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__改革开放新时期课时1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学案岳麓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8801993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__改革开放新时期课时1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学案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__改革开放新时期课时1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学案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__改革开放新时期课时1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学案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__改革开放新时期课时1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学案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__改革开放新时期课时1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学案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__改革开放新时期课时1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学案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__改革开放新时期课时1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学案岳麓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课时课时 1 1 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总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 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 “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思想文化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

2、貌的主要特色。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2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主干梳理考点一 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历史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党中央未从思想上彻底清算“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2)时间:1978 年 12 月。2(3)内容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 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经济上: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3、。)(4)意义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背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措施首要环节: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法制建设:颁布了 1982 年宪法;出台刑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a.1997 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b.1999 年, “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

4、新时期。c.1999 年 4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行政复议法 ,连同以前通过的行政诉讼法 ,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3.基层民主选举(1)目的: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2)内容城市:1989年,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农村:1998年1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 不断扩展。)(3)意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 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 的卓有成效的努力。)考点二 祖国统一大业

5、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形成过程最初提出: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酝酿:1981 年,叶剑英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形成:80 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含义。宪法保证:1982 年 12 月,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3定为国策:1984 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的方针,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3)意义: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

6、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2.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1)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日渐完善。)(2)过程:1997 年 7 月 1 日和 1999 年 12 月 20 日,香港和澳门分别回到祖国怀抱。(3)意义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澳门历史新的一页, 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1979 年元旦,实现了两岸 30 年来真正停火。(2)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3)199

7、2 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4)1995 年,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5)2005 年 3 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遏制“”势力,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6)民间交流日益扩大,经贸联系不断加强。考点三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1.国际交流与合作(1)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2)表现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 的关系。 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及建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维护世界和平,促

8、进共同发展(1)立场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80年代以后,中国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表现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的外交 格局。 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如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积极开展“反恐”外交,与各国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 积极支持联合国根据宗旨和原则开展的各项活动。)巧学妙思概念辨析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4(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2)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构图解史

9、民主政治建设新发展巧思妙记 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构图解史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图示辨析 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概念阐释 “九二共识”1992 年底,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 ”为 1993 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 “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交流、对话、搁置争议” 。易错辨析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5港澳问题是殖民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当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岛内“”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图示解史 新时期外交调整及成就构图解史 新

10、中国三次建交高潮归纳点拨 我国对外关系的原则(1)根本原则独立自主。(2)根本出发点国家利益。(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基本立足点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1史论概念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2史实概念反分裂国家法反分裂国家法是在 2005 年颁布的一部关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法律,主要内容是鼓励两岸继续交流合作,但同时也首次明确提出了在三种情况下中国大陆可用“非和

11、平手段”处理台湾问题的底线。 反分裂国家法仅适用于台湾问题。3史论概念和谐外交“和谐外交”植根于对人类共同体命运的关注,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通过国际6合作解决各国的共同问题,反对“美国治下的和平” ,而主张增强联合国的作用,致力于确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精神境界,是“和而不同”这一传统价值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升华。主题一 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国家统一、富强史料研读史料一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

12、未独立,后患无穷。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史料二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国家绝不允许“”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反分裂国家法史料三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解读史料1史料一有两层含义:一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二是祖国统一是我国的内政问题,不容许别的国家插手。2史料二认为台海两岸

13、认同一个中国是谈判的前提,坚决反对“”势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3史料三信息“平等原则” “一个中国前提下”反映了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而采取的政策,据史料可以看出中国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运用史料1史料一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的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答案 邓小平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两党平等会谈,后来发展为“一国两制”的7伟大构想。2根据史料二,指出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分析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答案 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坚决反对“” 。主要目的:反对和遏制“”分裂势力分裂国

14、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3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答案 (1)方针:“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两制” 。(2)主张: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3)影响: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史论归纳“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

15、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主题二 独立自主 与时俱进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史料研读史料一 我知道,1954 年在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

16、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回忆录8史料二 1950 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 ,再到 1996 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1 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