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层学第五章动物界3-6节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8608258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PT 页数:112 大小:33.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地层学第五章动物界3-6节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古生物地层学第五章动物界3-6节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古生物地层学第五章动物界3-6节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古生物地层学第五章动物界3-6节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古生物地层学第五章动物界3-6节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生物地层学第五章动物界3-6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地层学第五章动物界3-6节(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三 节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腕足动动物特征:海生底栖、单体、群居、真体腔、不分节而两 侧对称。软体外面有两片外套膜和两瓣几丁磷灰质或钙 质的外壳。滤食性生物,摄食器官是纤毛腕。有性生殖,以肉茎附着于海底营固着生活。或 肉茎退化,以次生胶结物或壳刺固着于海底,或自 由躺卧。地史分布:出现现:寒武纪()繁盛:古生代减少:中生代起 ,至今约存仅百属。第五章第三节腕足动物门腕足类外形图腕足类横切面图 第五章第三节腕足动物门一、壳形基本特征和常见壳形腕足动物壳形基本特征是:两瓣外壳分为腹壳和背壳,两壳大小不等,腹壳 较大,背壳较小,但每瓣壳的本身是左右两侧对称的 ,壳面有生长线。腕足

2、动物的壳形有正视和侧视之分。正视:从背壳或腹壳方向观察外壳轮廓的形态。侧视:从外壳的两侧方向观察两壳的凹凸方向和 程度。第五章第三节腕足动物门正视正视侧视侧视常见侧视壳形有双凸型、平凸型、凹凸型、凸凹型 和双曲型等。双曲型的幼年壳形为凹凸型,成年壳变成凸凹型, 故又称颠倒型。 第五章第三节腕足动物门壳喙:最早形成的部分,位于壳的后端,腹喙比背喙发 达。肉茎孔:壳喙的下方,有肉茎伸出壳外的小孔。腹壳:有肉茎附着的一瓣。背壳:有腕附着的一瓣,通常腹壳大,背壳小,腹壳上 的肉茎孔也较背壳上的要发育。 壳喙所在一侧的壳边缘为后缘,其对应一侧为前缘,壳 的两侧为侧缘。有铰腕足类的壳面中线上宽阔的隆起或凹

3、槽 ,分别称为中褶(中隆)和中槽,中褶通常位于背壳上,中 槽位于腹壳上。第五章第三节腕足动物门宽厚长壳长:壳顶与前缘之间的最大距离。壳宽:两侧之间的最大距离。壳厚:背、腹壳之间的最大距离。第五章第三节腕足动物门腕足类外壳上大多有壳饰,有同心状、放射状和瘤 、刺等。同心状壳饰分同心纹、同心线、同心层和同心 皱。放射状壳饰分放射纹、放射线和放射褶。放射状与 同心状壳饰一起构成网状壳饰。第五章第三节腕足动物门四、壳外构造腕足类壳后端的尖端部分是壳喙,壳喙附近壳面 凸起最大的部分称为壳顶。两壳开闭时的接触线称为 铰合线。铰合线的两端称为主端,主端圆或方,或伸 展成翼状。自壳喙向主端延伸的壳面称为壳肩,

4、壳肩 呈棱角状或浑圆状。壳喙、壳肩与铰合线之间的三角 形壳面称为铰合面(基面)。铰合面中央的三角形肉 茎孔称为三角孔。腹壳上的壳喙、壳顶、铰合面和三 角孔等构造都比背壳上的要发育。 第五章第三节腕足动物门铰合面:铰合面一般呈三角形,平坦或微下凹, 上面可有横直的细纹。肉茎孔:肉茎孔是肉茎伸出壳外的开孔,位于铰 合面的中央,有三角孔和圆形的茎孔两种。三角孔分 背三角孔和腹三角孔。第五章第三节腕足动物门五、壳内构造腹壳内构造具有铰合构造的腕足类腹三角孔的两个前侧角上 ,各有一个铰齿铰齿与背壳内的一对铰窝构成铰合构 造。齿板:有的铰齿下面,沿三角孔的侧缘常有一对 向下延伸的支板。匙形台:有的齿板下部

5、相对延伸,两者愈合成一 匙形板。中隔板:匙形台底悬空,或有一个沿壳中线延伸 的支板所支持。单柱匙形台:一个中隔板支持的匙形台。双柱匙形台:一个双板型中隔板支持的匙形台。第五章第三节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硬体基本构造(图解)第五章第三节腕足动物门图5-17 匙形台类型(腹壳横切面)图5-18 背匙形台(腕房)(横切面)背壳内构造铰窝:具有铰合构造的腕足类背三角孔两侧, 各有一个承接腹铰齿的小凹坑。主凸起:位于背三角孔内、后端中央的一个凸 起。主凸起一般呈刃状或球状,是开壳肌在背壳上的 附着处。腕基:在低级腕足类铰窝的内缘呈凸起状。腕 基是卷曲腕在壳内附着的地方。腕基支板:腕基下面的支板。腕房:腕基支

