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台汉墓解说词.docx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0577504 上传时间:2018-08-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雷台汉墓解说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雷台汉墓解说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雷台汉墓解说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雷台汉墓解说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雷台汉墓解说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雷台汉墓解说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台汉墓解说词.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雷台汉墓解说词雷台汉墓解说词欢迎各位贵宾到武威来旅游!武威古称凉州,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素有“银武威”之称。总土地面积 3.3万平方公里,其中地面积 382.32 万亩。总人口 186 万人。武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早在 5000 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是甘肃省的文物大市。现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护单位 543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8 处,馆藏文物 4.7 万多件,其中国宝级文物 3 件,一级文物 177 件,二级文物 346件,三

2、级文 758 件,突出的特色是“一马”(铜奔马)、“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罗什寺塔)、”一庙“(文庙)。铅奔马是中国旅游标志,被誉为“古典艺术品的最高峰”。接下来带领大家参观雷台汉墓,领略马踏飞燕的风采!雷台位于武威市北大街,是一座长方形扛筑的土台,南北长 106 米,东西宽 60 米,高 8.5 米。原先叫做“灵钧台”,据说还是前凉国主张茂修筑的呢。到了明代天顺年间,人们在台上修建了雷祖观等道教建筑,便把它叫做“雷台”了。现在雷台的保存基本完好,台上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十座,建筑宏伟,规模宏大。灵钧台下有一座汉代墓葬,前凉夯筑

3、土台时,把它压在了土台之下。听说在 1969 年,武威新鲜乡农民在当时响应“深挖洞,广积粮”的政策,集体劳动时意外的发现了这座大型墓葬,根据出土马俑胸前的铭文记载,雷台汉墓应该是一个张姓的将军和他妻子的合葬墓。这座雷台汉墓,虽遭盗墓贼的多次盗掘,但还是遗留了不少宝贝。出土的金、银、铜、铁、玉、骨、石和陶器等文物 231 件,古钱币 3 万枚。也难怪被史学界称为一座丰富的“地下博物馆”了。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铸造精致的 99 件铜车马仪仗俑了,这些铜马、铜车,还有骑马、牵马、坐车、赶车的铜俑,组成了浩浩荡荡的“将军出行图”,整个场面威武壮观,也反映了汉代官僚乘车骑马外出的礼仪制度。在车马出行

4、队伍前面,有一匹开路的铜马,这就是艺术价值最高的,举世闻名的古代艺术珍品铜奔马,又叫“天飞”,“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马踏飞燕”这个名字还是 1971 年,全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先生在陪同柬埔寨宾努首相参观省博物馆时发现这个宝贝并脱口叫出来的呢。马踏飞燕,呈发绿古铜色,马高 34.5 厘米,长 45 厘米,重 7.15 千克。远观呢,铜奔马体型矫健,气韵生动,大有天马行空势不可挡之势。走进呢,这马呈飞奔状,三足腾空,昂首扬尾,右后足下踏着一只惊恐的飞燕,飞燕收足展翅,回首惊顾,烘托出了骏马风驰电掣、瞬间万里的动感。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咱们的老祖宗怎么就会有这么丰富的想

5、象和夸张的手法。也难怪宾努首相会对它连连伸出大拇指:“这是世界罕见的艺术珍品!”。这件艺术品出土后,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名扬四海,凡是见到它的海内外人士,无不为之倾倒。1983 年 10 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 年武威市将它定为象征武威城市腾飞的城标;1986 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这种国宝级文物会在武威出土呢?其实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马在古代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汉武帝是我国古代很有开拓精神的一位君王,为了开拓疆土,他曾派李广利将军远征西域。李将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从大宛国夺得了优良的大宛马,于是献给汉武帝,不料汉武帝居然非常喜爱,还赐名该马

6、为“天马”,而武威也因为“凉州畜牧甲天下”的良好条件成为良马的繁殖基地,以至于后来有了“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的说法。武威雷台汉墓以出土了铜奔马而闻名于世。然而,在雷台汉墓 1 号墓里面有一口全国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汉井遗迹,它又以“见钱眼开”、“前程远大”等神奇传说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的眼球汉墓里面为何会出现一口神秘的水井?古井位于雷台东南角,距 1 号汉墓墓道入口 2 米处,贯穿了整个夯土层,与墓道相邻,一直修到古墓中。古井深 12.8 米,是用典型的汉代古薄砖砌成。底部以“人字形”方式砌成,在我国考古中也不多见。这是国内唯一一口保存完整的汉井,它的出现,也是汉朝文化的一种反映。因为在汉朝,人

7、们非常讲究“事死如事生”, 当时的人们生活时就是从水井里取水,所以即便人去世了,墓葬里也不忘修建一口井。墓葬里面的陈设,完全按照生时状况、地上建筑而布置。就连随葬的生活用品也是仿照世间的物品一一摆放。 根据资料记载,汉朝人居住的房屋布局一般是“前中后三室”,在 1 号汉墓,人们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布局,如前院、中堂和后寢室。汉墓出土的器物有陶器、铜连枝灯、大铜壶、耳杯、盘、碗、碟、叉、洗、甗、鍑、灯、熨斗,银印章、玉饰、残石矶、铁器、金饰,铜奔马、铜牛、铜俑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汉朝人去世以后陪葬的物品当中,灶、灯、酒具、车马等一应俱全。 关于古井,有这样一个神奇传说:东汉时有一小吏,家境贫寒,

8、常常梦想钱会生钱。一日他上了雷台,将自己的苦闷讲给当时的道长听,道长便将他引到古井旁,让小吏扔一枚铜钱,结果那枚铜钱变得跟井底一样大,还在闪闪发光。该现象一时之间让小吏欣喜若狂,也算是圆了小吏的发财梦。按照常理,从 12.8 米的高度看井底的钱币,感觉应当是缩小了,而古井为何具有神奇的放大作用呢?后来有专家诠释,铜钱之所以会变大,跟悬浮着某种比重和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有关,光线透过这种气体的界面时产生了折射,从而形成放大作用。于是,人们便把这口井称之为“见钱眼开”井。还有一种说法,墓室主人在墓道中凿井,寓意着富有和尊贵。而钱扔到井中,随之被放大,这便寓意着前程远大。于是,还有人把这口古井称之为“前程远大”井。根据相关专家介绍,这口井由砖堆砌而成,砖与砖之间竟然没有使用任何黏合材料。经历了 1000多年的历史,井壁的砖大部分已经严重风化,但井底的部分壁砖仍保存良好。经过测绘,工作人员发现它并不是一口垂直的井,开口处直径 0.95 米,井底直径 0.86 米,而井中部的直径达 1.15 米,古井整体呈腰鼓状。让人们感到兴奋和神秘的是,井中但凡投入纸币,钱竟被放大了许多。即便是一两毛的纸币抛下,在井口处,便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纸币上面的人头像,就跟把纸币放在放大镜下一样。到底是千年古井“见钱眼开”,还是汉墓之井能让后人“前程远大”?看来,历史文化的背后,是人们探索谜底的一颗执著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