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学案导学案设计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867924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学案导学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学案导学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学案导学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学案导学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学案导学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学案导学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学案导学案设计(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认识厘 米米教学案导学案设计教学案导学案设计导学案设计课题,认识厘米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直观且有效的学习手段,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通过体验认识动手操作应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知数学活动的活力与创造性。2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头脑中形成实物的表象对学生认识客观实物,从而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教学设计借助观察尺子、图钉

2、等实物,通过不断感知、思考、测量、判断和验证的活动过程,加深 1 厘米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3练习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活动中,通过全面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练习,全面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 课件 尺子 学情检测卡学生准备:学生尺 图钉 小正方体 油画棒 铅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6 分钟)1.认识尺子。出示尺子,组织学生观察。2汇报交流。3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 0、刻度线,知道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4导入新课,板书课

3、题。1.拿出自己手中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2小组交流学习,全班汇报:尺子上面有长短不一的竖线,有数,而且是从小到大连续的数。3观看课件演示,倾听老师的介绍,理解刻度0、刻度线及“cm”表示的意义。4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填空。(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 )标准去量。(2)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 )作单位。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25 分钟)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长的一段。看一看,想一想,你还有什么发现?(2)引导学生在尺子上分别找出 2 cm,5 cm 和 8 cm。(3)引导学生动手测量小正方体的边长、图钉的长。自己动手画出 1 厘米

4、。(4)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2用厘米量。活动:估一估、量一量油画棒、数学书封面和文具盒的长度。1.(1)先独立找,然后同桌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 ,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明确: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2)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方法。(3)动手测量、交流。得出:小正方体的边长、图钉的长大约都是 1 厘米,并试着用手比画 1 厘米的长度。(4)交流、汇报。一粒花生米的长、田字格的宽、橡皮的厚、透明胶带的宽大约都是 1 厘米。2估计后交流,动手测量,验证估测结果,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测量方法

5、。2.观察尺子填空。(1)在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3”是( )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6”是( )厘米。 (2)在尺子上,从刻度“2”到刻度“5”是( )厘米,从刻度“7”到刻度“4”是( )厘米。(3)在尺子上,从刻度( )到刻度( )是 3 厘米。3看一看,铅笔长几厘米?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5 分钟)1.想一想,怎样用一把断尺测量一块橡皮的长?2数学活动:想办法测量手腕一圈的长度。1.小组交流,总结。把橡皮的一端对准断尺的任意一个较小的刻度,再看橡皮的另一端对准了哪个刻度,用较大刻度减去较小刻度,就可以得到这块橡皮的长。2思考、交流、汇报活动过程: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

6、出纸条的长度就行了;也可以用绳子先量手腕的长度,再量绳子的长度,就得到数据了;还可以用皮尺量。4.算一算。15 厘米4 厘米26 厘米8 厘米19 厘米7 厘米54 厘米5 厘米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 分钟)1.引导学生谈学习收获。2引导学生思考:要量教室有多长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可以吗?3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批注板书设计认识厘米厘米可以用“cm”表示。导学案设计课题,认识厘米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直观且有效的学习手段,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

7、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通过体验认识动手操作应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知数学活动的活力与创造性。2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头脑中形成实物的表象对学生认识客观实物,从而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教学设计借助观察尺子、图钉等实物,通过不断感知、思考、测量、判断和验证的活动过程,加深 1 厘米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3练习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活动中,通过全面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练习,全面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

8、 课件 尺子 学情检测卡学生准备:学生尺 图钉 小正方体 油画棒 铅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6 分钟)1.认识尺子。出示尺子,组织学生观察。2汇报交流。3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 0、刻度线,知道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4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拿出自己手中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2小组交流学习,全班汇报:尺子上面有长短不一的竖线,有数,而且是从小到大连续的数。3观看课件演示,倾听老师的介绍,理解刻度0、刻度线及“cm”表示的意义。4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填空。(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 )标准去量。(2)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 )

9、作单位。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25 分钟)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长的一段。看一看,想一想,你还有什么发现?(2)引导学生在尺子上分别找出 2 cm,5 cm 和 8 cm。(3)引导学生动手测量小正方体的边长、图钉的长。自己动手画出 1 厘米。(4)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2用厘米量。活动:估一估、量一量油画棒、数学书封面和文具盒的长度。1.(1)先独立找,然后同桌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 ,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明确: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2

