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材料科学基础14章烧结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8586537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材料科学基础14章烧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7年整理]材料科学基础14章烧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7年整理]材料科学基础14章烧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17年整理]材料科学基础14章烧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17年整理]材料科学基础14章烧结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材料科学基础14章烧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材料科学基础14章烧结(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烧 结烧结目的:把粉状物料转变为致密体。当原料配方、粉体粒度、成型等工序完成以后,烧结是使材料获得预期的显微结构以使材料性能充分 发挥的关键工序。一般说来,粉体经过成型后,通过 烧结得到的致密体是一种多晶材料。其显微结构由晶 体、玻璃体和气孔组成。烧结过程直接影响显微结构 中晶粒尺寸、气孔尺寸及晶界形状和分布。 本章重点讨论粉末烧结过程的现象和机理,介绍烧结的各种因素对控制和改进材料的性能的影响。141 烧结概论一、烧结定义 1.宏观定义:粉体原料经过成型、加热到低于熔点的温 度,发生固结、气孔率下降、收缩加大、致密度提高、 晶粒增大,变成坚硬的烧结体,这个现象称为烧结。 2.微观定

2、义:固态中分子(或原子)的相互吸引,通过 加热,质点获得足够的能量,进行迁移使粉末体产生颗 粒粘结,产生强度并导致致密化和再结晶的过程称为烧 结。 3.烧结的分类固相烧结:烧结发生在单纯的固体之间 液相烧结:有液相参与的烧结4.烧结过程5.烧结的特点 a.远低于熔点温度下,质点发生迁移、扩散、开 始烧结(0.3-0.5Tm); b.对于硅酸盐材料,完全烧结温度在(0.7-0.8Tm ); c.烧结主要是物理过程,但也伴随有固相反应; d.烧结前后主晶相不变化。有固相反应发生 不产生固相反应二、烧结示意图 粉料成型后颗粒之间只 有点接触,形成具有一 定外形的坯体,坯体内 一般包含气体(约35 6

3、0)在高温下颗粒间接触面 积扩大 颗粒聚集 颗粒中心距逼近 形成晶界 气孔形状 变化,体积缩小 最 后气孔从晶体中排除, 这就是烧结所包含的主 要物理过程。烧结体宏观上出现体积收缩,致密度提高和强度增加,因此烧结程度可以用坯体收缩率、气孔率、吸水率或烧结体密度与理论密度之比(相对密度)等指标来表示。同时,粉末压块的性质也随这些物理过程的进展而出现坯体收缩,气孔率下降、致密、强度增加、电阻率下降等变化。随着烧结温度升高,气孔率下降;密度升高;电阻下降;强度升高;晶粒尺寸增大。三、相关概念烧成:在多相系统内产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例如 脱水、坯体内气体分解、多相反应和熔融、溶解、烧结 等。顾名思

4、义,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烧制成致密体的 过程。烧结:指粉料经加热而致密化的简单物理过程,不包括 化学变化。烧结仅仅是烧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烧结 是在低于固态物质的熔融温度下进行的。烧成常常是一个工艺术语,烧结常常指一个物理化学的名词。熔融:固体融化成熔体过程。烧结和熔融这两个过程都是由原子热振动而引起的,但熔融时全部组元都转变为液相,烧结是在远低于固态物质的熔融温度下进行的,并且烧结时至少有一组元是处于固态。烧结温度(TS)和熔点(TM)关系: 金属粉末:TS(0.30.4)TM盐 类:TS 0.57 TM硅酸盐 :TS 0.80.9 TM 烧结与固相反应区别:相同点:两个过程均在低于材料熔

5、点或熔融温度之下进行 ,并且在过程的自始至终都至少有一相是固态。不同点:固相反应: a.必须有二相参加,并有化学反应; b.产生 新的产物,结构发生变化; c.质点在化学位推动下发生 迁移,是一个化学过程。 烧结: a.一般只有一相,即使有二相也不起化学反应; b.烧结前后组成不变,晶格结构不变; c.在表面能差值 、空位浓度差推动下由粉体变成致密体,是一个物理过程 。实际生产中烧结、固相反应往往是同时穿插进行的。四、烧结过程推动力 烧结过程推动力是:能量差、压力差、空位差。1、能量差: G=A(GB-SV) GB 。一 般Al2O3粉的表面能约为1J/m2,而晶界能为0.4J/m2,两者 之

