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N2158-2011跃进牌系列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2011.1.10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890351 上传时间:2017-08-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8N2158-2011跃进牌系列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2011.1.10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8N2158-2011跃进牌系列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2011.1.10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8N2158-2011跃进牌系列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2011.1.10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8N2158-2011跃进牌系列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2011.1.10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8N2158-2011跃进牌系列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2011.1.10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8N2158-2011跃进牌系列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2011.1.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N2158-2011跃进牌系列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2011.1.1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Q/18N2158 标 准跃进牌系列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 术 条 件Specification of low-voltage electric harness for YUEJIN series vehicle页码 1/7日期 2011.1.10编 制 审 核 标 准 审 定 批 准 日 期本标准根据 Q/YJ 182006-2004 和 QC/T 29106-2004进行编写。本标准代替 Q/YJ 182006-2004。本标准由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产品工程部提出、起草并归口。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用低压电线束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本标准适用于跃进牌系列汽

2、车在电源为 12V、24V 条件下使用的电线束(以下简称线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98-1993 棉本色纱线GB/T 13527.2 软聚氯乙烯管(电线绝缘用)HG/T 2196 汽车用橡胶材料分类系统JB/T 8139 公路车辆用低压电缆(电线)QB/T 2423 聚氯乙烯(PVC)电气绝缘压敏胶粘带QC/T 29106-2004 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QC/T 413-2002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QC/T 41

3、7.1-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 第 1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汽车部分)QC/T 417.3-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 第 3部分:单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QC/T 417.4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 第 4部分:多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QC/T 417.5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 第 5部分:用于单线和多线插接器的圆柱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3 技术条件3.1 线束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应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设计文件制造。3.2 线束尺寸应符合图纸的规定,基本尺寸极限偏差应符合QC/T 29106-2004中第4.2.5条的要求。3.3 线束中所用材料和零部件在无特殊规

4、定时应分别满足下列要求:3.3.1 插接器应分别符合QC/T 417.1-2001、QC/T 417.3-2001、QC/T 417.4、QC/T 417.5的规定。3.3.2 线束用导线应符合图纸的规定,耐热温度应大于或等于105。线束用导线无特殊要求的应符合JB/T 8139的规定。3.3.3 软聚氯乙烯管应符合GB/T 13527.2的规定。3.3.4 橡胶制品材料应符合HG/T 2196的规定。3.3.5 聚氯乙烯压敏胶粘带应符合QB/T 2423的规定。3.4 端子与导线的连接应采用冷铆的方式,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3.4.1 端子与导线的连接部分应分别压紧在导线线芯和绝缘层上,线芯应

5、不受损伤,绝缘层不应压入导体压接部位,在图1所示的a区中可见电线导体,但不能妨碍插接。3.4.2 绝缘层压接部位经不少于3个循环的弯折试验后,在图1所示的b区中仍可见绝缘层。页码 2/7Standard Q/18N2158 日期 2011.1.103.4.3 端子与电线压接处的横断面应符合QC/T 29106-2004中第4.4.3条的要求。3.4.4 端子在铆压过程中及铆压至导线上以后(也即半成品),应对它采用适当的保护措施以避免有害物质的腐蚀、污染。图 13.4.5 铆接处的电性能应小于或等于表 1的规定。表 1 电压降导线的公称截面积(mm 2) 额定试验电流(A) 电压降(mV/A)0

6、.50 5 30.75 10 51.0 15 81.5 20 112.5 30 164.0 35 186.0 40 2010.0 50 2525.0 70 1835.0 80 203.4.6 抗拉强度应大于或等于表 2的规定。表 2中未提及的导线公称截面积对应的抗拉强度按 QC/T 29106的规定执行。表 2 拉脱力导线公称截面积(mm 2) 拉脱力(N)0.50 500.75 801.00 1001.50 1502.50 2004.00 2706.00 45010.00 500注:一个端子同时连接两根或两根以上电线时,选择截面较大的电线测量拉力。3.5 导线与导线的连接应优先采用超声波焊接

7、的方式,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3.5.1 超声波焊接时要求焊接表面不允许出现氧化、断丝、缺损和绝缘层融化现象,在未焊接的部位要页码 3/7Standard Q/18N2158 日期 2011.1.10看到对面焊接导线的导体端部。3.5.2 采用 U型件冷铆加工方式时,不应损伤线芯,接点横断面应符合 QC/T 29106-2004中第 4.5.1条的要求。3.5.3 连接处的电性能应小于或等于表 1的规定。3.5.4 连接点应牢固,超声波焊接的撕裂力应不小于表 3的规定,U 型件压接的拉脱力应不小于表 2的规定。表 3 撕裂力 线径(mm 2)0.35 0.50 0.75 1.00 1.50 2.

8、00 2.50 3.00 4.00 6.00 10.00撕裂力(N) 12 16 25 38 49 65 77 89 110 143 2243.5.5 连接处做好绝缘处理。导线走向应大于 90,也即布线要顺畅,如图 2所示。图 2 焊后包扎3.6 密封塞在压接时不应损伤。电线与密封塞之间、密封塞与护套之间不应有目视可见的间隙。电线和密封塞与端子压接后,在图 3所示的 a区内应可见密封塞和电线绝缘层的端部。图 33.7 端子在护套中的保持力 鉴于插入力和拔出力的需要,在设计和选材时应考虑更大的力,端子在护套中的保持力至少为 50N。3.8 插入和拔出 插片和插座的插入力和拔出力应符合 QC/T