10、)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方法。(3)动手测量、交流。得出:小正方体的边长、图钉的长大约都是 1 厘米,并试着用手比画 1 厘米的长度。(4)交流、汇报。一粒花生米的长、田字格的宽、橡皮的厚、透明胶带的宽大约都是 1 厘米。2估计后交流,动手测量,验证估测结果,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测量方法。2.观察尺子填空。(1)在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3”是( )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6”是( )厘米。 (2)在尺子上,从刻度“2”到刻度“5”是( )厘米,从刻度“7”到刻度“4”是( )厘米。(3)在尺子上,从刻度( )到刻度( )是 3 厘米。3看一看,铅笔长几厘米?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5

11、 分钟)1.想一想,怎样用一把断尺测量一块橡皮的长?2数学活动:想办法测量手腕一圈的长度。1.小组交流,总结。把橡皮的一端对准断尺的任意一个较小的刻度,再看橡皮的另一端对准了哪个刻度,用较大刻度减去较小刻度,就可以得到这块橡皮的长。2思考、交流、汇报活动过程: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行了;也可以用绳子先量手腕的长度,再量绳子的长度,就得到数据了;还可以用皮尺量。4.算一算。15 厘米4 厘米26 厘米8 厘米19 厘米7 厘米54 厘米5 厘米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 分钟)1.引导学生谈学习收获。2引导学生思考:要量教室有多长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可以吗?3布置课后学习内

12、容。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批注板书设计认识厘米厘米可以用“cm”表示。导学案设计课题,认识厘米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直观且有效的学习手段,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通过体验认识动手操作应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知数学活动的活力与创造性。2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头脑中形成实物的表象对学生认识客观实物,从而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教学设计借助观察尺子、图钉等实物,通过不断感知、思

13、考、测量、判断和验证的活动过程,加深 1 厘米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3练习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活动中,通过全面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练习,全面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 课件 尺子 学情检测卡学生准备:学生尺 图钉 小正方体 油画棒 铅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6 分钟)1.认识尺子。出示尺子,组织学生观察。2汇报交流。3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 0、刻度线,知道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4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拿出自己手中的尺

14、子摸一摸,看一看。2小组交流学习,全班汇报:尺子上面有长短不一的竖线,有数,而且是从小到大连续的数。3观看课件演示,倾听老师的介绍,理解刻度0、刻度线及“cm”表示的意义。4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填空。(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 )标准去量。(2)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 )作单位。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25 分钟)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长的一段。看一看,想一想,你还有什么发现?(2)引导学生在尺子上分别找出 2 cm,5 cm 和 8 cm。(3)引导学生动手测量小正方体的边长、图钉的长。自己动手画出 1 厘米。(4)引导学生想一想,

15、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2用厘米量。活动:估一估、量一量油画棒、数学书封面和文具盒的长度。1.(1)先独立找,然后同桌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 ,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明确: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2)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方法。(3)动手测量、交流。得出:小正方体的边长、图钉的长大约都是 1 厘米,并试着用手比画 1 厘米的长度。(4)交流、汇报。一粒花生米的长、田字格的宽、橡皮的厚、透明胶带的宽大约都是 1 厘米。2估计后交流,动手测量,验证估测结果,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测量方法。2.观察尺子填空。(1

16、)在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3”是( )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6”是( )厘米。 (2)在尺子上,从刻度“2”到刻度“5”是( )厘米,从刻度“7”到刻度“4”是( )厘米。(3)在尺子上,从刻度( )到刻度( )是 3 厘米。3看一看,铅笔长几厘米?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5 分钟)1.想一想,怎样用一把断尺测量一块橡皮的长?2数学活动:想办法测量手腕一圈的长度。1.小组交流,总结。把橡皮的一端对准断尺的任意一个较小的刻度,再看橡皮的另一端对准了哪个刻度,用较大刻度减去较小刻度,就可以得到这块橡皮的长。2思考、交流、汇报活动过程: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行了;也可以用绳子先量手腕的长度,再量绳子的长度,就得到数据了;还可以用皮尺量。4.算一算。15 厘米4 厘米26 厘米8 厘米19 厘米7 厘米54 厘米5 厘米四、课堂小结,拓展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