6、差较大,比较易烧结;而Si3N4、SiC和AlN等, GB / SV比值高,烧结推动力小,因而不易烧结。2、压力差 粉末体紧密堆积以后,颗粒间仍有很多细小气孔 通过,在这些弯曲的表面上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而造成的压力差为:P=2/r (球面); P=(1/r1+1/r2) (非球面) 粉体表面张力、颗粒越细r附加压力P自由 焓差值 G =-VP烧结推动力 粒度为 lm的材料烧结时所发生的自由焓降低约o为 8.3J/g。而 -石英转变为-石英时能量变化为1.7kJmol ,一般化学反应前后能量变化 200kJmol。因此烧结推动力与相变和化学反应的能量相比还是极 小的。烧结不能自发进行,必须对粉体

7、加以高温,才能 促使粉末体转变为烧结体。颗粒表面上的空位浓度一般比内部空位浓度为大,二者之差可以由下式描述:式中:C为颗粒内部与表面的空位差;为表面能;3空位体积;曲率半径;Co为平表面的空位浓度。这一浓度差导致内部质点向表面扩散,推动质点迁移,可以加速烧结。3、空位差 五.烧结过程的动力学描述方法a.坯体收缩率或颈部变化:dv/dt,V/V,颈部半径x/原始粒径r;b.气孔率和吸水率: dPc/dt;c.体积密度与理论密度之比:=烧结体 体积密度/真密度,d/dt。六、烧结模 型 烧结分烧结初期、中期、后期。中期和后期由于烧 结历程不同烧结模型各样,很难用一种模型描述。烧结 初期是从初始颗粒

8、开始烧结,可以看成是圆形颗粒的点 接触,其烧结模型可以有下面三种形式。 a. 球型颗粒的点接触,烧结过程中心距离不变。 b. 球型颗粒的点接触,但是烧结过程中心距离变小。 c. 球型颗粒与平面的点接触,烧结过程中心距离也变小。14 2 固态烧 结 固态烧结完全是固体颗粒之间的高温固结过程,没有液相参与。固态烧结的主要传质方式有:蒸发一凝聚、扩散传质和塑性流变。 一蒸发-凝聚传质(推动力为蒸气压差P)1.传质条件:a.粉体在高温下有较 大的蒸气压;b.凸凹面压差大P (要求颗粒小) ;c.有足够高的温度。 2.传质机理:由于颗粒表面(凸面蒸气压比颈部(凹面)蒸气压高,故质点从表面蒸发通过气相传递

9、凝聚到颈部,而使颈部逐 渐被填充。这种传质过程仅仅在高温下蒸气压较大的系统 内进行,如氧化铅、氧化铍和氧化铁的烧结。 3.动力学公式颈部生长速率关系式: x为颈部半径,r为原始粒径,表面张力,M分子量, Po 在球面上蒸气压, R气体常数, d密度,T为绝对温度,t 为烧结时间。 讨论: aa.x/rt1/3,烧结开始x/r增加快, 随着时间延长烧结很慢; bb.起始颗粒rx/r促进烧结 ; .c.TPo促进烧结。(蒸气 压Po随温度升高而呈指数增加。 )颈部增长只在开始时比较显著 。随着烧结的进行颈部增长很快就停止了。因此对这类传 质过程用延长烧结时间不能达到促进烧结的效果。蒸发-凝聚传质的

10、特点: 1)坯体不发生收缩。烧结时颈部区域扩大,球的形状 变为椭圆,气孔形状改变,但球与球之间的中心距不变 。 2)坯体密度不变。气孔形状的变化对坯体一些宏观性 质有可观的影响,但不影响坯体密度。二、扩散传质在大多数固体材料中,由于高温 下蒸气压低,则传质更易通过固态内 质点扩散过程来进行。 1.传质条件:a.T产生大量缺陷浓度(热缺陷);b.表面、界面及线缺陷的存在;c.颈部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受拉应力,空位浓度显著提高,产生空 位浓度差C; d.起始半径r毛细管引力所做的功W。2.传质机理:因颈部受拉应力,而颗粒接触中心处受压应力,产生空位浓度差C。在C推动下,空位首先从空位浓度最大处(颈部)

11、向空位浓度最低处(颗粒接触点)扩散,再由颈部向颗粒内部扩散。质点扩散是空位的逆扩散,质点可沿颗粒表面或界面扩散,也可沿晶粒内部扩散,其终点都是颈部,颈部逐渐被填充,颗粒中心距逼近。3.烧结动力学方程1)烧结初期特点: a.坯体内有大量连通气孔;b.传质以表面扩散 为主;c.以x/r或L/L 描述烧结的状态,x/r95理论密度。a.气孔呈孤立球状;b.传质以晶格扩散为主;c.以dPc/dt描述烧结末期过程。烧结动力学方程: 烧结中期和后期并无显著差异,当温度和晶粒尺寸不变时,气孔率随烧结时间而线性地减少。一、液态烧结特点 1. 概念:凡有液相参加的烧结过程称为液态烧结。大多数材料在烧结中都会或多

