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艾滋病)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882008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4.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艾滋病)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艾滋病)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艾滋病)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艾滋病)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艾滋病)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艾滋病)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艾滋病)课件(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艾滋病)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科 王宇明艾滋病 :概述 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由HIV所致性慢性传染病 通过性接触和体液传播 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CD4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 表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热、乏力、食 欲不振、体重减轻、腹泻、盗汗等 常见多种机会性感染和特殊肿瘤发生艾滋病: 病原学 免疫缺陷病毒(HIV): 逆转录病毒科 HIV-1和HIV-2 单链RNA病毒 外层为类脂包膜 内部由RNA逆转录酶、DNA多聚酶及结构蛋白 组成 病毒包膜是糖蛋白gp 120及gp41 HIV-1有9个基因 其中3个基因编码结构蛋白 - gag

2、编码核心蛋白p24 - pol编码多聚酶 - env编码包膜蛋白gp120及gp41艾滋病: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现症患者和病原携带者 性接触传染:约占95%以上。以同性 恋为主,异性恋为次 注射传染:药瘾者共用针头,输注含 HIV的血制品 母婴传播: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 喂奶等传播 高危人群: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 静脉药瘾者、反复接受血制品者 发病年龄:主要是50岁以下青壮年Worldwide HIV prevalence rates in adults at the end of 1999艾滋病: 发病机制 HIV的靶细胞是T淋巴细胞尤其是辅助T细 胞(Th),即CD4+细胞 表面带有的

3、CD4+能与HIV胞膜糖蛋白 gp120结合 病毒借此进入CD4+靶细胞 复制并破坏靶细胞 以芽生方式释出并感染其他细胞 导致CD4+细胞减少 HIV还可破坏单核/巨噬细胞 结果导致各种感染和癌肿的发生 艾滋病: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约2-10年 CDC将其分为三期 HIV感染:无任何症状及体征,血检HIV阳性 艾滋病相关症候群(AIDS related complex, ARC)早期临床表现类似传单,以后出现全身淋巴结 肿大 伴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消瘦、体重减轻、 持续性腹泻、盗汗等 淋巴结活检显增生性改变 血检HIV抗体阳性艾滋病:临床表现 艾滋病:多种机会性感染和特殊肿瘤发生肺部感染、中枢

4、神经系统感染、胃肠道 感染及全身播散性感染 卡氏肺囊性肺炎、弓浆虫病、隐孢子虫 病、鸟型细胞内分支菌病和多种病毒及 真菌感染 常见多种病原体混合性感染 卡氏肉瘤、名种淋巴瘤、鳞状上皮癌及 直肠、肛门恶性肿瘤艾滋病: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贫血和白细胞数降 低,淋巴细胞减少 免疫学检查:T细胞减少,其中 以CD4+T细胞减少为主,CD4/ CD8 1.0 血清学检查抗HIV抗体阳性 艾滋病:诊断 高危人群具备以下征象 - 短期内体重下降10% - 腹泻1月 - 咳嗽 1月 - 发热 1月 - 全身淋巴结肿大 - 反复发作带状疱疹或播散性单纯疱疹感染 - 口咽白色念珠菌感染 2项并有CD4+淋巴细

5、胞进行性减少、抗-HIV阳 性或HIV RNA阳性者可确诊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首选叠氮脱氧胞苷(ddC)或双 脱氧肌苷(ddI) AZT与干扰素(IFN) AZT与阿昔洛韦 免疫促进剂的使用尚有争议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 - A组:齐多夫定(ZDV/AZT)、双脱氧-脱氧 胸苷(d4T) - B组:双脱氧肌苷(ddI)、双脱氧胞苷(ddC)、拉米夫定(3TC)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 - 尼维拉平、地拉夫定 蛋白酶抑制剂(PI) - 沙喹那韦、吲哚那韦、利托那韦、奈非那韦 HIV5 000copy/ml:2种NRTI(A+B)+1种PI或 NNR

