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32张)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49880341 上传时间:2018-08-04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32张)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32张)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32张)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32张)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32张)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32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32张)(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探索之路:新课标要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9181921 )新经济政策( 19211928)、斯大林: 斯大林模式 (20世纪二三 十年代形成)列宁(1870出生-1924年1月 21日逝世,终年54岁 ):原名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列宁是他的笔名。列宁是伟大 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 想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 立者、缔造了世界上第

2、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苏联,任苏联人民委员 会主席。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被 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广泛认同为“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 大革命导师和领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列宁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1、背景 (原因 )(1)十月革命胜利 (2)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武装干涉 (3)物质匮乏,严重缺粮2、内容 (措施)(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义务劳动制、实物配给制 “战时”(战争时期实行) “共产主义”(严格配给制; 单一公有制度)3、特点4、评价(1)积极性:A、战胜敌人 B

3、、巩固苏维埃政权B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 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 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 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 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 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列宁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1、背景 (原因 )(1)十月革命胜利 (2)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武装干涉 (3)物质匮乏,严重缺粮2、内容 (措施)(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义务劳动制、实物配给制 “战时”(

4、战争时期实行) “共产主义”(严格配给制; 单一公有制度)3、特点4、评价(1)积极性:A、战胜敌人 B、巩固苏维埃政权 (2)局限性:A、损害农民利益 ,不利于生产,违背经济发展的 客观规律; B、不是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道路;材料一:由于长期的内战和余粮收集制的实施,粮食供给明显下降 ,而在内战基本结束之后,苏俄当局却没有终止及时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导致1921年春季出现了波及30多个省的严重饥荒,据估计期 间全俄约有500多万人饿死,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同期的农 民也对苏俄政权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发生了反抗征粮的坦波夫叛 乱。材料二:1921年2月21日,彼得格勒发生了喀琅施塔得事

5、件,曾经 在十月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他们要求实 现言论自由、解除贸易限制、重新选举一个“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 维埃”。列宁派加里宁前往劝说无效后决定使用武力,令托洛茨基 和图哈切夫斯基攻陷喀琅施塔得平息了水兵暴动。阅读下列材料,思考:1921年初的苏维埃俄国面临怎样的形势?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农民与政府矛盾尖锐。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列宁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1、背景 (原因 )(1)十月革命胜利 (2)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武装干涉 (3)物质匮乏,严重缺粮(1)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

6、危机和政治危 机(根本原因) (2)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直接原因 )2、内容 (措施)(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义务劳动制、实物配给制(1)农业粮食税(余粮可自由支配) (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国有化; 允许私人小企业、鼓励外资进入 (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战时”(战争时期实行) “共产主义”(严格配给制; 单一公有制度)3、特点“新”在: 以公有制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4、评价(1)积极性:A、战胜敌人 B、巩固苏维埃政权 (2)局限性:A、损

7、害农民利益 ,不利于生产,违背经济发展的 客观规律; B、不是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道路;(1)经济: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 经济恢复; (2)政治:稳定政治形势(3)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的正确探索和创新 实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A(2000全国3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实行余粮收集制 (余粮全部交售国家)实行粮食税 (农民交纳粮食后,余 粮可自由支配)C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 新”在( ) A、国家控制

8、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 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A 列宁曾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 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 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 义的办法”是指( ) .利用市场关系和允许私人经济存在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逐渐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思考: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次 重大的政策调整,一次在20年初的俄国,一次在30年代 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 1、这两次调整分别指什么? 2、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结果如何?请谈谈你的看法。

9、 特点: 苏俄: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允许私人经济存在的办法 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结果: 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是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 集中的经济体制。 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 看法: 两者都是在不触动原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 改革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要使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相互借鉴优秀成 果。俄国: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 美国:1933年罗斯福新政。三、斯大林模式的成立1、背景: (1)1922年苏联成立(4国加盟) (2)1924

10、年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含义:是指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 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Joseph Stalin1 , (1878年1953年),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苏 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大元帅,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 (19241953年)的最高领导人。 1953年3月5日因 脑溢血去世。 1、在任期间,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 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同时也导致了 乌克兰大饥荒,他还发动了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 。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 败轴心国。 3、战后他扶植了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中与以美国 为首的北

11、约对峙。 4、著有斯大林全集。 “斯大林太粗暴,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 位置上调开,另外指定一个人担任总书记。 “列宁遗嘱”三、斯大林模式的成立1、背景: (1)1922年苏联成立(4国加盟) (2)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 (4)工业、文化相对落后含义:是指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 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材料:材料:19281928年年, ,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 一半一半, ,美国的美国的1/8,1/8,全国全国99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的耕种要靠畜力和 人力来完成。对此斯大林指出人力来完成。对此

12、斯大林指出: :没有重工业没有重工业, ,就就 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 ,只要谁高兴只要谁高兴, ,谁就谁就 可以蹂躏我们。可以蹂躏我们。三、斯大林模式的成立 2、内容: (1)工业政策:(2)经济体制:(3)农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单一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农业集体化农业政策:农业集体化运动(19281937)通过合作社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强制)(1)原因: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增大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要实行单一公有制(2)作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粮食,积累了资金(价格剪刀差)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3)弊端:损害

13、农民的利益,挫伤生产积极性农业集体化运动 从共耕社到集体农庄(集体 经营) 停止新经济政策、消灭富农 组建机器拖拉机站:机械化 服务、监督生产、吸取报酬 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度斯大林对工业化资金的来源有个总结:英国人的办法 是搞殖民掠夺;德国人的办法是战争赔款;沙俄的办法是 外国贷款;苏联怎么办?只能靠本国积累,一是靠节约, 二靠最大限度地从农民身上获取。农民应该“公开和自觉 地忍受这种牺牲”。 实现农业集体化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的 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 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 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 民

14、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义务交售制 价格剪刀差33.从1928年起,苏联政府广泛推行农产品的预购合 同制,向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采购粮食。下表是1928至 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和国家采购粮食数量的统计。这表明 A政府禁止农民自由买卖粮食 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 C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D政府大量采购粮食提高农民收入农业集体化运动从1928年起,苏联政府广泛推行农产品的预购合同制,向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采购粮食。下表是1928 至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和国家采购粮食数量的统计。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粮食总产量(百万公担) 7732 71

15、74 8354 6948 国家采购量(百万公担) 1079 1608 2214 228粮食总产量下降; 国家采购量增加战时共产主义(19211928 )不符合史实不符合史实不符合史实B(2015年全国甲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0.22)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A(2015年广州一测)22.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后,苏联政府决定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从西方低价大量购买国家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并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关系。“这一有利时机”是指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西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B4 4、结果: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结果: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成为世界工 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名 称时 间主 要 成 就第一个五 年计划 第二个五 年计划 第三个五 年计划1928年-1932年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 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2016高考卷(小测2) 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