12、或少地出现液相。即 使在没有杂质的纯固相系统中,高温下还会出现“接触”熔 融现象。因而纯粹的固态烧结实际上不易实现。 2.液态烧结特点共同点:液相烧结与固态烧结的推动力都是表面能,烧 结过程也是由颗粒重排气孔充填和晶粒生长等阶段组成 。 不同点:由于流动传质速率比扩散传质快,因而液相烧 结致密化速率高,可使坯体在比固态烧结温度低得多的 情况下获得致密的烧结体。此外,液相烧结过程的速率 与液相数量、液相性质(粘度和表面张力等)、液相与 固相润湿情况、固相在液相中的溶解度等等有密切的关 系,影响因素复杂。143 液态烧结 3.液相烧结模型 a.金格尔(Kingery)液相烧结模型:在液相量较 少时

13、,溶解-沉淀传质过程发生在晶粒接触界面 处溶解,通过液相传递扩散到球型晶粒自由表面 上沉积。 b. LSW模型:当坯体内有大量液相而且晶粒大 小不等时,由于晶粒间曲率差导致使小晶粒溶解, 通过液相传质到大晶粒上沉积。液相烧结根据液相量及液相性质可分为两类 情况:a.固-液不润湿,液相数量为0.01mol%- 0.5mol%,烧结模型为双球型,传质方式以扩散 为主;b.固-液润湿,液相数量多,传质方式为溶 解-沉淀。 二流动传质 烧结过程就是质点迁移的过程,因为液相的存在, 质点的传递可以流动的方式进行。有粘性流动和塑性流 动两种传质机理。 1.粘性流动(牛顿型流动)在液相烧结时,由于高温下粘性

14、液体(熔融体)出 现牛顿型流动而产生的传质称为粘性流动传质(或粘性 蠕变传质)。在高温下依靠粘性液体流动而致密化是大 多数硅酸盐材料烧结的主要传质过程。弗兰克尔利用粘性流动理论导出了如下的烧结动力学公式:x颈部半径,r颗粒半径,液体粘度,液-气表面张力,t烧结 时间, 由颗粒中心距逼近而引起的收缩是:以上两个公式仅适用于粘性流动初期的情况。麦肯基推导出了适合粘性流动传质全过程的烧结速率公式:为相对密度,即体积密度d/理论密度do。讨论:a.颗粒半径r小,液相的粘度低,有利于烧结;b.T (=oexp(E/KT) 有利于烧结;c.液相表面张力有利于烧结;d.t延长,有利于烧结并且是直线关系(一次

15、方),故烧结较快。2塑性流动(宾汉流动)当坯体中液相含量很少时,高温下流动传质不能看成 是纯牛顿型流动,而是同于塑性流动型。 公式: 是作用力超过屈服值f时液体的粘度,r为原始颗粒半径, 液-气表面张力。f值愈大,烧结速率愈低。当屈服值f=0时 ,(d)式即变为(c)式,此时为粘性流动。r、有利 于烧结,t易于烧结。在固态烧结中也存在塑性流动。在烧结早期,表面张力较大,塑性流动可以靠位错的运动来实现;而烧结后期 ,在低应力作用下靠空位自扩散而形成粘性蠕变,高温下 发生的蠕变是以位错的滑移或攀移来完成的、塑性流动机 理目前应用在热压烧结的动力学过程是很成功的。 三溶解-沉淀传质1传质机理由于表面

16、张力的作用,颗粒某些部位(颗粒接触点)受压,某些部位受拉,受压处固相溶解度比受拉处固相溶 解大(Kingery 模型),此外由于小颗粒溶解度比大颗粒 溶解度大(LSW 模型),因此颗粒在颗粒接触点处溶解或小颗粒溶解,通过液相传质,而在颗粒自由表面或大颗 粒上沉淀,从而出现晶粒长大和晶粒形状的变化。2传质条件a.有显著的液相;b.固相在液相内有显著的可溶性;c.液体润湿固相。3.溶解-沉淀传质过程 a.颗粒重排:颗粒在毛细管力作用下,通过粘性流动或在 一些颗粒间接触点上由于局部应力的作用而进行重新排列 ,结果得到了更紧密的堆积。 b.溶解-沉淀传质:由于较小的颗粒在颗粒接触点处溶解, 通过液相传质,而在较大的颗粒或颗粒的自由表面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