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景观形成因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593778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10.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第五章 景观形成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5第五章 景观形成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5第五章 景观形成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5第五章 景观形成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5第五章 景观形成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第五章 景观形成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第五章 景观形成因素(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景观形成要素与构型 第一节 景观结构形成的自然要素 一、地貌因素 二、土壤因素 三、气候因素 四、植被因素 五、自然干扰 第二节 景观构型 一、斑块廊道基质构型 二、网络结点构型第一节 景观结构形成的自然因素 景观是异质性地域实体,是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生态过程以及自然和人为共同干扰下形成的。其内部具有密切联系,有完整的结构和功能。其中,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和干扰是决定景观形成和变化的基本因素。 大尺度研究更注重气候因素,而小尺度的研究常更强调地貌、土壤和植被因素。人为活动对景观的形成具有特殊作用。 探讨景观结构形成的特征和过程是认识和管理景观的一个重要基础。一、地貌(landf

2、orm)地貌是地球表面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形成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地貌学研究地形的形成及发展过程。1、地貌的形成地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过程称为地貌过程,包括内营力和外营力过程。 内营力:地球内能产生的作用力,能量十分巨大。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 地震等。 外营力:是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作用力。外营力在内营力形成的地貌基础上发挥作用,使其简单或者复杂化。2、地貌的意义1)影响着一种立地所接收的太阳辐射、水、营养、污染物和其他物质的数量,从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如海拔、坡度、坡向的变化。2)影响到物质的流动和生物

3、的移动。3)影响到各种干扰发生的频率、强度和空间格局。如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干扰。3、地貌的类型1)按地貌形成的内营力、外营力不同分为:原始地貌:通过火山作用和构造运动产生。后继地貌:通过各种外营力产生。后继地貌中可区分为:冰川地貌、海浪地貌、风成地貌、溶岩地貌、黄土地貌、流水地貌、坡移地貌等。2)按照地面高度和形态可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大类型。我国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习惯上说的“山区”是山地、丘陵和起伏不平的高原的总成,我国此类面积占2/3。对于山地,可按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进一步划分,划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极高山:海拔超过5

4、000m;高山:海拔在3500-5000m之间,相对高度在1000m以上;中山:海拔在1000-3500m之间,相对高度500-1000m;低山:海拔在500-1000m之间,相对高度200-500m;丘陵:海拔在500m以下,相对高度200-500m;也有的定为相对高度小于100m。高原: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 盆地:人们就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 四川盆地属丘陵状盆地,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不但形式完整,

5、而且是一个标准的构造盆地。四周邛崃山、龙门山、大巴山、巫山及大娄山环绕,海拔10003000米,多紫红色砂页岩,故有“紫色盆地”、“红色盆地”之称。大约距今1.35亿年前,四川盆地还是一个内陆大湖。后因地壳运动,周围上升为山地,东缘的巫山地形较低,湖水从巫山溢出,湖底逐渐干涸成为盆地。在地壳水平运动的作用下,盆地山脉都成西南东北方向排列,以川东一带地势最高,华蓥山最高峰海拔约1800米,成为盆地中的最高点。盆地中部丘陵和缓起伏,面积几乎占盆地一半以上,形成一个丘陵性盆地。 附1:山地地貌特征山地,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山地是大陆的基本地形,分布十

6、分广泛。1)山坡性质山坡部位:上坡、中坡、下坡;坡积裙地貌。坡度:5以下为平坦地;6 -15 为缓坡;16 -25 为斜坡;25 -35 为陡坡;36 -45 为急坡;45 以上为险坡。坡形:按剖面形状分为:凸形坡、凹形破、线形坡坡向:不同坡向的差别比较明显,因为太阳辐射和日照长度所致,生态因子差异也很大。分为:南坡、北坡(或阴坡、阳坡)。一个集水区中,存在沟脑坡、山脸坡和沟侧坡。长白山南坡长白山北坡附2:流水地貌特征由流水塑造的各种地貌统称流水地貌。包括坡面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和河口地 貌等。坡面流水地貌:薄层遍流、网状细流,侵蚀均匀,形成浅凹地、深凹地和坡积裙。沟谷流水地貌:坡

7、面细流汇集成沟谷水流,侵蚀力强 ,形成上游集水盆、中游沟谷、下游扇形地。河流地貌:包括河床、河漫滩。河口地貌:主要形成三角洲和三角湾(被海水淹没)。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 冲积平原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由于水流没有上游般急速,而下游的地势一般都比较平坦。河流从上游侵蚀了大量的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携带泥沙,结果这些泥沙便沉积在下游。尤其当河流发生水侵时,泥沙在河的两岸沉积,冲积平原便逐渐形成。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沱江冲积而成。附3、风成地貌: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风是黄土堆积

8、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 附4、丹霞地貌: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奇峰的总称。附5、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另外还有湖泊地貌:湖岸带形成的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海岸地貌:由海浪、潮汐等作用形成的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冻土地貌:由冻融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冻土地貌冰川地貌:冰川侵蚀和堆积地貌。二、土壤土壤是景观的主要成分之一,对土地的利用有重要的影响。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交换场所,同时本身也是独立的生态系统。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具有决定