9、417.3-2001中表 2的相关要求。3.9 线束包扎时,应紧密、均匀,不应松散,并满足以下要求:3.9.1 在组合线束时(排线),应将导线放齐、拉直,不允许出现缠绕现象。3.9.2 采用聚氯乙烯压敏胶粘带或塑料扎带箍紧时,固定距离应不大于 250mm,粘性带箍圈的层数,应不少于 2.5层,且始圈与后面的绕带应搭齐。3.9.3 采用合成线编包时,编织应紧密、均匀、整洁;表面不应有粗大线头及暴露的导线;包扎物末端必须粘紧,不应散开。棉线应符合 GB/T 398-1993,采用图 4所示的半叠包扎法。线束总成外观应光滑、页码 4/7Standard Q/18N2158 日期 2011.1.10圆

10、整,粗细过渡处应均匀,不应出现由于多余导线而引起的鼓包及绕带松散现象。如有少量多余导线可将其消化在线束分叉节点处。图 4 半叠包扎3.9.4 采用保护套管时,无位移和影响线束弯曲现象。3.9.5 采用波纹管包裹时,不应产生移动、开裂、挤压导线和影响线束弯曲的现象。3.9.6 接插件根部裸露导线的长度,如无特殊要求,五线插盒以下应不大于 30mm,五线及其以上的插盒应不大于 50mm。3.10 线束中导线及零部件应正确装配,不应有错位现象,端子在护套中不应脱出。3.11 线束应保证与设计文件规定的连接线路的正确导通率为 100%,不应有错路、短路现象。3.12 线束应能承受 33Hz、70m/s

11、 2的振动试验和 17200Hz、50m/s 2的扫频振动试验。产品经试验后,零部件应无损伤,铆压、焊接处应无松脱现象,线束应符合本技术条件中 3.9、3.10、3.11 的规定。3.13 线束的耐温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3.13.1 线束应分别按表 4安装位置经耐低温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技术条件中 3.9、3.10、3.11 的规定。3.13.2 线束应分别按表 4安装位置经耐高温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技术条件中 3.9、3.10、3.11 的规定。3.13.3 线束应分别按表 4安装位置经 QC/T 413-2002中 3.10.3规定的耐温度变化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技术条件中 3.9、3.1

12、0、3.11 的规定。表 4 工作温度及贮存温度()安 装 位 置项 目装在发动机上的线束 装在发动机罩下的线束 装在其他部位的线束下限工作温度 -40下限贮存温度 -40上限工作温度 120 85 65上限贮存温度 130 95 753.14 线束经 QC/T 413-2002中 3.11规定的耐温度、湿度循环变化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技术条件中3.9、3.10、3.11 的规定。3.15 线束经 QC/T 413-2002中 3.13规定的持续时间为 48h的耐盐雾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技术条件中3.9、3.10、3.11 的规定。3.16 线束应进行耐工业溶剂性能试验,其溶剂种类采用玻璃清洗

13、剂、车用无铅汽油、汽油机油。试验后应符合本技术条件中 3.9、3.10、3.11 的规定。4 试验方法页码 5/7Standard Q/18N2158 日期 2011.1.104.1 产品的试验条件(特殊情况除外):a) 环境温度 235;b) 空气相对湿度 45%80%;c) 大气压力 86106kpa;d) 试验用的电压表不应低于 0.5极,其它电气测量仪表应不低于 1.0级。4.2 线束尺寸用钢卷尺检测,应符合 3.2条的规定。4.3 线束外观用目测检查,应符合 3.4.1、3.4.4、3.5.1、3.5.5、3.6、3.9、3.10 的规定。4.4 绝缘层压接部位弯折试验按图 1所示进

14、行。以轴线为基准弯折 30,再向相反方向弯折 60,然后回到轴线这一过程为一个循环。4.5 端子与导体压接和压接接点横断面检验应按 QC/T 29106-2004第 5.6条规定进行,试验后,应符合3.4.3、3.5.2 条的要求。4.6 线束电性能的测量4.6.1 用能保证质量的、专用的检测装置来检查线束电路的连续性。4.6.2 用图 5所示线路测量接头对插时的电压。图 54.6.3 用图 6所示线路测量接头与导线、导线与导线连接处的电压降。图 6页码 6/7Standard Q/18N2158 日期 2011.1.104.7 端子与护套、端子与导线铆接处抗拉强度的测量 按 QC/T 417

15、.1-2001的 4.4条,在线束的接头样品,用示值误差不大于1%的拉力机测量端子和护套、端子从导线上的拉脱力。活动夹具以匀速缓慢的速度沿导线轴向施加负载。4.8 插拔力试验按 QC/T 417.1-2001第 4.3.1条规定进行,试验后,应符合 3.8条的要求。4.9 振动试验按 QC/T 413-2002第 4.12条规定进行,试验后,应符合 3.12条的要求。4.10 线束耐低温试验:将试样放在表 4中下限贮存温度值的低温箱内,温度偏差为2,时间为 8h,再在常温下放置 24h后,检验电线束应符合 3.13.1的规定。4.11 线束耐高温试验:将试样放在表 4中安装位置所对应的上限贮存

16、温度值的高温箱内,温度偏差为2,时间为 8h,再在常温下放置 24h后,检验电线束应符合 3.13.2的规定。4.12 线束耐温度变化试验,在不工作状态下进行。根据试样的安装位置将表 4中下限工作温度值和上限工作温度值作为试验温度,在每一种温度中的暴露时间为 2h,温度转换时间不大于 12min,循环次数为 5次。再在常温下放置 24h后,检验电线束应符合 3.13.3的规定。4.13 线束耐温度、湿度循环变化试验,按 QC/T 413-2002中 4.11在不工作状态下进行,再在常温下放置 24h后检验电线束应符合 3.14的规定。4.14 线束耐盐雾试验按 QC/T 413-2002中 4.13规定进行,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