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业推广的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9801005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农业推广的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一个农业推广的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一个农业推广的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一个农业推广的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一个农业推广的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个农业推广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农业推广的(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寨一个农业推广的时代典型引言在一本统计材料里,显示我国在1959年至1961年农业总产值的记录。那是连续三年的负增长,分别为-13.6-12.6和-2.4。这几年中我们搞了人民公社和大跃进,本来指望它们带 来经济的大发展,却事与愿违,出现了如此严重的生产 大滑坡。它说明了我们党对领导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缺乏经验,同 时又缺乏清醒的头脑,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当 然不排除自然灾害在其中作乱。 引言全国的情况是这样,大寨又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 大寨副乡长高玉良那里记录着大寨从60年代到90 年代的经济收入的所有数据,我仅将这三年的情况 抄录如下:1959年粮食总产47万斤,平均亩产616斤;19

2、60年粮食总产48.5万斤,平均亩产661斤;1961年粮食总产48.6万斤,平均亩产672斤,而且每年 都向国家卖粮20多万斤。数字在告诉我们,在全国同一大形势下,或者说是在那 无奈的年月里,大寨以它那片十分贫瘠的土地使那里的 人民得以温饱,并为国家作贡献,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引言这一切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这说明大寨人在以陈永贵同志为首的党支部 领导下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下与环境中,保持了 清醒的头脑,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自己独 特的措施,他们尊重自然和经济发展规律,反过来,他们也 得到了自然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尊重。 引言而且,他们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 1960年2月,中共山西省委发出了向

3、模范支部 书记陈永贵学习的号召。6月,山西日报发表了题为“陈永贵党支 部书记的好榜样”的社论。“自力更生十大好处” :一能使国家的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二能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使社员更加热爱集体, 依靠集体;三能激发人们奋发图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四有利于团结;五能促进勤俭办社;六能使自己经常看到差距,不翘尾巴;七能锻炼干部,增长才干;八能给下一代留个好榜样;九能推动比、学、赶、帮,带动兄弟队共同前进;十是对阶级斗争有利。后来这“十大好处”上了报,被陈永贵 带到了人民大会堂,为大寨增色不少。“三不要”“三不少”不向国家要粮、要款、要物资;当年卖给国家的粮食不少、分给社员

4、的口粮 不少、集体收入不少。63年:粮食总产达到42万斤,亩产达到742斤,仅比去 年减少4%,卖给国家的粮食达到24万斤,社员的 口粮达到400斤,没有少于62年,综合收入增加 。评价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国第一 次公开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周总理在报告中说:“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是一个依靠 人民公社集体力量,自力更生地进行农业建设, 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大寨条件、工作与成绩“这个大队原来生产条件很差,是一个穷山恶水土 地薄、全部耕地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地方。十几年来,这个大队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群众 积极性,以加工

5、改造耕地为中心,结合运用八字 宪法,高速地发展农业生产。他们进行了大量的 、艰巨的农田基本建设,把过去的4700块土地弄 成了2900块,并且都建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农田。他们的粮食亩产量,1952年为717斤,1962年增加 到772斤,1963年虽然遭受了很大的水灾,但是仍 然保持在700斤以上。 条件 工作 成绩“大寨大队进行了这么多的农业建设,农业 生产发展这么快,完全是依靠集体力量。他 们正确处理了集体与国家的关系,他们只向 国家借过一次钱,第二年就归还了。从1953年到1963年这11年中,这个大队在 逐步改善社员生活的同时,向国家共交售了 1758万斤粮食”条件 工作 成绩最

6、后,报告概括道:“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 、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 倡的。” 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大寨精神与大寨工作的最 高评价。在报告里,周总理还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 军。”从此,大寨就成为了全国农业战线上引入注 目的一面红旗,在全国掀起了学大寨的高潮。理念每年都有新“套套”;大寨人与土地的血肉之情;“ 海绵田”、“三保田”、“四不专种”等的诞生。 那时,大寨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叫做:“每年 都有新套套。” “套套”,是本地的方言,是我们常说的“套路”, 也就是“方法”的意思。就是

