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杨迎平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新诗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述®50年代、60年代新诗的特征:这个时期的 诗歌,正如朱自清所说,今天的诗是以朗 诵为主调的,“我们”替代了“我”,“ 我们”的语言也替代了“我”的语言比 较重要的作品是抒写开国大典的《我们最 伟大的节日》(何其芳)、《新华颂》( 郭沫若)、《时间开始了》(胡风)等诗 ®为满足表现“新的人民时代”的题材与 主题的要求,“颂歌”便进一步发展为 诗歌创作的普遍范式颂歌”样式成 为50-60年代政治抒情诗创作的主流, 一直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对领袖个 人的颂扬达到了登峰造极,歌颂的构思 方式也日愈模式化®最典型的例子 是“五四”时 期的著名诗人 、自由诗体的 创始人郭沫若 ,竟用古典词 赋形式写出了 歌颂新政权的 《新华颂》《新华颂》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丈,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生者众,物产丰,工农长作主人杨家有个杨大妈, 她的年纪五十八, 身材长得很高大,浓眉大嘴阔嘴巴第二节 政治抒情诗一、 郭小川的诗®郭小川(1919-1976) 原名郭恩大,出生在河 北丰宁县凤山镇一个知 识分子家庭。
一二九 ”运动后,他积极投身 于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 ,是党领导下的民族解 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 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 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 族解放的斗争 ®为新中国唱赞歌,他 的第一首政治抒情诗 是献给全国青年社会 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 会的《投入火热的斗 争》,这首诗以他过 去的诗歌中所没有的 磅礴气势,唱出我们 这个时代的强音:公民们!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它的每一秒钟都过得极不平静, 它的土地上的每一块沙石,都在跃动 它每时每刻都在召唤你们投入火热的斗争 郭小川是当代著名的“战士诗 人”®他的诗有着鲜明的政治 倾向性和强烈的时代精 神,他站在时代的前列 ,深入生活的激流,努 力发掘我们时代先进人 物的内心世界,并从中 表现出诗人自己独特的 个性:坦率,真诚,热 烈,无私无畏,光明磊 落他的诗品和人品都 是崇高的®郭小川的诗有抒情诗 和叙事诗,而数量最 多,影响最大的则是 他的政治抒情诗一)郭小川的抒情诗:®1955年到1956年,郭小川以《致青年公民》 为题,发表了一组“楼梯体”政治抒情诗 1960年以后,郭小川的诗作更加贴近现实 政治运动,写作了一批政治抒情诗,如《刻在 北大荒的土地.》、《祝酒歌》、《青松歌》、 《大雪歌》、《甘蔗林——青纱帐》、《青纱 帐——甘蔗林》、《厦门风姿》、《乡村大道 》、《将军三部曲》、《团泊洼的秋天》、《 秋歌》等 。
代表作是写于文革期间的《团泊洼的秋天》 团泊洼的秋天 郭小川®第一部分(1——6节)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团泊洼 充满生机的秋天景色, ®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蝉声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顶上几喳;®蛙声停息了,野性的独流减河也不再喧哗®大雁即将南去,水上默默浮动着白净的野鸭;®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暑热还藏在好客的人家®秋天的团泊洼啊,好象在香甜的梦中睡傻;®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第二部分(7——14节)揭示团泊洼人们心中无穷的怒火 ,表达了革命战士对四人帮的无比仇恨®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全世界都在暄腾,哪里没有雷霆怒吼,风云变化! ®是的,团泊洼的呼喊之声,也和别处一样洪大;®听听人们的胸口吧,其中也和闹市一样嘈杂®这里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但人人都在枪炮齐发;®谁的心灵深处——没有奔腾咆哮的千军万马! ……®第三部分(15——21节)直接抒发革命战士的崇高情怀 ,把比较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更加明朗,更加豪放。
®至于战士的深情,你小小的团泊洼怎能包容得下!®不能用声音,只能用没有声音的“声音”加以表达:®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怕恫吓;®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不受欺诈;®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大脑发达®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战士的明眼,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请听听吧,这就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第四部分(最后两节)作者正面揭示诗情“动”与“ 静”对立统一的辨正关系,同时表达诗人斗争的决心 以及对胜利的坚信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不,团泊洼是暄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二)、郭小川的叙事诗:《一个和八个》未发表就受批判,这是唯一一篇 改编为电影的叙事诗选材上,有好几个地方 触动了当时的禁区。
