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9083939 上传时间:2018-07-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 中的礼仪教育中的礼仪教育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王风兰临潭县城关镇第四小学关键词:小学体育;礼仪教育;课堂;形体;教师作用礼仪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正日益受到重视,也是学校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和良好素质的重要手段。因为礼仪教育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系统性、主体性等特点, 而且在礼仪教学演示中还需要一定的场合、场地配合。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方面体育教学为礼仪教育提供了演示的场合和氛围, 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接受礼仪知识并进行实践。另一方面由于礼仪教育的渗透不仅引导和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2、举止, 加强了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纪律性, 还可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其心理健康。因此,笔者认为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贯穿一些相关的礼仪教育和礼仪常识,为规范学生行为举止、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优良作风发挥其很好的作用。一.礼仪教育应贯穿体育课堂教学的始终礼仪修养是一个人思想觉悟、文化教养、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学生应有的品质。如今中小学生礼仪素养的状况令人堪忧,许多学生的礼仪培养只停留在口头上,加之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在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体谅和关心别人,缺乏必要的礼仪素养。而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主体性、系统

3、性的教学特点恰好是礼仪教育的较好场所。1、课前的礼仪体育课开始,首先由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向老师报告出勤情况,等老师走到队伍前面,面对全体同学时,全体学生要立正站好,向老师行注目礼。这时的礼仪形式是:老师说“同学们好!” ,学生应回答“老师好!” 。教师应精神饱满的站在队伍前面,声音要清楚、洪亮,充满真诚,给学生一种既亲切又让人敬仰的感觉。学生应做到队伍整齐,声音响亮,让人感到振奋。师生间这种良好的礼仪为上好一节课开了一个好头。2、课中的礼仪课中,在教师讲解、示范时,学生认真听讲,不做无关的事,不随意说笑,不乱走动。学练过程中学生向教师提问应先举手,经许可后方可发言。学生提问或回答时,仪态

4、大方,声音要洪亮、清晰,要勇于展现自我;教师辅导学生时要表情和蔼、举止得体,要尊重学生,要乐于听取学生的意见,要展示出良好的风度。3、下课的礼仪体育课下课时,师生应相互致敬、道别,待教师宣布“下课”后,学生方可解散。但师生互道再见的方式却不一样,也非常有趣。根据笔者的所见所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教师宣布下课,体育委员发“立正”的口令,老师说:“同学们再见!” ,学生说:“老师再见” 。(2)教师宣布下课,体育委员发“立正”的口令,学生说:“老师再见!” ,老师再说:“同学们再见” 。(3)教师宣布下课,学生成立正姿势,师生互相鞠躬同时双手击掌,以示互道再见。(4)教师宣布下课,学生成立

5、正姿势,学生说“老师再见!”然后师生互相鞠躬同时双手击掌,以示互道再见。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王风兰临潭县城关镇第四小学关键词:小学体育;礼仪教育;课堂;形体;教师作用礼仪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正日益受到重视,也是学校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和良好素质的重要手段。因为礼仪教育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系统性、主体性等特点, 而且在礼仪教学演示中还需要一定的场合、场地配合。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方面体育教学为礼仪教育提供了演示的场合和氛围, 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接受礼仪知识并进行实践。另一方面由于礼仪教育的渗透不仅引导和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举止, 加强了体育

6、课堂教学的组织纪律性, 还可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其心理健康。因此,笔者认为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贯穿一些相关的礼仪教育和礼仪常识,为规范学生行为举止、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优良作风发挥其很好的作用。一.礼仪教育应贯穿体育课堂教学的始终礼仪修养是一个人思想觉悟、文化教养、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学生应有的品质。如今中小学生礼仪素养的状况令人堪忧,许多学生的礼仪培养只停留在口头上,加之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在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体谅和关心别人,缺乏必要的礼仪素养。而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主体性、系统性的教学特点恰好是

