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就业最大 化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49924939 上传时间:2018-08-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求就业最大   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追求就业最大   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追求就业最大   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追求就业最大   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追求就业最大   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追求就业最大 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求就业最大 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追求就业最大化追求就业最大化 追求利润最大 化,是微观经济的重要目标;追求就业 最大化,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两者 是矛盾的,但又必须统一于发展之中。 当中国经济出现可喜增长势头,就业问 题又十分尖锐地凸现在我们面前,这就 迫切需要国家努力推进就业最大化,促 进经济与就业双增长。 推进就业政 策是导向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 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 的重要目标”。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事 实表明,经济的高增长,未必就会带来 高就业。就业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符合 实际的创造充分就业的发展战略和产业

2、-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政策。在当代,发达国家以及众多发展 中国家都把提高就业率作为经济社会发 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以求经济与就业双 增长。我国做为经济不够发达、人口众 多的国家,也必须树立“双增长”新理念, 适时确立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一是在 产业结构调整上,应坚持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的方针; 在产业政策上,要坚持扩大内需与扩大 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 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相融;在资 金使用上,要尽量调动民间资本投入的积 极性等。二是运用法律手段促进就业是 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我国急需加快建 设促进就业的法律体系。要抓紧

3、出台 促进就业法 ,为促进就业奠定法律 基础;要认真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 ,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用加快发展的办法 促进就业;要完善劳动法 ,稳定劳 动就业关系,尽量避免或减少失业下岗 人数;要加快制定社会保障法 ,保 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等。三是各级党-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 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成为促进就业的 责任主体;把就业指标与 GDP、财政等 经济指标一并列入各项政府的重要考核 指标,列入干部政绩的重要考核内容; 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就业工作,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宏观调控、部 门全力支持、企业密切配合,全社会共

4、 同努力扩大就业的工作格局。四是要出 台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在财政、税收、 金融等政策上出台支持促进就业的具体 办法,让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企业受益, 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人员提供政策支 持等;要制定统筹城乡就业的有力措施, 促进协调发展。 扩大就业岗位是关 键 广开就业门路、创造更多就业岗 位是促进就业的治本之策。一是现有企 业,要通过做大做强自身,以减缓职工 下岗失业的势头,并增强吸纳新劳动力 的能力。据现有数据表明,企业每投入 100 万元可提供就业岗位为:重工业 400 个,轻工业 700 个。二是壮大非公-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其发

5、展经济和吸纳 劳动力的重要作用。自贡市作为国有企 业独大的老工业城市,近三年改造后,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 GDP 由 28.5%上升到 49.5%,就业人员占全市 城镇从业人员由 15%上升到 25.7%,说 明发展非公经济是促进“双增长”的明智 选择。三是中小企业成为推进经济增长、 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力量。1999 年,美 国 2/3 的就业岗位是由小企业创造的, 德国中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 数的 68%。2018 年,我国工业小企业 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 75%。按最 低计算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具有 40 户 中小企业/千人的水平,而我国只有 6.4 户/千人的水平,按此发

6、展,那么,我国 就会产生 5000 万个中小企业,提供 4.5 亿多个就业机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就 业空间狭小的局面,因此,我国应把大 力发展中小企业作为推动“双增长”的基 本国策,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 铺天盖地的局面,以开创广阔的就业天-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地。四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该产业具 有投入小、见效快、吸纳就业多的特点。 我市下岗失业人员在第三产业实现再就 业占 75.5%,城镇失业人员在第三产业 实现就业占 59.3%。据统计,目前我国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 26%,远远低 于发达国家 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发 展中国家 40%的水平

7、,如果我国第三产 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 1 个百分点,就 可增加 700 万个就业岗位。五是大力探 索发展社区服务,构建社区就业广阔平 台。社区就业潜力大,发达国家社区就 业份额为 20%30%,发展中国家的社 区就业份额为 12%18%,而我国只有 3.9%,如果提高到 12%,就大约可增加 2018 万个就业机会,因此,社区就业要 成为扩大就业的突破口。六是积极开展 劳务输出,允许区域间流动性竞争就业。 从我市目前来看,劳务输出达 52 万人, 年收入达 24 亿元。 加强就业培训 是催化 要把加强就业培训作为促进 就业的催化剂。紧扣就业这项“民意、-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

8、料-感谢阅读- 6 民心、民生”工程,落实“抓培训促就业” 的思路。主要实施:一是强化政府培训 引导,落实好“就业准入制度”、 “劳动预 备制度”,实施好“再就业培训合作计划” 、 “创业培训计划”。创造良好就业培训 环境。二是加大培训投入力度。增加财 政投入,解决好就业培训资金乏力问题。 三是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大力开展职业 教育,要针对“4050”大龄下岗职工、女 职工、技能低的下岗职工等进行适应性 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四是建立培训 基地,构建就业培训网络,形成以就业 训练为主、再就业培训基地为补充、其 他培训力量参加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模 式。目前我市已建成 10 个劳务输出培 训中心及

9、6 个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基地, 以长短结合方式重点开展择业观念、面 试技巧,打工技能以及普通话、粤语、 英语等基础知识,以提高素质,增强其 就业竞争力。五是启动创业培训计划, 实现培训、创业技能、小额贷款配套的 培训扶持一条龙服务。 提供就业服-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务是桥梁 架起就业服务桥梁,是人 民政府的责任,也是市场化中介服务的 需要。一是要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建立 起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公 共就业服务制度,使就业服务“横到边, 纵到底”,建立市、县、乡和社区四级 就业服务机构;要全面开展以失业登记、 求职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技能 鉴定、

10、劳动事务服务、创业指导、失业 保险、就业优惠政策确认、再就业援助、 就业服务管理为内容的公共就业服务活 动。二是要大力开展职业介绍活动。我 市通过公共职业介绍实现就业人数逐年 增长,2018 年 1.1 万人,是 1998 年的 两倍,2018 年底,下岗职工通过职业介 绍实现再就业已占 50%。积极推进职业 介绍、疏通供求渠道的主要措施:推动 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的实施,规范 和发展职业介绍活动;规范民办职业活 动,提高诚信服务 ,合理定点布局; 着力发展公共职业介绍,实现市区县和 市中心街道就业站的局域联网运行,与-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省职业介绍中心连接,完善其服务功能, 强化职业指导、发展劳务派遣、开展劳 动事务顾问、代理服务业务,帮助就业 困难群体获得政府购买就业岗位援助等。 三是加强劳务输出的推动工作。规范劳 务输出行为,认真落实“流动就业管理 规定”;建立劳务输出担保基金,加强 流动就业人员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 工作;加强跟踪服务管理,与外地劳动 部门建立协调关系,我市已在北京、上 海、深圳、珠海、广州、厦门、江门、 汕头 8 个地区设立了服务机构,随时对 企业用工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