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611884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货币与信用一、本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把握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钱帛并行的货币制 度及流通货币的种类。 了解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物货币盛行以及 金银等贵金属趋向消失的原因。 了解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发生的通货膨 胀、通货紧缩及其原因。 了解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信用形式、信用 业务以及信用机构。二、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货币 制度(P88)公元189年,汉灵帝病死后,东汉王朝因宦官与外 戚的争斗又陷入内乱之中,皇权旁落。公元189年汉献帝刘协即位后先后被董卓、李傕( ju)、郭氾、曹操等权臣劫持。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东汉献帝,自己做 皇帝,国号魏。随

2、后,刘备(221年)和孙权( 229年)也相继称帝,国号分别为蜀和吴,三国鼎 立。 曹操(左)与魏文帝曹丕(右)刘备(左)与孙权(右)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曹 魏,自己称皇帝,建立西晋(公元265-316 年),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三国统一。晋武帝死后,西晋因贾后干政、八王之乱 、永嘉之乱、五胡乱中华等原因而迅速分 崩离析。公元316年,匈奴汉国的军队攻陷 长安,晋愍帝司马邺被俘,西晋灭亡。西晋武帝司马 炎西晋灭亡后,在江南,镇守建康(今江苏南 京)的晋宗室司马睿于公元317年重建晋室 ,史称东晋。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其 后,在南方又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 四个朝代

3、,总称为南朝(公元420年公元 589年)。而在北方,则进入五胡十六国时 期(公元304-439年)和北朝时期(公元386 公元589年)。 东晋元帝司马睿(左)与南朝宋武 帝刘裕(右)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左)与梁武帝 萧衍(右)南朝陈武帝陈 霸先历时370年的战乱和政治分裂使得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经济受到较大 的破坏。 此时的货币制度及货币流通具有时代 的特点: 货币制度因政治分裂而不统一,各朝 铸造的钱币轻重杂行,币制混乱。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谷帛等实物货币、铜 铁等贱金属铸币、金银等贵金属货币同时 流通,由于铜铁等铸币不断减重,金银等 贵金属减少,所以实物货币盛行,形成钱 帛并行的货

4、币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货币供求失衡,良币 不足造成的通货紧缩与劣币泛滥酿成的通 货膨胀频繁出现而且交替为害。通货膨胀早在东汉末年就出现了。这是因为东汉初期虽重铸五铢钱,但东 汉末年董卓又败坏五铢钱制,铸造不 足值的小钱,使钱币减重,以致良币 退出流通,劣币泛滥,物价飞涨,小 钱难以流通,民间以实物交易。东汉重铸五铢钱 东汉有建武五铢、四 出五铢。建武五铢钱 始铸于东汉光武帝十 六年(40年)。四出 五铢是东汉晚期灵帝 时铸。 董卓无文小钱 初平元年(190年) ,董卓挟汉献帝迁 都长安。为了搜括 民间财富,他大铸 五铢小钱,字、郭 模糊,故称”无文 钱”。 三国曹操用五铢钱取代小钱后,由

5、于五铢钱增铸不多,出现钱荒即通货紧缩,物价暴跌,遂废止五铢钱。魏文帝曹丕先是恢复五铢钱,但很快因为钱贱谷贵而再度废止五铢钱,改用谷帛等实物货币,但又出现“湿谷”、“薄绢”等投机行为。直到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227年),朝廷进行货币大讨论,认为用钱不但有利于富国,而且还可以省刑,故恢复五铢钱的铸造和流通。曹魏明帝铸行的五铢钱 三国时期的曹魏实行的实物货币政策,魏明帝时恢复铸行五铢钱,形制与东汉时期五铢相似。 河南沈丘三国古墓出土的曹魏五铢钱( 左)和东汉四出五铢钱(右)三国时期的蜀汉和东吴政权为筹集军政经 费以对抗曹魏,都实行钱币减重的变相通 货膨胀政策,分别铸造过不足值的“直百五 铢”、“

6、定平一百”、“太平百钱”(蜀汉)和 “大泉五百”、“大泉五千”(东吴)等钱币 ,遂酿成通货膨胀,物价暴跌,虚价大钱 难以流通,谷帛等实物货币重新流行。 直百五铢: 蜀国刘备政权于公 元214年(汉献帝建 安十九年)在益州所 铸,铜质, 币上的钱 文“直百”两字是 隶书,这是中国钱 币上最早的隶书。 钱币直径: 27mm 。蜀汉定平一百 定平一百是中国古代 钱币的一种。定平一 百出土多在四川,亦 曾与太平百钱同在江 苏丹徒出土。据其形 制、流通及出土状况 ,应属蜀汉晚期铸钱 。“定平一百”钱体 薄小,有大小二种。 钱文篆书而夷漫不清 。形制略同于直百五 铢。 蜀汉太平百钱 此钱铸行于直百五铢 后

