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题复习(2课时)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8603253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6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课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题复习(2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复习课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题复习(2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复习课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题复习(2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复习课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题复习(2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复习课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题复习(2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习课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题复习(2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课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题复习(2课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_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二、商朝: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 _予以决定) 三、西周 (一)分封制 1. 含义: 又称_,周天子把一定的_,分别授予 _、_和_,让他们建立 _,_。2. 目的:扩大周朝的_,巩固周王朝的_ 制统治(“封建_,以藩屏周”) 3. 对象:同姓_、异姓功臣、先代 4. 内容: 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_疆土、_作战、_贡赋、朝觐_述职 ) 5. 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

2、 宋、晋等 6. 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 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7. 影响 积极: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 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 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 政治秩序。 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 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 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 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 1. 含义:按照父系血缘宗族关系的 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巩固国家统治 的制度。 2. 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 权利 3. 目的:解决_之间在_、 _和土地_上的矛盾,加强 _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周王朝 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4. 最大特点:_继承制。(嫡长 子,即正妻所生的

3、长子). 5. 作用 : 保证了贵族在_上的_和_地位; 有利于_的稳定与团结,防止贵 族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 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 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 深远影响。 6.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_、 相互依存,_是维系_的血缘纽带, _是_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_支柱。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_权与_权相结合; 2.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 本的特点) 3.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_集中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概念辨析: 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 力于一身(是一种

4、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_中,全国军政财大 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 服从中央。 一、战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1. 理论:法家思想 2. 实践: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 皇帝制度的确立: 由来:三皇五帝的传说。秦王嬴政将_名 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基本特征:皇位_、皇帝_、皇权_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 帝_。_和_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_。 _的调动以_为凭据,虎符由皇帝_, _。 本质:君主专制 2.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御史

5、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奏章,下达 诏令,并负责百官 九卿:_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_,是中央政府的 _部门,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 、典客、治粟内史、少府。 3. 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 由来: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 始皇采纳了_的建议在_废除分封制,实行_。 内容_: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 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_:设县令、县丞、县尉,分管行政、司法和 治安。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乡、里、亭:县以下还有“乡”、“里”两级地方行 政机构及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秦之后建立西汉的刘邦,原本是一个亭长。) 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

6、别在于形 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 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 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 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 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 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 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 强与完善。 5. 秦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初中): 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 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挟书令 军事:征百越、击匈奴;筑长城 交通:修

7、驰道,直道,开人工渠道(灵 渠) 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一、中央官制的演变 1. 汉朝 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承秦制)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 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 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 致由、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 ,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_权削弱,_权加 强。 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 隋唐:实行_制。 中央的、和三省,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相权一 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又互相和,削 弱了,保证了的独尊。 尚书省之下设六部。 3. 北宋

8、设 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 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增设“ ”,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 的行政权; 设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 分割宰相 军权。 作用:削弱了_的职权,皇帝得以 _大权。 4. 元朝: 在中央设 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替代三省,直接领_,行使宰相 职权;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5. 明朝 (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 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 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2)设内阁: 背景: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 的目的,却导致丛

9、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 过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 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 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 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地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 政治机构,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 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明朝内阁始终不 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 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影响: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 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 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 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 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6. 清朝: (1)皇太极:议政王大

10、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 (2)康熙: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加强) (3)雍正: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 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内容: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 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 其他政务。 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 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 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 办事效率较高。 影响: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 中,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1. 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实行

11、郡、县两级制 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 为州、郡、县三级 2. 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 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 级制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 1. 世官制: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 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 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由国 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封侯,卿,大 夫等,而这些侯,卿,大夫等要么是父死子继, 要么是兄终弟及,世袭其职,世受其禄。 2. 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 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 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 要的途径之一。察举制权操于上,百姓不得

12、参与 ,民意无从体现。 3.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部门 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 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 的依据。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 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 地方出任高官。 4. 科举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 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 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 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 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

13、.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 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 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 条件。 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以严格的考试 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 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 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 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 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 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 四、监察制度的演变: 1监察制度 (1)原因: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表现 a秦朝的

14、御史大夫; b汉代 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 c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 御史,又设有六科给事中,进行业务监督 ,合称“科道”。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 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 (1)原因: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进行监督。 (2)表现:a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 b 宋代谏院 等等。 3评价: (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 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 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练一练 1. 美国历史学者费正清在谈到中国古代的某项制 度时说:“它依靠的是血缘或准血缘的宗法关系 而非封建制度的法律原则。”下列各项能够印证 这一观点的是 . 禅让制 . 井田制 . 嫡长子继承制 . 郡县制 2. 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创立皇帝称号的 是 . 大禹 . 成汤 . 周武王 . 秦王嬴政 3. 某班同学撰写关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的研究性小论文,其中所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