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生文化介绍1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0610997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养生文化介绍1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养生文化介绍1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养生文化介绍1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养生文化介绍1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养生文化介绍1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养生文化介绍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养生文化介绍1(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养生文化介绍高 嵘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与运动学院开设大学生体育文化课的意义 弥补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文化学习的不 足 对体育运动缺乏比较理性的学习和思考 如什么是“体育”(physical education)? 什么是“运动”(sport)? “体育”和“运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文化科学素养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运动?(东方、西 方) 怎样科学地增进健康?(跑步、运动损伤 、减肥) 怎样理解运动中蕴含的科学原理? 继承和发扬北师大体育的传统 提升师大人应有的体育意识 北师大是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基地 师大人应具备的教育素养中不能没有体育素养。 当前教育发展的最突出问

2、题德育和体育 一些教育者、家长缺乏起码的体育意识 孩子们的健康问题和运动能力日益突出 曾几何时,我们被侮称为“ 东亚病夫” 今天“中日夏令营的较量”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种 体育就社会而言是一项事业,关系到国力强盛 就个人而言是人权、 是生存和幸福生活之必须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 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 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 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 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 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 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 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 浓厚东方神秘

3、色彩的智慧之树。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一、“养生”的概念养生preserve ones health ; keep in good health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又见庄子 养生主(“得养生焉。”)。中国古代没有“体育”(Physical Edcation)或“体操”(Gymnastics)的概念, 但有养生这一传统的词语。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 养、积蓄、长之义;生,指人体生命。养生 ,指调养人体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二、养生的意义“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 最贵”。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记载)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到今的“贵生 ”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

4、,健康长寿一直 是 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 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成 为一种本能性的一致追求。 养生的目的: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对每个人而言,健康是人存在发展的 基础。 没有了健康,一切都等于零。 对于社会而言,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 的增长。国民的健康,直接关系着一个国 家的存亡和民族生命力的旺盛。三、中国养生文化的特点 (一)形神兼顾,养神为先 1、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 充盈基间的精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 2、神:指人本的精神思维活动,包括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

5、宰。 3、形神之间的关系: “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嵇康养生论) “形全不敝,精神不散”。 素问上古天真论 “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素问疏五过论 形是基础,神是主导;无神则形不可活 ,无形则神无所生;形体与精神之间存在 着一种相互制约、互为依存的密切关系。 养形与养神,二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所以养生包括养形和养神,二者必须 兼顾,形神共养,不可偏废。只有形神统 一,才是生命存在的首要保证;只有形神 共养,才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最佳手 段。 4、养身需先养心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艺文类聚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灵枢天年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 论 古代医学认

6、为,心神能统率五脏六腑、五官 七窍、四肢百骸,为一身之主宰。 即“神”是生 命的主宰和生命存亡的根本。因此,调养心神, 不但能使心强脑健,有益于精神卫生。更为重要 的是,通过养心调神还可以有助于调养整个形体 。 所以养生首务是养神,调形必先调神,养身需 先养心。5、养生中的形神观与古代哲学的内在联系 “人之死,犹火之灭也,天下无独燃之火 ,世间无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 “人所以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拥则 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 者不可复合,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 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 以治天下,何由哉!”史记太史公自序(二)虚静养

7、神,凝神益智 这一特点,首先肇端于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 老子主张通过虚无恬淡、清静无为来保生益寿 :“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老子 第十六章):强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 十九章) 庄子进一步提出:“恬淡寂寞,虚无无为”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 天行,此养生(神)之道也”(庄子刻意 ) 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的思、虑、智、志 、意、魂等均由神所主。因而主张神气清 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少私寡欲, 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 功,则可抗衰延年,促进健康。 静养对生命的轻抚 其手段包括:静坐、睡眠、闭目养神等 动则生阳,可以增强人的精力; 静则生阴,