6、板相对愈合而成背齿形台。第五章第三节腕足动物门铰窝脊:高级腕足类中铰窝的内缘呈一条高强的隆 脊。铰板:位于两条铰窝脊之间的板状骨骼,铰板可分 离或接合在一起。在铰窝脊和铰板上长有腕骨构造,是一种支持腕的 骨骼,最简单的腕骨是腕棒,较复杂的是腕环,最复杂 的是腕螺。腕螺有以下三种类型:石燕贝型:腕螺锥顶分别指向两个主端;无窗贝型:腕螺锥顶分别指向两侧;无洞贝型:腕螺锥顶指向背方。 第五章第三节腕足动物门有铰腕足类的腕骨(背内视)第五章第三节腕足动物门 腹壳:铰齿、齿板、匙形台、中板 背壳:铰窝铰齿腹腔铰窝 背腔腕足动物门经Mise a jour(2007)研究,划分 为舌形贝亚门、髑髅贝亚门和小

7、嘴贝亚门。舌形贝亚门包括二个纲:舌形贝纲、神父贝纲 ;髑髅贝亚门包括一个纲:髑髅贝纲;小嘴贝亚门包括五个纲:绮丽贝纲、小圆货贝 纲、顾脱贝纲、扭月贝纲、小嘴贝纲。第五章第三节腕足动物门化石代表第五章第三节腕足动物门图5-20 腕足动物代表属 1-Obolus (圆货贝),-O,腹视,背视;2-Lingulella (小舌形贝),腹视; 3-Sinorthis (中华正形贝),O1,背视,侧视,腹内视;4-Yangtzeella (扬子贝),O1,背视,侧视; 5-Pentamerus(五房贝),S,背视,侧视;6-Dictyoclostus (网格长身贝),C,腹视,侧视; 7-Yunnane

8、llina (小云南贝),D3,背视,前视;8- Atrypa (无洞贝),S-C1,背视,侧视; 9-Choristites(分喙石燕),C2,背视,腹视;10-Athyris (无窗贝),D-T,背视,腹内视; 11-Stringocephalus (鹗头贝),D2,背视,侧视腕足动物从寒武纪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现代 。在整个地史时期中,腕足类有三个繁盛时期。发生:寒武纪( )繁盛:奥陶纪(O)衰退:志留纪(S)繁盛:泥盆纪(D)繁盛:石炭纪和二叠纪(C、P)衰退:二叠纪末(P3)减少:中生代起,延续到现代第五章第三节腕足动物门现代腕足动物种类已不多,它们都为海生,以 海藻及其它动物的幼虫

9、等为食。以温带的浅海区最 为集中,并常成群聚居在一起生活,因此它们在空 间上的分布是不很均匀的。深海腕足类比较少。寒 武纪和奥陶纪的舌形贝类的小舌形贝(Lingulella) 和圆货贝(Obolus)等常出现在滨海相的砂泥质岩 中。古生代许多小嘴贝类,如泥盆纪的鹗头贝、志 留纪的五房贝和二叠纪的蕉叶贝(Leptodus)等, 常与珊瑚、苔藓动物和层孔虫等造礁动物共生在一 起,因此,一般认为古生代有铰腕足类是生活在温 暖浅海环境中的,从中生代开始它们才逐渐由浅海 向深海发展。第五章第三节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生活方式第 四 节 软体动物门(Mollusca)蛤蜊短石蛏带蝾螺双沟鬘螺虎斑宝贝浅缝骨螺扇

10、贝红螺中国鹑螺鹦鹉螺夜光蝾螺海滩上的鲎软体动物是三胚层真体腔动物,大多水生,少 数陆生。形态差异较大,共同的特征是:体形两侧对称(螺类除外);身体柔软而不分节,分头、足、内脏团和外套 膜等四部分;身体外面有由外套膜分泌的钙质外壳,少数为 内壳或无壳;多数类型用鳃呼吸,陆生的腹足类有些无鳃, 用肺呼吸。软体动物门分为:单单板纲纲、多板纲纲、无板纲纲、 掘足纲纲、腹足纲纲、双壳纲纲、头头足纲纲、竹节节石纲纲和软软 舌螺纲纲等,其中腹足纲、双壳纲和头足纲最为常见 。第五章第四节软体动物门二、腹足纲(Gastropoda)腹足类大多水生,少数陆生。有爬行、浮游和凿 穴等多种生活方式。其软体分为头、足、

11、内脏团三部 分。头部发达,肌肉足位于腹部,主要用于爬行,故 名腹足类。水生类用鳃呼吸,陆生类用肺呼吸。身体 外面有一个螺旋形外壳。第五章第四节软体动物门1螺壳形态及构造胎壳:腹足类的螺壳 最早形成的部分,以后螺壳 围绕假想旋转轴作螺旋生长 。螺环:壳上每旋转一 周称为一个螺环。体螺环:最末的一个 螺环。螺塔:体螺环以外的 壳体部分。缝合线:相邻螺环之 间的接触线称为。 第五章第四节软体动物门壳口:体螺环上的开口 。口缘:壳口的边缘,口 缘的分内、外唇。在口缘的前、后端,由 腹足类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伸 出形成前沟和后沟。有的腹足类的出水管在 外唇中央通过形成一个缺口 ,随着螺壳的生长缺口被壳 质连

