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选读“批判序言”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1007039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9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著选读“批判序言”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原著选读“批判序言”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原著选读“批判序言”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原著选读“批判序言”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原著选读“批判序言”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著选读“批判序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著选读“批判序言”(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读元典读元典 马克思: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序言唯物史观的杰出创造唯物史观的杰出创造第一节 对唯物史观的先期探索 一.人类历史发展的钥匙在哪里?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843年)中,最早得出结论:要获得人 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不应当到被 黑格尔描绘成“整个大厦的栋梁”的国 家中去寻找,而应该到被黑格尔所轻 蔑的“市民社会”(即经济基础)中去寻找 找。合乎规律的“归结”:一切关系社 会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力。二.社会为什么如此不公平?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揭示了“劳动异化”,即劳动作 为人这一主体的创造物,同创造者相 脱离,不仅摆脱人的控制,而且成为 与人

2、对立的异己力量。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其不仅不属 劳动者所有,反而使劳动者更受剥削 、更廉价、更贫穷。二是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一出卖 给工厂主,劳动过程就属于别人了。三是人的类本质与人的异化,自由 自在的劳动丧失了,而自由自在的劳 动恰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 四是人与人的异化,劳动给劳动者 带来的是痛苦,给资产者带来的是欢 乐,自己失去一切,资产者得到一切 。三.人类历史的前提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 态(1845)中提出四大人类历史前提 :一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二是“新的需要的生产”。三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 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四是“生命的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的

3、 生产”。(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 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 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 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 西。” 四.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谁?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庭 (1844)中第一次提出: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 者。第二节 伟人用第二节 伟人用“ “心心” ”,在,在“ “山、江、山、江、 海海” ”中,传递着唯物史观创造的接力捧中,传递着唯物史观创造的接力捧一、马克思“爱山” 他开拓着学者型的批 判性的唯物史观。马克思(1818年5月 5日-1883年3月14日)从德国莱茵省特里 尔到英国

4、伦敦的海格 特。1.在大西洋边的英国伦敦,有一座芳草盈野、鲜花爭妍的樱花山。樱花山上能俯瞰大伦敦的全貌,樱花山上曾布滿马克思散步的脚印。那时,这里总是升起袅袅炊烟,马克思说这里是最好的野餐之地。在这里,他们批评资本主义的弊端,他们畅谈理想,他们设计未来社会理想模式2.马克思的故乡:莱茵省是德国最发达的地区,这里既有典型资本主义的弱肉强食 的血腥,又有憎恨封建压迫、崇尚自由的方 刚血气。“特里尔比罗马早1300年屹立于世!”这是城里一座古罗马遗迹上刻下的 警句。马克思就诞生在这里!特里尔市布吕肯巷664号,1818年 5月5日马克思在此诞生。 3.马克思写的第一篇作文的名字叫做:根 据约翰福音第

5、15章第114节论信徒和基督 的一致。 4.马克思有着浪漫大 学生的爱情。 5.马克思曾经很穷、 很穷。 6.马克思失去了多位 骨肉亲人。 7.马克思在自己的书 房中与世长辞。二、毛泽东“爱江”他挥发着浪漫型 的革命性的唯物史观。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 9月9日),从湖南湘江到黄河、长江。18岁时就仿离骚写出一首诗:“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深浅合度 兮,生命无妨。凡我同志兮,携手同 行;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以“游泳启示”贴在校的“揭示处”, 组织同学们泳游湘江,锻炼身体。他多年坚持到湘江橘子洲头游泳, 虽然“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 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此

6、举此景,常常浮现在后来毛泽东 的整个人生奋斗中,使得他不断省问 自己:“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 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新中国成立后,畅游长江成为他的 一个突出爱好。 一直到73岁,他仍畅游长江。并不 断地号召人们:到大江、大河、大湖 中去游泳、去锻炼,去经风雨、见世 面。毛泽东近60年对“中流击水”的偏好 ,无疑为他形成独树一帜、舍我其谁 式的解放思想的个体气质,准备了直 接的经验感知基础和间接的理念提升 空间。还记得孔夫子的话么:“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1937年春 毛泽东 和贺子珍在延安 1946年,毛泽东与在延安王家坪毛泽东畅游长江1960年,毛泽东在北戴河游泳后小憩三、