8、可以降低人体消耗,人的寿命可 以相对较长。 老奶奶为什么比老爷爷活得长? 龟为什么长寿? 善于节能、静养,养气耗散的少,阴精保护 得好 ,生命得烛光能常亮不灭。 让人惊叹得是让人惊叹得是:寿命与呼吸频率成反比! ! 儒家还认为“静能生慧” 所谓“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 生。 “非宁静无以致远”(三)顺乎自然,物我合一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灵枢 阐明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观点 顺应自然的养生理论大致包含以下两重含义: 。 1、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 “法于阴阳,调于四时”和于“四时 之序” 黄帝内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9、“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 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 燥;冬防寒;又防风。” (理虚元鉴卷上知防 ) 这种变化与四时的“春生、夏长、秋 收、冬藏”规律完全一致。 2 顺应自然而然的状态以养生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成物 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 之宜,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 而寿长焉” 吕氏春秋尽数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可以长久” 黄帝内经 顺应人体的自然生理规律,才能保护生机 。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和自然都是“气”的产物,人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只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因此,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同受自然法则的制

10、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养生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顺应自然而然的状态以养生。这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人体生命与自然万物的整体和谐状态。 (四)养生与养性、治国相统一 传统养生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所具有的养生 作用,总是把养生与道德品性修养,以及治国 安邦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孔子认为:“大德必得其寿”(中庸), 老子强调“少私寡欲”。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进一步提 出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 心下)希望通过“存心养性”,“养吾浩然 之气”等一整套“修其身”的具体办法,达到 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吕氏春秋先己篇中提到: “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 下治。”即

11、把治身看作治国之本,强调治好了 本身,也就是治好了国。 黄帝内经作者接受了孔孟的上述养生观点 ,认为那些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 长寿者,大多因为他们能够“嗜欲不能劳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即所谓“德全而不危” 。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 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类以养其身。” (春秋繁露) (五)客观因素与主观努力并重 黄帝内经按阴阳理论把人划分五种生理特点不同的人: 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春卫气,阴阳不和,缓 筋而厚皮。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府不调,其阳阴脉小 而太阳脉大。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 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

12、。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中国养生文化的核心正是要人们在不违背客观 规律的前提下,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增进健康,最大限度地延缓生命的衰老进程。 1 通过养气调摄手段改变人的身体素质 黄帝内经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养气修炼 有助于培养人体真元之气 2 人为地选择、改造自然环境,努力创 造出一个有利于身以健康的“小气候” 3 养性立德,主动增强个体适应的能力 (六)分别年龄阶段,重视老年养生 孔子提出: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 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 “古人必

13、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 见阴气之难于成,而古人之善于摄养也。 ”(七)强调中和,注重节制: 传统养生十分强调“中和”的养生原则,即 引导人们在养生中要掌握一定的“度”,“ 注重节制”,通过调动人的理智力量来把 情感和各种生理欲望控制在符合“中和”原 则的“度”之内,做到: 精神平和、谨和五味*、运动和劳动等身 体活动适当,劳逸适度,防止“过用病生 ”。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华 佗四、传统养生方法 (一)调畅神志 所谓“神志”,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精神心理状态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过多的言词、过 度的感情冲动以及过多的思虑活动,都可能伤 精。 传统中医学认为,“怒伤肝”、“喜伤心”、“

14、思伤 脾”、“忧悲伤肺”、“恐伤肾”,若任其发展,甚 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许多养生家创立了许 多保持精神恬愉、心理健康的“情志”调畅养生 法,如精神内守、舒畅情绪、排泄忧闷、积极 有为和涵养道德等。(二)运动躯体: 传统养生理论向来认为机体的运动与 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因此积极的保养方式 莫过于适度运动躯体。 运动养生的方法很多,如五禽戏、八 段锦、十二段锦、太极拳等 大学生应该学会太极拳(三)适应环境 春秋时期,老子就明确提出了“顺乎自 然”的养生观。皇帝内经在此基础上确 立了“顺四时,适寒暑”的具体养生方法。 后代养生家更是发展出了一系列非常实用 的适应环境养生法,如适应四时节令养生 法、适应昼夜晨昏养生法、适应地理环境 养生法等。(四)调理饮食 传统养生认为,食疗对人体具有调和阴阳、滋 养脏俯、补益气血、调节情感等作用。 最早的医学典籍皇帝内经中就记载有食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