7、,或于刘备汉中称 帝时(221年)铸造, 意求“太平”而值当 “百钱”,与直百五 铢等并行。此钱基本 有两种形制,一种是 钱背有波折纹,并在 穿上部有一星点。另 一种是光背,但轻重 大小不一。 定平一百 一般认为此币於晋惠 帝光熙元年(公元290 年)时铸, 其钱文薄小 ,字文欠精。现在文献 认为该钱为蜀汉时期 铸造。东吴大泉五百 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 权于嘉禾五年(公元 236年)铸造,重十二 铢,与当时的五百个 五铢钱等值,该钱币 比王莽的“大泉五十 ”又大幅度减重。钱 币面额越铸越大,物 价则越贵,人民深受 其害,纷纷起来反对 和抵制使用大钱。孙 吴被迫于公元246年收 回“大泉五百”钱。

8、大泉二千(左)与大泉五千(右)大泉当千 三国吴孙权于公元238 246年所铸大钱。一 枚当五铢钱一千,是 继王莽后最大的虚值 钱。遭社会抵制后, 孙权即令停铸并使官 府作价收回;然泼水 难收,民间因贪其巨 值多以私铸减重钱通 行,故传世“大泉当 千”所见不鲜。 后来东晋人将其沿用的东吴大钱叫做“比轮”人人拿着车轮子去买东西。 两晋(公元265-420年)至南朝刘宋前 十年(公元430年)的一个半世纪内, 政府基本上实行不铸钱的通货紧缩政 策,有几十年不铸造钱币,主要流通 曹魏、蜀汉和东吴的旧钱;另外民间 还有少量沈郎钱和女钱、稚钱等私铸 小钱流通,以致钱荒不断出现,物贱钱贵(P89-90)。沈

9、郎钱 “沈郎钱”指的 是东晋大将军王 敦手下的一名参 军沈充所铸的钱 币。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也很少铸造钱币;北魏前期实行谷帛 交易,100多年未铸造钱币;其后各北 朝铸造发行的钱币数量也不大;加上 流通中钱币被毁损较多,以致这个时 期经常出现钱荒,物价惨跌。南朝刘宋政权为解决财政困难而铸造不足值的“。”和“永光二铢”等虚价大钱,允许民间滥铸轻薄的鹅眼钱、綖环五铢钱等小钱,致使物价飞涨,酿成通货膨胀。南朝刘宋孝建四铢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 孝建元年(454年)始 铸,罢于明帝泰始三 年(467年)。“ 永光二铢 这是南朝宋前废帝刘 子业在永光元年(465 年)所铸的钱币,刘 子业

10、是宋孝武帝刘骏 的长子,十六岁登基 ,即位不久,就废除 其父孝建以后所改的 制度,处事讲求随心 所欲。在位不到一年 ,曾改元两次,铸过 “两铢、永光、景和 ”三种重不过两铢的 小钱。 鹅眼五铢钱鹅眼五铢 ,一种轻质劣等的小五铢钱,为各朝各地官私铸的钱币, 东汉末年已有, 在社会不稳、局势动荡的六朝(公元222589年)时期(跨越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大量存在。东汉末年的鹅眼五铢钱 鹅眼五铢,东汉末 年董卓铸,重仅 0.3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鹅眼五铢钱 最后一枚綖环五铢 钱是对比用的。 东汉已有綖环钱、仅剩内郭的剪边五铢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綖环五铢钱随后建立的南齐政权为应付前朝留

11、下的通胀而实行通货紧缩政策,不铸造钱币,致使物贱钱贵,加重了人民的税收负担。南齐之后建立的南梁为了维持军政开支而推行通货膨胀政策,除了铸造不 足值的“公式女钱”以外,也大量铸造价值较低、与铜钱比价不合理的铁五铢钱,致使铁钱泛滥,物价腾贵,酿成通货膨胀。公式女钱,南朝梁武 帝天监元年(公元502 年)铸造, 青铜质无外 郭的五铢。 “公式女 钱”实为无外廓而仅 有内郭的“五铢”小 钱。因其轻小薄弱, 又称“女钱”,与“ 男钱”(大钱)对称 。重量约在二铢至三 铢之间。 南梁敬帝萧方智太平二年(公元557年),执掌军政大权的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陈,建元永定,史称陈朝。陈朝铸币不多,史