12、续填补,形成一条旋向 的裂带。第五章第四节软体动物门将壳顶朝上,壳口位于下方并面向观者,这时壳 顶一端为后方,对应一端为前方,壳口所在的一侧为 腹方,相反一侧为背方。壳口位于观者右侧的称为右旋壳,大多螺壳为右 旋壳。位于左侧的为左旋壳。 第五章第四节软体动物门常见的壳饰有条 状的纹、线、脊和结 节,瘤、刺等。旋向壳饰:平行 于缝合线,沿壳的旋 转方向分布壳饰;横向壳饰:与缝 合线相交分布壳饰。第五章第四节软体动物门鹦鹉螺 图5-22 腹足纲代表属 1-Ophileta(蛇卷螺),O,近顶视,近底视; 2- Hormotoma(链房螺),O-D,口视; 3-Viviparus(田螺),J-Rec

13、.,口视; 4-渤海螺(Bohaispira),E,口视地史分布:出现:寒武纪( )增多:奥陶纪(O)开始。石炭纪(C)出现 多种类型的代表。繁盛:中生代和新生代在我国,由于中、新生代多为陆相地层,因此 生活在淡水和半咸水中的腹足类在划分和对比地层 以及分析古环境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五章第四节软体动物门水生动物,大多数为海生,以埋泥、掘穴和固 着等方式生活。体形两侧扁平,大多左右对称,具有 两片外套膜和由其分泌成的两瓣钙质外壳。背缘以韧 带和铰合构造相连。壳内有一或两根闭壳肌柱,通过 闭壳肌的收缩使两壳关闭。双壳类头部已退化,内脏 团附着在壳内的背侧,其前腹部有一斧状的肌肉足, 用以移动身体

14、和掘穴等运动。肌肉足的两侧有许多瓣 状的鳃,故双壳类又称瓣鳃类。三、双壳纲(Bivalvia)第五章第四节软体动物门外壳分左壳和右壳,一般大小相等,形状相同,但 每壳前、后一般不对称。壳喙:壳上最早形成的部分,壳喙大多指向前方, 称为前转。壳项:壳喙周围的壳面是壳上最凸的部分。壳面上 自壳顶向后腹方伸展的棱状隆起,称为后壳顶脊,后壳 顶脊与后背缘之间的壳面部分称为后壳面。铰缘(铰合钱):两壳在背缘的接触线。基面:铰合线与壳喙之间的壳面。基面前部较小, 称为小月面(新月面),后部较大,称为盾纹面。第五章第四节软体动物门营足丝固着的一些海扇类,其 壳面沿铰缘向前、后伸长成冀状, 分别称为前耳和后耳

15、。在前耳下方 的壳缘有一足丝向外伸出的缺口, 右壳上的缺口较深,称为足丝凹口 ,左壳上的较浅,称为足丝凹曲。 耳与其余壳面之间呈过渡,或以槽 状凹陷相隔开,这种凹陷称为耳凹 。常见的双壳类壳饰有条纹状的 褶(或层)、脊、线、纹和瘤、结 节、刺等。条纹状壳饰可分同心状 和放射状两类,同心线壳饰又称生 长线。外套线:外套膜的边缘线 。外套湾:具有水管的双壳 类,在两壳闭合时能将水管收 回壳内,造成后部的外套线向 里移动而形成一个弯。闭壳肌痕 :闭壳肌柱在壳 内附着的地方所留下的痕迹。双柱类肌痕:具有前后两 个闭壳肌痕。同柱类:两个闭肌痕大小 近等。异柱类:闭肌痕前小后大 。单柱类:只有一个闭肌痕

16、的,它通常位于壳的中后部。第五章第四节软体动物门韧带:起开壳作用,按其在壳上附着的位置,主要 可分外韧带和内韧带两类。外韧带:在壳外附着在基面或盾纹面上,分别称为 全韧式和后韧式韧带;内韧带:在壳内附着在弹体窝或内韧托中。铰合构造:位于铰缘之下,由铰板上的铰齿和齿窝 所组成,铰齿与齿窝呈相间排列,两壳的铰齿和齿窝互 相嵌合,从而起到两壳开闭时铰合的作用。铰齿分为主齿和侧齿。主齿:位于喙下,较粗短,与铰缘呈大角度相交;侧齿:远离喙,多呈片状,与铰缘近于平行。铰齿的数目、形状和排列的不同,构成许多齿型:第五章第四节软体动物门图5-24 铰合构造主要类型(左壳内视)(自武汉地质学院古生物教研室,1980)双壳类外壳定向的顺序是:先定背、腹和前、后 ,后定左壳和右壳。确定背腹和前后的标志有:两壳铰合的一侧为背部,其相对的一侧为腹部 ;壳顶通常位于背部的中偏前方或前方;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