7、礼仪教育的较好场所。1、课前的礼仪体育课开始,首先由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向老师报告出勤情况,等老师走到队伍前面,面对全体同学时,全体学生要立正站好,向老师行注目礼。这时的礼仪形式是:老师说“同学们好!” ,学生应回答“老师好!” 。教师应精神饱满的站在队伍前面,声音要清楚、洪亮,充满真诚,给学生一种既亲切又让人敬仰的感觉。学生应做到队伍整齐,声音响亮,让人感到振奋。师生间这种良好的礼仪为上好一节课开了一个好头。2、课中的礼仪课中,在教师讲解、示范时,学生认真听讲,不做无关的事,不随意说笑,不乱走动。学练过程中学生向教师提问应先举手,经许可后方可发言。学生提问或回答时,仪态大方,声音要洪亮、

8、清晰,要勇于展现自我;教师辅导学生时要表情和蔼、举止得体,要尊重学生,要乐于听取学生的意见,要展示出良好的风度。3、下课的礼仪体育课下课时,师生应相互致敬、道别,待教师宣布“下课”后,学生方可解散。但师生互道再见的方式却不一样,也非常有趣。根据笔者的所见所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教师宣布下课,体育委员发“立正”的口令,老师说:“同学们再见!” ,学生说:“老师再见” 。(2)教师宣布下课,体育委员发“立正”的口令,学生说:“老师再见!” ,老师再说:“同学们再见” 。(3)教师宣布下课,学生成立正姿势,师生互相鞠躬同时双手击掌,以示互道再见。(4)教师宣布下课,学生成立正姿势,学生说“老

9、师再见!”然后师生互相鞠躬同时双手击掌,以示互道再见。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王风兰临潭县城关镇第四小学关键词:小学体育;礼仪教育;课堂;形体;教师作用礼仪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正日益受到重视,也是学校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和良好素质的重要手段。因为礼仪教育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系统性、主体性等特点, 而且在礼仪教学演示中还需要一定的场合、场地配合。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方面体育教学为礼仪教育提供了演示的场合和氛围, 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接受礼仪知识并进行实践。另一方面由于礼仪教育的渗透不仅引导和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举止, 加强了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纪律

10、性, 还可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其心理健康。因此,笔者认为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贯穿一些相关的礼仪教育和礼仪常识,为规范学生行为举止、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优良作风发挥其很好的作用。一.礼仪教育应贯穿体育课堂教学的始终礼仪修养是一个人思想觉悟、文化教养、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学生应有的品质。如今中小学生礼仪素养的状况令人堪忧,许多学生的礼仪培养只停留在口头上,加之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在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体谅和关心别人,缺乏必要的礼仪素养。而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主体性、系统性的教学特点恰好是礼仪教育的较好场所

11、。1、课前的礼仪体育课开始,首先由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向老师报告出勤情况,等老师走到队伍前面,面对全体同学时,全体学生要立正站好,向老师行注目礼。这时的礼仪形式是:老师说“同学们好!” ,学生应回答“老师好!” 。教师应精神饱满的站在队伍前面,声音要清楚、洪亮,充满真诚,给学生一种既亲切又让人敬仰的感觉。学生应做到队伍整齐,声音响亮,让人感到振奋。师生间这种良好的礼仪为上好一节课开了一个好头。2、课中的礼仪课中,在教师讲解、示范时,学生认真听讲,不做无关的事,不随意说笑,不乱走动。学练过程中学生向教师提问应先举手,经许可后方可发言。学生提问或回答时,仪态大方,声音要洪亮、清晰,要勇于展现自

12、我;教师辅导学生时要表情和蔼、举止得体,要尊重学生,要乐于听取学生的意见,要展示出良好的风度。3、下课的礼仪体育课下课时,师生应相互致敬、道别,待教师宣布“下课”后,学生方可解散。但师生互道再见的方式却不一样,也非常有趣。根据笔者的所见所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教师宣布下课,体育委员发“立正”的口令,老师说:“同学们再见!” ,学生说:“老师再见” 。(2)教师宣布下课,体育委员发“立正”的口令,学生说:“老师再见!” ,老师再说:“同学们再见” 。(3)教师宣布下课,学生成立正姿势,师生互相鞠躬同时双手击掌,以示互道再见。(4)教师宣布下课,学生成立正姿势,学生说“老师再见!”然后师生互相鞠躬同时双手击掌,以示互道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