6、TI 艾滋病:预防 隔离艾滋病患者及无症状病毒携 带者 严禁卖淫、嫖娼,劝阻同性恋 提倡使用避孕用具 公用医疗器械特别是泌尿生殖道 医疗器械消毒 Strategi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HIV infection Safe sex: condom use Screening of blood products Needle exchange schemes Antenatal screening Voluntary testing of those in high- risk categories Vigorous control and treatment of g

7、enital ulcer diseases日本血吸虫病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科 王宇明日本血吸虫病:概述 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致疾 病 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主要病变:肝与结肠由虫卵所致肉芽 肿 急性期有发热、肝大与压痛及腹泻, 嗜酸粒细胞 慢性期以用肝脾肿大为主 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 日本血吸虫病: 病原学 可分毛蚴、虫卵、成虫及尾蚴4个阶段 中间宿主是钉螺 生活史 - 成虫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内 - 雌虫在肠壁粘膜下层末梢静脉内产卵 - 虫卵随粪便入水 - 在适宜温度(2530)下孵出毛蚴 - 毛蚴侵入钉螺,经78周繁殖以尾蚴逸出 - 最后经皮肤、粘膜侵入人体

8、 - 成为童虫并随血流进入肝脏,发育为成虫日本血吸虫病: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与保虫宿主(牛、猪和鼠类) 传播途径三环节 - 粪便入水 - 钉螺孳生 - 接触疫水 人对血吸虫普遍易感 感染率随年龄增高而升高(青壮年多见) 感染季节在夏秋季 感染后有部分免疫力日本血吸虫病: 发病机制 以虫卵肉芽肿为病变特点的免疫性 疾病 急性血吸虫病是体液与细胞免疫反 应的混合表现 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为迟发型变态 反应 TNF和IL-1等细胞因子参与了发热 反应、肉芽肿形成及肝纤维化发展 等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 分急性期、慢性期和晚期三期及异位损害 急性期: 潜伏期为1月 发热为必备表现,以间歇热多见 毒血

9、症症状不著,重者类似伤寒表现 持续2周-数月,多为1个月 过敏反应常见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全身 淋巴结肿大等 伴血中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 半数以上患者有腹痛、腹泻,排脓血便者仅占 10%左右 肝肿大(90%),以左叶肝为著,伴压痛 轻度脾肿大(50%)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慢性期) 无症状者较多,仅普查时发现 有症状者以腹痛、腹泻常见,稀便偶尔带血 ,重者为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常见肝脾肿大,早期以肝大尤其是肝左叶为 著,以后脾逐渐增大 晚期为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已少见) 巨脾型、腹水型: 因门静脉高压所致 侏儒型:因儿童期反复重度感染使肝生长介 素减少,影响生长发育而致日本血吸虫病:诊断

10、有流行地区疫水接触史 急性期:畏寒、发热、荨麻疹、肝肿大 与压痛 慢性期:腹痛、腹泻或脓血便;肝脾肿 大,质地硬 晚期:巨脾、腹水、腹内痞块及侏儒症 粪便中检出虫卵或沉孵法孵出毛蚴 直肠粘膜活检压片检查虫卵阳性率等 血清学检查也可选用 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检查 血WBC (10-30109/L) 嗜酸性粒细胞占20-40%, 可高达90%,但极重型也 可不高 肝功能:球蛋白增高,ALT 也可增高,晚期患者白蛋 白降低,A/G倒置 B超有助于病因诊断,可判 断肝纤维化程度 - 门静脉壁回声带增宽 - 轻度:呈线状 - 中度:呈管状 - 重度:呈网状分隔块 CT:肝包膜、肝内钙化 重度肝纤维化:龟背样图 像 粪便涂片检查虫卵,常 用沉孵法 直肠粘膜活检检出率较 高 免疫学诊断方法:环卵 沉淀试验,间接荧光抗 体试验及ELISA 单克隆抗体检测循环抗 原日本血吸虫病:治疗和预防 病原学治疗用吡喹酮 - 急性期4-6日 - 慢性期2日 - 晚期:减少剂量,延长疗程 对症治疗:主要为针对门静脉高压 的治疗 查灭钉螺与查治病人、病畜 粪便与水源管理及个人防护 思考题 艾滋病的三期特征及早期诊断 血吸虫病临床特征的发病机制 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