7、邓小平“爱海”他创新着现实型 的建设性的唯物史观。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1 月15日),从四川广安到大海。他16岁时,就登上法国邮船“鸯特 莱蓬”(Andre-Lebom)号,行程3万余 里,历经39天时间,到达欧罗巴西部 的法兰西,开始勤工俭学之路。在整 个航海过程中,“有时风平浪静,可以 饱览海上风光。有时狂风大作,巨浪 劈头打来,就使人头晕目眩。”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邓小平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野战军政治委员 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时 的邓小平,时年16岁 后来有位同学回忆:“我们在印度洋 上碰到一次大风暴。当时,风暴卷着 海水,掀起山峰似的巨浪,四万吨的 邮

8、船,一会儿被掀上浪尖,一会儿又 落到浪谷当中,白天也刮得天昏地暗 ,宏大的邮船犹如一叶扁舟,在茫茫 的海水中漂泊,真是吓人得很。我们不但一点东西也吃不进,就连 黃胆都要吐出来了。这样,我们饱受 了三天三夜的风暴袭击,算是幸运的 过来了。 另一方面,则是大开了眼界。邮船到 了各地大海港,都要停上两三天,装 卸货物。有钱人上岸去进餐馆,买东 西,我们穷学生就上岸去观光游览, 饱览市容,看博物馆,参观名胜古迹 。”这样的不似游泳、胜似游泳的过海 经历,无疑为邓小平的“自由度大一些 ,有股气势”的个体气质形成,注入了 不可或缺的基因。 邓小平许多年后都对这段经历记忆 犹新,也使得他一直喜爱着海,以至

9、于直到了85岁高龄,还对到海边游泳 乐此不疲。他对李政道说:“我的身体还好, 头脑还清楚,记忆力还不错。在北戴 河每天游泳一个小时,我不喜欢室内 游泳池,喜欢在大自然里游泳,自由 度大一些,有股气势。”当然,他所追 求的这种个体气质,与吹牛说大话式 浮夸的自由度、虚假的气势无涉。 1984年夏,邓小平、 卓琳在海滨浴场1992年2月7日,邓小平在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陪同下,考察上海我们理当与伟人的“心”相会!第三节第三节 “ “序言序言” ”的方法论解读的方法论解读 一、研究是为了什么目的?“我面前的全部材料都是专题论文, 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 的,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

10、己弄清问题” 二、研究的真正路径到底怎么走才对?“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 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他们是“文人相轻”还是“文人相亲” ?“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 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在德法年鉴上 )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讯交换意见 ,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 果” 四、这样的自我批判精神值得尊敬吗?“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 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 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 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 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 五、你注意了研究“新材料”么?“随着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 发现,资产阶

11、级社会似乎踏进了新的 发展阶段,这一切决定我再从头开始 ,用批判的精神来透彻地研究新的材 料。 ”六、“谋生需要”曾耽搁了你的研究么?“使我所能够支配的时间特别受到限 制的,是谋生的迫切需要。八年来, 我一直为第一流英美报纸纽约每日 论坛报撰稿(写作真正的报纸通讯在 我只是例外),这使我的研究工作必然 时时间断。 ” 七、有了诚实探讨还怕什么?“我以上简短地叙述了自己在研究政治 经济学方面的经过,这只是要证明,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 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 偏见,却是多年诚实探讨的结果。 八、研究的“势位之足恃”么?“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象在地狱 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

12、样的要求 :这里必然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第四节 唯物史观框架的元典表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 言中概括道:“ 可以简要表述如下:一.精确地概括了人类社会两大基 本矛盾。“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 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 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 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 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 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 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二.明确地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 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是人们的社

13、会存在决定人们 的意识。三.初步地界定了社会发展的动力规 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 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 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 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 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 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 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四. 创造性地强调了区分两种类型 的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 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 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 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 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 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 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

14、之,意 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 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 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 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 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五.客观地预测了社会形态的生命 力。“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 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 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 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 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 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 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 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六.总结性地指明了“两个必然”。“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 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 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 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 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 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 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 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 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 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 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8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