7、说:大寨人种地有讲究 、有学问,年年会创造出新方法来。 有人会说,种地嘛,春天播种,夏天管理,秋天 收获的年复一年的重复而已。顶多再加年景好,多 收点,年景差,少收些,如此而已。理念如果抱定这样两个“而已”种地,不过是人糊 弄地,地糊弄人,人越来越懒地越种越薄 的消极的无所作为的恶性循环。在“大锅饭” 盛行的年月里,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大抵如此 ,一来二去,“锅”里只剩下了清汤。大寨人种地不是这样,因为大寨人对土地充 满了挚爱,充满了激情。 理念大寨人认为,大寨的土地是属于大寨人自己的。从 土改他们分得了土地之后,到互助组、初级社、高 级社乃至人民公社,他们也认为大寨的土地是他们 自己的。加上大寨

8、的许多土地是大寨人闸沟垒坝用扁担一分 一亩地挑出来的,每一亩地上都浸进着他们的汗水 ,为此,他们甚至流了血,付出过生命。赵大和、 石桂林都是在造地时牺牲的。 理念大寨人种地不怕辛苦,爱动脑筋,又肯于学 习和吸收他人科学种田的技术,新“套套”层 出不穷,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有人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创造。大寨人在自 己的土地上创造着,在创造中得到了生活的 许许多多欢乐。 原基础大寨的土地原先并不肥沃,从裸露的土崖可以看到 两种土壤,一是黏土,多为红色;一是沙土,呈灰色。两种土壤都缺乏腐殖质,不利于农作物的成长。在以往的日子里,大寨人多采用“土掺沙”、“沙掺土”相 互调剂的方法,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没有

9、解决根本问题 ,于是他们便在增加土壤腐殖质上做起了文章。 秸秆还田“海绵田” 这便是“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就是把秋后的玉米、 高粱等秸秆铡碎铡烂、掺水,再拌上圈肥、人尿粪 ,搅到一起,用土蒙盖,使之发酵,经过倒翻,约 40天后,秸秆完全腐烂,然后下在地里。这样,每年大约有40万斤秸秆还到田里,加上其他农家肥 每亩地施肥多达80担,年复一年的大量的喧腾的农 家肥施在地里,使土壤的结构发生变化,这就成了 人们所说的“海绵田”。厚厚的活土层,既像海绵那样松软,更 象海绵那样吸水,这样大寨土地的蓄水保墒能力得 到很大的提高。 海绵田效果据说,土地承包后,农家肥上的少了,但从 90年代又开始秸秆还田,不

10、过不是原来的土 法,改做机械化了,秸秆不必砍倒拉回,收 过玉米穗后,由机械在田里直接完成了,现 在大寨的田还是很喧软。移栽大寨地处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而且刨食种 子、毁坏幼苗的害鸟害兽多有出没,因此,每年缺 苗断垅现象并不少见。这个问题不解决,要保证丰 产丰收是一句空话。 从1956年始,陈水贵和社员们多少次在一起议 论这个问题,一次一个社员说: “每年雨天锄苗, 把拔掉的谷苗扔在地边上;雨后,有些谷苗没死, 还大模大样地长了起来,咱们能不能试试谷田移苗 ,兴许能活。” 复种陈永贵听了十分高兴,他们将同下来的谷苗移栽在 缺苗处,浇了水,果然有效,谷苗大多成活。秋收 时,单位产量提高了一大

11、块,谷田移苗法获得成功 ,在许多地方推广开来。大寨海拔约1000米,无霜期只有170天,一年一季 ,不能复种。谷子移种的成功使大寨人打开了新的 思路,如果在收获以后的麦茬地里移种上谷苗,岂 不使这里的土地一茬变成了两茬?1958年,他们做了这方面的试验,取得了自己的 经验。移苗 从1960年开始,大寨人又针对高粱和玉米的断垅 进行了移苗试验。开始时人们疑虑很多,有人说玉米不比谷子,它根大茎粗,不好成活;有人说移苗时必须带着土胎,要不活了也不见得出穗结 子。陈永贵说,我们都试试,不试验,得不出结论。经过反复的试验,高粱、玉米同样可以移栽带不带土 胎都一样能够出穗结子。“三浅”变“三深”1956年

