情祝福他:“愿你在蚌埠游玩愉快!”杨苗苗的举动让这位乘客大为感动。事后,这位乘客给公交热线打来电话说:我是来蚌准备投资的厦门客商,我去过很多城市,这是我遇到的最热心、服务最周到的公交驾驶员。这辈子我都会记住蚌埠这座美丽的城市,记

11、住公交上这位美丽的天使。 ”公交天使的背后,是大量辛勤汗水的付出。她利用休息时间,翻地图、查资料,走街串巷,考察了解蚌埠商业旅游景点和名优产品,熟悉沿线主要企事业单位、新建居民小区的地理位置,就连逛街也不忘“踩点” 。因城市道路维修改造,公交线路经常绕道改线。只要有空她就去实地勘察新线路,回来把沿途情况一一注明。改线的头一天,杨苗苗已练就了沿线情况和倒乘线路的“一口清” 。杨苗苗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自学取得了经济管理本科学历,自学了驾驶、维修、乘务心理学等多种业务书籍和法律、法规知识。公交运行,安全重于泰山。为了保证安全行车、节能降耗,杨苗苗虚心向老师傅学习驾驶技巧、修车技术

12、和节能诀窍,随身携带“小本本” ,随时记录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和遇到的难题,记录别人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如车辆进站时,如何踩刹车,乘客站得更稳;车辆转弯时,打多少方向,车子减少震动,乘客不会有倾斜感觉;车辆行驶中,如何保持匀速,避免急刹车;车辆在什么状态下最节油等。外出开会、学习,她把自由活动时间几乎全泡在公交车上。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做到节能降耗,在行车途中,她给自己约法三章:不开赌气车、不开英雄车、不病车上路。18 年来,她安全行车 70 余万公里,节约燃油万余升,经济价值约 40 多万元;XX 年帮助企业节油万升,节气万立方,总价值 260 万元。为了实现服务标准和规范,她在工作中时时注

13、意,处处留心,不断探索驾驶、安全与节油的经验,并总结出 40字“安全操作技巧” ,创造出 18 年安全行车无事故的骄人成绩,百公里平均油耗低达升。杨苗苗谦和善良,爱心无限。当班期间,她满腔热情为乘客服务;社会生活中,她敬老爱幼,扶弱济困,助人为乐。老人称她“好心闺女” ,孩子叫她“雷锋阿姨” ,邻居说她是“公交李玉兰” ,乘客说她是“蚌埠李素丽” 。杨苗苗邻居中有一位残疾女孩,非常自卑,从不与人接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杨苗苗经常与她谈心,讲身残志不残的人物的事迹,关心她的生活,经常给她送吃送穿,鼓励她学习电脑知识,使她逐步恢复了生活的信心,增强了奋斗的信念。女孩现已找到一份满

14、意的工作,并且有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宝宝,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她非常感谢杨姐的关心帮助,常常告诉爱人:杨姐是天下最大的好人,要记住杨姐的恩德。一天清晨,杨苗苗和家人去晨练,刚下楼时,发现一位老大爷躺在路边花坛旁,很多人在围着观看。她赶忙上前扶起老大爷,见大爷的嘴巴和鼻子都摔破了,便要把他送到医院去。老人谢绝了杨苗苗的好意,说现在等着去上班。杨苗苗只好将他送上公交车,但还是不放心,于是又跟着老人上了车,将他安全送到值班地点。杨苗苗近年来获得了许多荣誉,但她总是谦虚地认为:“线路有终点,服务无止境,我依然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着,愿把自己毕生精力都奉献给我热爱的公交事业。 ”在日复一日的“迎来送往”中,杨苗苗实现着自己入党时立下的誓言:“工作创一流,奉献在公交,做乘客满意的驾驶员,让党徽在十米车厢闪光!”她以平凡注释伟大,以普通公交人的优秀行为,展现出靓丽的品牌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