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605177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4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3、4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4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3、4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3、4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4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4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4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王国问题 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祖刘邦时形 成的。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 封了异姓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 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他认为秦祚短 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缘故,所以在异 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为王 ,即同姓九王。高祖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 不王的誓约。汉书 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P2047 七国之乱 七国的国王是吴 王刘濞、楚王刘 戊、赵王刘遂、 济南王刘辟光、 淄川王刘贤、胶 西王刘昂、胶东 王刘雄渠。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郡国并行制 2、颁布“推恩令” 二、唐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1

2、、唐朝中期,地方设置节度使 政治享有较大自主权 经济控制财权 军事拥有强悍的武力 2、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消弱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发展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 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 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 计,其道何如?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 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 1、军事“杯酒释兵权” 充实禁军 2、行政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通判监督 3、财政地方赋税中央掌控 二、元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1、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行省长官朝廷任命,拥有经

3、济、军事大权,但 受中央节制 行省之下路、府、州、县 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省制开端 三、明代加强中央集权 1、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按 察司监察)分封、郡县、行省制之异同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 同 点盛行时 代西周秦朝以后几 乎整个传统 时代元朝与中央 关系独立性;权力世袭绝对服从中 央;皇帝任 免调迁拥有经济军 事大权,但 受中央节制 作用和 影响短期内产生积极作用 ,但长期以来破坏国 家统一、社会安定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 一;经后世调整补充,积极 作用愈益明显相 同 点都是中国古代

4、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曾产 生一定积极作用三大地方行政制度之影响1、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 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官员的变化 ,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 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变化 。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划 会越划越小,越划越多。三大地方行政制度之影响2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郡县制到行 省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2)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 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 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3)行省制度有利于各族交流和国家统一,促进 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5、和凝聚力加强 ,并最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创立是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是中国省制 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汉武帝消弱相权 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使其参与军国大事,以削 弱相权 二、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君主专制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三省长官俱为宰相,相权分散 尚书省下设六部 3、三省六部制影响、意义汉初相权 从皇帝和宰相各自的秘书设置可见宰相当时权力之大。皇 帝设“六尚”为自己的秘书,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 尚浴与尚书。宰相设“十三曹”为自己的秘书,即:

6、一西曹 ,主席史署用。二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并包军吏在 内。三户曹,主祭祀农桑。四奏曹,管理政府一切奏章。 五词曹,此属法律民事诉讼部分。六法曹,掌邮驿科程。 七尉曹,主卒曹转运。八贼曹,管盗贼。九决曹,主罪法 。十兵曹,管兵役。十一金曹,管货币盐铁。十二仓曹, 管仓谷。十三黄阁,主簿录众事。由“六尚”、“十三曹”可 见,全国的政务都集中到宰相,而并不是归属于皇帝。事 实上当时的宰相不仅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而且又可以管 官员的任用以及赏罚,有时还参与军事行动的指挥策划。 相府在当时是中央政府最庞大的机关。唐代相权 钱穆把汉代的宰相制称为领袖制,唐代的宰相制 称为委员会制。换言之,“汉代有一

7、人来掌握全 国的行政大权,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于几个部门 ,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会议决定 ”。由唐代的三省职权划分我们可以看到,唐代 设计出了一种君逸臣劳的宰相制度,集体议事能 够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三省的划分又使宰相之间权 力相互制衡,不至于产生一权独大的现象;宰相官 阶的降低使得宰相权力削弱。因此,唐代的三省 六部制度既能够保证政府对全国政务的处理,又 抑制了相权的过分膨胀,它在皇权与相权之间找 到了恰当的平衡。三省六部制的影响意义(1)三省六部制使传统的官僚机构形成了严 密的体系,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 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三省各有分工,相互牵制和监督;且三 省

8、长官都是宰相,这就使宰相的权力一分 为三,从而消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 史上的重大变革。这标志着传统政治制度 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宋代消弱相权,加强皇权 1、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 职权 2、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权、财权 四、元代君主专制的演进 1、设中书省,代替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 司,最高行政机关 2、中书省长官(中书令),行使宰相职权 3、元朝后期,相权大增,甚至威胁皇权明清两代君主专制的强化 三、明代君主专制强化 1、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2、设立

9、内阁,宦官专权 四、清代君主专制的顶峰 1、“一国两制” 2、“三足鼎立” 3、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的强化 阅读材料思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国家并未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 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 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 大权,其地位十分稳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 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非源自制度与职 位,而是皇帝的个人支持与信任。阁权与皇权实为一种权 力寄生关系。 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首辅即

10、变相重设宰相,但其权力 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不要奢谈制约皇权了。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宰相内阁大臣权力来源宰相制度皇帝信任职责中央决策者皇帝侍从顾问任免皇帝、大臣商议 ,由皇帝决定直接皇帝决定权力决策权、参政权票拟权,批红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皇权强化产物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一、战国军功爵禄制:战国商鞅变法时实行,奖励 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 二、汉代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荐人才为官 的制度 。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 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 ,步入仕途。 四、隋唐科举制: 1、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 举制形成; 2、唐:贞观

11、-进士,明经;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 3、吏部选官标准:身、言、书、判 4、科举制意义: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科举制意义 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是封建选官制 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做官紧 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 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 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 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 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这一制度为 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朝代制度标准方式汉朝 魏晋南 北朝 隋唐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

12、举制门第才学评定 授官 考试标准 选官权 选择方式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从地方收归中央从地方收归中央 由举荐或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由举荐或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选官制度的变化品行举荐清末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政策论后,命题多涉 历史,据说有位考官出题要求考生比较中西史事 ,题曰:项羽拿破仑论。 诸考生虽皆熟读四书五经,却均不知拿破 仑为何物。 有一考生的文章开头即破题云:夫项羽力 能拔山,岂一破轮而不能拿夫?接着便论证说 :夫车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凡夫即能拿之, 安用项羽?以项羽而拿破轮是大材小用,英雄无 用武之地,其力难施,其效不着,岂非知人善用 之举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