12、载仅铸价值轻贱的陈五铢、太货六铢两种。 丹阳出土的陈五铢 陈五铢是陈文帝陈蒨 (同茜字)在天嘉三 年(公元562年)所铸 的钱币。南朝宋、齐 、梁、陈差不多都铸 轻钱,主要是为了搜 刮民利。铸钱一般采 取尽量少用铜的偷工 减料的办法,这也就 是南朝经济衰颓、钱 法紊乱的原因。 南陈太货六铢 太货六铢是南朝陈宣帝陈 顼在太建十一年(公元579 年)铸行的新钱币。其大 小和旧五铢相仿,而朝廷 规定新钱一枚要抵十枚五 铢旧钱,这种货币贬值, 是对人民的一种剥削,于 是引起人民不满,纷纷抵 制。由于钱文上“六”字 看上去很像一个人叉着腰 ,于是民间传出了“太货 六铢钱,叉腰哭天子”的 民谣。 北朝与南

13、朝并存,两者合称南北朝,北朝历时195年(公元386581年),其间铸行过多种 钱币。 北魏太和五铢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 年),孝文帝在洛阳 铸行年号钱“太和五 铢”。其形制与汉五 铢类似。 永安五铢钱,北魏孝庄帝 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始铸 , 其后东、西魏继铸。青 铜制, 阔缘。据魏书 卷一百一十 志第十五 食 货六 载: 至永安二年秋, 诏更改铸,文曰永安五 铢,官自立炉,起自九 月至三年正月而止。本品 为古币收藏者称为天柱(面 星)钱。 钱币直径: 24mm常平五铢 ,北朝北齐文宣帝天 保四年公元553)铸,青铜制。 据北齐书帝纪第四 文宣载 : 四年春正月己丑, 改铸新钱,文曰

14、常平五铢 。又查隋书志第十九 食货 载: 文宣受禅,除永安之钱, 改铸常平五铢,重如其文。其 钱甚贵,且制造甚精。至干明 、皇建之间,往往私铸。邺中 用钱,有赤熟、青熟、细眉、 赤生之异。河南所用,有青薄 铅锡之别。青、齐、徐、兖、 梁、豫州,辈类各殊。武平已 后,私铸转甚,或以生铁和铜 。至于齐亡,卒不能禁。 北周的布泉和五行大布 北周的永通万国 北周静帝铸的“永通万 国”钱,“永通”是永远 通行,“万国”表示天 下万国。可笑的是该 钱既没有永远通行, 也没有万国所用,而 铸行不到四年就随着 北周的灭亡而被杨坚 销毁。 北周钱币的艺术价值很高,但是当时的老 百姓却不乐于使用这种钱,因为这三种

15、钱 都是虚值钱。“布泉”一枚当西魏五铢五 枚,“五行大布”当 “布泉”十枚, “ 永通万国”又当“五行大布”十枚,即一 枚“永通万国”要合五百枚五铢钱。而当 时民间交易依然有使用绢布、黄金、西方 金银币的,所以不愿意使用这种虚值钱。 总之,战乱、财政困难、私铸猖獗,使得此时的钱币普遍减重、贬值,各朝铸造的钱币轻重大小很不统一,五铢钱体制已经名不符实(见上图)。政权不稳、财政困难、币值多变、金属币材供给不足和粮帛等物质匮乏、 钱币减重、劣币驱逐良币,使得品质 优良的钱币流通减少,人们不愿使用 劣质钱币,以致实物货币盛行,形成 钱帛平行的货币制度,这是货币制度 的倒退。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材料

16、是多样化的,东汉以后黄金作为货币使用 的情况虽然已日渐减少,但仍在执行 货币的职能;此时的货币材料还有布 帛等实物及铜、铁、铅锡等贱金属; 白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作为货 币使用的情况出现。魏晋至隋代银币已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如在南北朝晚期的内地贸易中,用银币作大额支付的情况已越来越多。这一时期银币的主要形式有银铤、银饼等。1955年在南京光华门外黄家营5号六朝墓出土有银五铢2枚,仿照铜钱而制,可能并非用于流通。三、三国魏晋南北朝的信用 (P98)两晋时期的信用仍以私人的高利放款为主,也有政府的赈贷,此时的信用没有新的进展。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使得寺庙成为从事存放款活动的高利贷场所。南朝的寺庙(例如南齐的招提寺, 南梁的长沙寺)通过其经营的典质 (质库)这种信用机构来办理高利 贷的抵押放款和质押放款。而北朝 的寺庙通过僧祗粟来办理高利贷。典质的产生具有以下的意义:典质是中国古老的高利贷机构典当铺的前身。典质的出现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