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460083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石家庄市第六中学 高振利(电学部分)(电学部分)一、高中物理电学部分重点要解决的是“场 ”和 “路”的问题。 (一)电场部分1.从课本内容分析没有可衔接的知识。需补充的内容:摩擦起电,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解 释物体的带电问题 研究方法上衔接之处 比值定义式类比的方法关于用场线来形象的描述“场”的分布(二)电路部分 高中 初中 电电阻定律闭闭合电电路欧姆定律 电电功、电电功率 伏安法测电测电 阻 电电阻-探究影响电电阻大 小的因素 欧姆定律 电电功、电电功率、焦耳定 律 测测小灯泡的电电阻及电电功 率 2.欧姆定律由部分电路延伸到闭合电路,体现了由部分到 整体,使学生认识逐渐完善

2、,理解和解决问题更接近实际.电路部分高中和初中知识的在内容的设置以及研 究方法呈现如下特点:在电阻这一物理量的研究上体现为由定性到定量,使 认识层次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3.在电功 、电功率的计算方面,由纯电阻电路逐渐延 伸到非纯电阻电路,使同学理解了电功与电热的区别, 对焦耳定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电功率的计算方面 又延伸到对电源功率的讨论,研究逐渐完善。 4.在电阻的测量原理上都是伏安法,初高中没区别,但 表的内阻对结果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考虑电流表的内 外接,实际是从理想回到现实的过程,使得学习的知识 更接近实际,让学生逐渐感受到知识与现实的贴近。二、电磁部分初中物理只是了解一些简单的

3、电磁现象及 应用。高中物理主要从理论上研究磁现象的本质 ,且由定性研究逐渐走向定量计算。 体验科学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 糙程度间的关系一问题的提出1.现行教材对问题的描述2.国外教材对问题的描述3.大学教材对问题的描述4.课本的课题研究二探究过程 1猜想 探究之初,学生们一致认为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 擦力越大。 2实验设计: 制作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让小木块从斜面滑下,比较所 受摩擦大小与粗糙程度的关系3实验过程(1)制造粗糙程度不同的六个斜面。粗糙程度依次减小。(2)把粗糙程度不同的六个斜面角度都固定为250,把200克 的木块分别放在六个斜面上。(1)结果:1、2、6号滑下,3、4、

4、5号物体静止不动。(2)分析评估:最粗糙的1号斜面产生的摩擦力小于粗糙程 度较小的3、4、5号斜面产生的摩擦力。(3)重新设计实验:逐渐增大3、4、5号斜面倾角, 3、5号斜面上木块开 始下滑,4号斜面上木块仍保持静止。继续增大4号斜面倾 角,当倾角约为320时,木块开始下滑。根据结果再次分析评估:4号斜面与木块间的摩擦力最大。(4)再次在新的结果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把六个斜面的倾角都调整为约350 ,比较木块在六个斜 面上滑下相同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实验结果:t1t5t6 ,即f1f5f6 。(5)扩展实验范围:改变木块的质量,及把木块换成铝块重复上述实验实验结果:结论不变。(6)总结结果:木块所

5、受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 度的关系大致如图1所示。滑动摩擦力图1 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接触面粗糙程度分析评估论证实验结果: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 刊登在Scientific American 1996年第10期中论文Friction at the Atomic Scale的作 者Jacqualine Krim得到是实验结果与我们是实验结果是一致的,这说明我们的实验过程及试验结果都是正确的。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在真实的探究过程中是循环重复,循环产的试验的实验结果一步步逼近科学真实的结果。交流:很多实验显示出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有关,这里 所说的接触面积是物体间“ “实

6、际接触面积实际接触面积” ”,而不是 经典理论所说的物体间“表现出的接触面积表现出的接触面积” ”,在微 观上“ “实际接触面积实际接触面积” ”是物体接触面上原子间的“实 际接触面积的总和”。“实际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 当砂纸的砂粒大到一定程度(砂纸的粗糙程度大到 一定程度),砂粒越大,接点越少,“实际接触面 积”就越小,滑动摩擦力也越小。收获:通过这次探究活动中,师生一起亲历了科学家做科学 的全过程,体验到了科学家做科学的艰辛,领会到了课 本上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定律是多么得来之不易。面 对与课本中不一致的实验结果,我们并没有迷信权威, 而是通过搜集、研究中外资料,最终对结果做出了合理 的解释。这一实验现象及解释虽然在1996年就已经被发 表了,但对于我们师生而言,绝对是创新。成功的喜悦 使老师们进一步明白: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得 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在探究过程中,会经常遇 到挑战性的问题,老师既是学生们探究的榜样,又是学 生们的合作伙伴;既是个传道者,也是个研究者。 同时我们把这次活动进行整理总结写成文章发表在国家 核心期刊物理教学探讨2005 .1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