9、性意义的生命支持系统,其组成部分有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具有肥力是土壤最为显著的特性。1、土壤的生态学意义土壤(soil)是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具体生态学意义表现为:1、土壤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2、土壤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土壤中既有空气,又有水分,正好成为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环境。3、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土壤提供了植物生活的空间、水分和必需的矿质元素。4、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土壤中大量的微生物和小型动物,对污染物都具有分解能力。2、土壤质地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土粒按直径大小分为粗砂(2

10、.0-0.2mm)、细粒(0.2-0.02mm)、粉砂(0.02-0.002mm)和粘粒(0.002mm以下)。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这些大小不同的土粒的组合。 根据土壤质地可把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的砂粒含量在50%以上,土壤疏松、保水保肥性差、通气透水性强。壤土质地较均匀,粗粉粒含量高,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能都较好,抗旱能力强,适宜生物生长。粘土以粘粒为主,质地粘重,保水保肥能力较强,通气透水性差。 3、土壤类型及其景观分布1)土壤类型世界土壤分类体系:前苏联的土壤发生学分类体系:以土壤的发生发育受气候和植被的影响为基础进行分类,三种土纲:显域土、隐域土和泛

11、域土。后两者实际上不存在。美国的土壤诊断学分类体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土壤分类标准。西欧的土壤形态学分类:根据土壤剖面形态分异和剖面发育情况进行分类。受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影响,我国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及部分高校分别于1991、1995和2001年完成了第一版、修订版、第三版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全国土壤普查汇总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2001),共分为14土纲,39亚纲,141土类,595亚类。 分类原则:发生学原则: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土壤特性。统一性原则:耕种土与自然土结合。地带性分布 由于成土因素,尤其是生物、气候和地质因素都具有特定 的地理规律性,使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

12、也呈现有规律的 变化。土壤地带性 :水平经纬度地带性(经纬度)垂直地带性(海拔) 土壤的分布表现出与气候、生物有关的地带性 和与母质、地形等相适应的地域性。2)土壤景观分布中国土壤水平 地带分布模式(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热带 湿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极干旱(雨林季雨林)(季雨林)(常阔)(常阔与落叶)(落叶)(混)(针)垂直地带性概念: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类型 呈现规律性更替的现象 1800-2100m 亚高山灌丛林2100m 高山苔原800-1800m 暗针叶林(云杉等)500-800m 针阔混交林500m 阔叶林喜马拉雅山南坡土壤 垂直分布图

13、 在土壤地带性的基础上,由于土壤侵蚀、地形、母质等的影响,土壤发生变异,呈现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土壤的镶嵌分布规律。 土壤中域性分异:枝形、扇形、盆形组合出现。 土壤微域性分异:短距离土种、变种,甚至土类、亚类重复出现。 土壤化学元素的地域分异:地域性分布 1)土壤肥力影响景观生产力 2)土壤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等过程影响景观生产力。 3)土壤异质性导致景观的异质性。 4)土壤退化导致景观变化。4、土壤的景观意义三、气候因素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是景观分异的最重要

14、因素,首先它影响有机体的生命过程,其次它影响土壤的形成过程。气候因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降水、风等,其中温度和降水是更重要的气候地理分异因素。(一) 温度概述1)概 念:大气的温度简称气温,华氏温度:0F=(9/5) +32 公众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在植有草皮的观测场 中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一般一 天观测4次(02、08、14、20四个时次)。 2)温度指标:年均温度、月均温度(最暖、最冷月)、日均温;年 较差、日较差;极端最低(高)温度(漠河-52.3), 吐鲁番49.6 )。一日内最高温出现在13-14点,最低温出现在5-6点。3)三基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植物在其整

15、个生命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温度称作生物学温度,可用三个温度指标来表示。最适温度:生物生长发育或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温度范围。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的低温和高温限度。有效温度(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二)降雨量概述降雨量是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降雨量的时空变化受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气流运动、诸因素的影响。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以毫米为 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中国气象局规定:24小时内的降雨量称之为日降雨量 ,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称为小雨,10.024.9毫米为 中雨,25.049.9毫米为大

16、雨,暴雨为50.099.9毫米, 大暴雨为100.0250.0毫米,超过25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我国降雨量的地理分布我国年降雨量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自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逐步递减。1600mm等雨量线:东南沿海、中越边境、云南西南1000-1250 mm等雨量线:长江两岸800 mm等雨量线:秦岭-淮河一线。400mm等雨量线:大兴安岭西坡-雅鲁藏布江河谷。200mm等雨量线:内蒙西藏一线(三)气候的景观意义在影响景观形成的各种自然因素中,气候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1、影响有机体生理特性,进而影响生长发育,再影响某地生长种类和生态型,最后影响到景观组成成分和景观格局。2、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从而影响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而影响到景观格局。3、影响土壤过程,进而影响土壤对植被的水分、养分供给能力。(三)气候类型1、气候分类法 气候分类的方法可概括为两类:实验分类法和成因分 类法。实验分类法: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