《将军三部曲》(代表作)通过一次战役来突 出将军的高大形象,是17年叙事诗的高峰 、另有《白雪的赞歌》、《严厉的爱》、《深 深的山谷》三部曲,写女主人公如何处理个人 感情与革命工作的关系 ®郭小川最有成就的叙事诗是《将军三部曲》 ®长诗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三个大断面—— 一次大战役的战前(《月下》 )、战中( 《 雾中》)和抗日战争胜利后( 《风前》)的 描写,塑造了我军高级指挥员的形象®用浓郁的抒情笔调叙事,可以说是郭小川叙事 诗的共同性,然而《将军三部曲》又有更多的 创造,如虽然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却常荡 开去作景物描写和抒情独白,以加强对环境的 渲染和主题的阐发,使诗中有景,有情,有意 ,格调清新,色彩绚丽 (三)、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个特色:有强烈的时代感处处表现出 革命战士的风貌在社会主义创业年代,他呼唤年青的 朋友们“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向困难进军 ”(《向困难进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写下了这样豪 情满怀的誓言:“请求我们的时代,把更 重的担子放在我们双肩”(《三门峡》) ;对困难,他的回答是:“有多险的关 隘,就有多勇的行列”,“有多大的艰难 ,就有多壮的胆略”(《秋歌》之一)。
®第二个特色:思想深邃而想象丰富通过 想象和联想,开拓新的艺术境界 《甘蔗林——青纱帐》两种农作物本没有什 么联系,可在他的奇妙的联想中,通过其 异与同的比较,构成了两个时代的象征 《团泊洼的秋天》秋天的“静”,强烈地反 衬了战士的“动” 有时,“静”与“动 ”形成了尖锐的冲突心灵深处有“奔腾 咆哮的千军万马”,动脉里“炽热的鲜血 流响哗哗”! ®第三个特色:语言运用具有独创性他在吸 收古典诗词、民歌和群众口头语言营养基础 上,把哲理与形象,抒情与叙事、描绘结合 起来,把明朗与含蓄、粗犷与细腻统一起来 ,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语言风格®如他在《祝酒歌》中写道:雪片呀, 雪花呀,恰似群群仙鹤天外归; 恰似繁星从天坠;松树林呀, 桦树林呀,犹如寿星老儿来赴会 犹如古代兵将守边陲老寿星啊, 好兵将啊,白须、白发、白眼眉 白旗、白甲、白头盔第四个特色:众体兼备的诗人形式上的 探索)A、阶梯式如《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 进军》:公民们!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B、半自由体《白雪的赞歌》 雪落着,静静地落着…… 雪呵,掩没了山角下的茅舍, 掩没了山沟里的小道, 却掩没不了动乱的战争生活雪落着,静静地落着…… 雪呵,扑灭了禽鸟的高歌, 扑灭了野兽的放荡的足迹, 却扑灭不了人间的战斗的欢乐C、新民歌体(比兴手法)《祝酒歌》《青松歌》 《青松歌》: 而青松啊, 有用处, 永为人民服务! 就是福! 身在林区, 能做擎天的柱, 心在南疆北土; 就做擎天的柱; 长在高山, 能做摇船的橹, 志在千村万户 就做摇船的橹 海角天涯, 奔前途, 都是路! 不回顾! 移到西蜀, 需要含辛茹苦, 就生根在西蜀; 就含辛茹苦; 运到两湖, 需要粉身碎骨, 就落脚在两湖。
就粉身碎骨D、自由体(散曲、小令)《将军三部曲》® E、新辞赋体这是诗人在诗体方面的独创有意将 几个短句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长句,每句的字数大体 都在二十字左右诗节行数也有一定的规律,有四行 一节,如 《甘蔗林——青纱帐》:®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北方的青纱帐呵,北方的青纱帐!®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荫,®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奏嘹亮的琴音;®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脉脉深情,® 那载着阳光的露珠啊,也一样地照亮大地的清晨 《乡村大道》是三行一节: 乡村大道呵,好像一座座无始无终的长桥! 从我的脚下,通向遥远又遥远的天地之交; 那梁道长城般的高树呀,排开了绿野上的万顷波涛哦,乡村大道,又好像一根根金光四射的丝绦! 所有的城市,乡村,山地,平原,都叫它串成珠宝, 这一串串珠宝交错相连,便把我们的锦绣江山缔造! 《团泊洼的秋天》是两行一节二、贺敬之的诗 ®贺敬之一九二四年生在 山东省峄县一个贫苦农 民的家庭里,少年时代 在亲友资助下读过小学 和师范。
抗日战争爆发 后,他流亡到湖北、四 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并开始学习写作诗歌 和散文一九四○年到 延安参加了革命队伍, 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 学习 ®贺敬之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优秀 诗人之一他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革 命作家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他和丁 毅等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对我 国革命文艺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而 他作为一个优秀的抒情诗人,一个热情 洋溢的人民歌手,引人注目地登上诗坛 ,是在建国以后 ®贺敬之最初的诗歌创作,主要取材于“少年时 代的生活记忆”一九四二年后,贺敬之受延 安文艺座谈会的影响,他的诗歌的基调,由主 要是对黑暗的泣诉变为主要是对光明的讴歌 建国以后,贺敬之诗歌创作走向高潮政治抒 情长诗《放声歌唱》和《雷锋之歌》的发表, 在当代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从思想内容到 艺术形式,作者在诗歌创作上有了新的突破 抒情长诗 《放声歌唱》 社会主义的 都变成 美酒呵, 现实, 浸透 而梦想的翅膀 我们的每一个 又驾着我们 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