12、产生的新“套套”。为提高土地的单产, 1956年大寨扩大了玉米的种植面积。当年收获时发现,沟地每亩可收500斤,而坡梁地 只是沟地的一半,甚至更少。陈永贵为此动开了脑筋。显然,因为沟地的土层厚,每年还能淤一层活土,既抗 旱又耐涝,玉米得吃得喝,自然长得又高又大。坡地、 梁地活土层不厚,地力也弱,怎能长出好庄稼?于是,当 年秋耕时他们就舍弃了“三寸三,走遍天”的老习惯,实 行了深耕、套耕的方法,使活土层由原先的3寸多一下于 增到了6寸多,促进了土壤的热化,增强了土壤的蓄水保 墒能力。土地的抗旱能力与肥力都有了提高,这就是“一 深”深耕。深种不管哪里总是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农谚,这些农谚无 疑是这一带

13、农业生产管理经验的总结,不可轻视。 但是,这些谚语有不少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 句句看做“真理”,奉为“圣贤”。昔阳流传这样一句 话:“探耕浅种,强如上粪。”按传统,玉米一般种两寸深。在过去土薄肥弱的情 况下,为了利用表层的肥力,这种植法不无道理。 但时过境迁,现在的土地经过深耕,活土层厚了许 多,种植密度也有增加,如果仍按这农谚去做,必 然使农作物营养不足,而且不抗风,易倒伏。 深种在这种情况下,大寨实行深种的方法,玉米由原来 的种两寸改作3寸到4寸深,但这也不是死规矩,一 刀切,还要因地因品种面异。一般说来,阳坡、梁坡地温高,湿度低,发芽快, 就种4寸;阴坡、沟坡地凉,湿度大,不宜发芽,

14、 就播3寸半。不同品种的玉米也有不同的特性,播种深度也不尽 相同。总的来看,在春旱较为严重的土石山区,不 仅有抗旱保苗的作用,而且益于蹲苗发根,增强后 期的抗旱能力。这就是“二深”。 深刨“三深”为深刨,玉米定苗后,在苗长到1尺高之前 要进行深刨。一般操作是用9寸的镢头在玉米行间,在距苗2寸半到 3寸的地方刨一个“鱼鳞坑”。要求刨得深,刨得匀,刨得 细,刨后不留草,不碎土。刨的深度也要因苗而异因地 而异,苗小深刨,苗大浅刨,防止伤根打叶。坡粱地深刨,沟洼过水地、沙土地、漏地不宜刨得过探 ,以免水肥下渗渡失。经过深刨的土地,能够蓄水保墒,除草肥土,加厚活土 层,控制水土流失。“四不专种三不空”

15、大寨祖传下来这么一个种植习惯,沟地、肥地种玉 米;坟地、梁地、瘦地种谷子、豆子和高粱。可是 ,村里沟地、肥地少,只占耕地的三分之一,这就 是说,高产的玉米一年也只能种200来亩。在连续几年的治沟、治坡与治山以后,土地变了, 肥料多了。为了多打粮食,理所当然地要扩大玉米 的种植面积。1957年,大队种了400多亩玉米,而豆子的播种面积从 80亩锐减到了5亩,谷子也种得很少。这次种植品种的 调整使大寨的产量自了一番,总产由20万斤一下于跃到 40多万斤。 “四不专种三不空”种植习惯打破了,产量提高了,但老百姓的 生活和饮食习惯受到了妨碍,吃惯了豆子的 肚皮吃不上豆子自然不舒服,提意见了。支 部委员

16、和管委会委员们也都有一张吃惯豆子 的肚皮,上下意见是一致的:不能只顾产量 ,而不顾群众的生活习惯。“四不专种三不空”种植习惯打破了,产量提高了,但老百姓的生活和 饮食习惯受到了妨碍,吃惯了豆子的肚皮吃不上豆 子自然不舒服,提意见了。支部委员和管委会委员 们也都有一张吃惯豆子的肚皮,上下意见是一致的 :不能只顾产量,而不臂群众的生活习惯。走过去的老路最容易,但大寨人不忍心让自己的产 量掉下来。怎么办?有没有第三条路可走?那就得打破“清一色” 的种植习惯,搞间作,搞混种。他们先在自己的试 验田里搞起来了。“四不专种三不空”玉米地里间作大豆;谷地间作小豆,带种高梁、黄 芥;地边地堰高处种瓜,低处种麻。试验结果让人好生兴奋:玉米地里不但收了豆子, 而且玉米长得也特别好。混种蔬菜的地块,庄稼也投耽误,这是因为粮食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