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础知识课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8443190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50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基础知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药基础知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药基础知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中药基础知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中药基础知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基础知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基础知识课件(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基础知识药剂科 吴旭珍 2012年7月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的药性和效能.主要包括四气 、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四气五味归经性能升降 浮沉毒性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药的性状 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质地( 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 )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性能 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 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 观察对象。 一、四气及五味(一) 四 气1.四气的含义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 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 ,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中温热与

2、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2.四气的确定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 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 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 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 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 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 具有寒性。2.四气的确定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 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 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 物具有热性。3.四气的作用一般来讲: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4.四气的

3、意义 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临床用 药的一般原则,不得违反。 如果当用热药用了温药,或当用寒药用了凉药, 则病重药轻,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反之, 当用温药用了热药,或当用凉药而用了寒药,则 病轻药重,易伤阴或伤阳。 如果用寒凉药治寒性病,温热药治热性病,则必 然要加重病情。 (二)五 味 1.五味的含义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2.五味的确定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 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2.五味的确定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

4、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3.五味的作用辛散行、酸收涩、甘缓补、苦泄降 、咸软坚 (三)气和味的关系 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麦冬、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

5、焦,补中益气作用. 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气味俱同,作用也略有不同。 气味均不同的药物,其功效也就有所区别 .结 论在辨识药性时,不能把药物 的气与味孤立起来。必须将 气和味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 四性 属性 作 用 代表中药材 温 阳 祛寒补虚。 红枣、黄芪、当归 、川芎、龙眼肉 热 祛寒,消除寒症。 肉桂。 寒 阴 清热解暑,消除热症。 金银花、黄连、大 黄、生地黄。 凉 降火气,减轻热症。 薏仁、菊花、西洋 参、罗汉果。 四气 、五味作用的总结 五味 作

6、 用 对应器官 代表中药材 辛 能活血行气,发散风 寒。肺 薄荷、木香、 川芎、小茴香 、紫苏、白芷 、花椒、肉桂 酸 能生津开胃,收敛止 汗,帮助消化,改善 拉肚子症状。 肝 乌梅、五倍子 、五味子、山 楂、山茱萸。 甘 补虚止痛,缓和药性 ,调和脾胃系统 脾 人参、甘草、 红枣、黄芪、 淮山、薏仁、 熟地黄。 苦具有清热泻火、降火 气、解毒、除烦燥等 作用。 心 黄连、牛黄、 杏仁、大黄、 枇杷叶、黄芩 、厚朴、白芍 。 咸 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消肿,多用于大便 干结,消除肿瘤、结 核。 肾 芒硝、牡蛎、 壁虎、石决明 。 (续前表)二、中药的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就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

7、种趋向的性能。 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 有升的作用。 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 有降的作用。 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 ,都有浮的作用。 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 ,都有沉的作用。 含 义意 义 人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同,病势有上逆和下陷的差别,在治疗上就需要针对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升降浮沉,既是四种不同药性,同时在临床上又作为用药的原则。如胃气上逆的呕吐,当用姜半夏降逆止呕;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提,不可用大黄等通便药; 结 论

8、归纳来说,凡升浮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如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升浮的。凡沉降的药物,都能下行、向里;如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呃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沉降的。三、中药的归经 每种药物进入机体后对脏腑或经络的病变起作用所具有特殊性和选择性的性能叫“归经” 简而言之,就是药物对于人体某些脏腑、经络有着特殊的作用。其作用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含 义归经的确定 药物归经这一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的。由于经络能够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所以一旦人体发生病变,体表的病症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内在的脏腑,脏腑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而反映到体表。各个脏腑经络发生病变产生的症状是各不相同的

9、,如肺有病变时,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时,常出现胁痛、抽搐等症;心有病变时,常出现心悸、神志昏迷等.。归经的确定 在临床上,用贝母、杏仁能止咳,说明它们能归入肺经;用青皮、香附能治胁痛,说明它们能归入肝经; 用麝香、菖蒲能苏醒神志,说明它们能归入心经.。由此可见,药物的归经也是人们长期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归经的意义 临床上有助于正确选用药物.疾病的性质有寒、热、虚、实等不同,热性病症,又有肺热、胃热、心火、肝火. 等等之分,所以用药也要有所区分,如清肺热可用鱼腥草 、清胃热可用竹叶、清心火可用莲子心、清肝火可用夏枯草,这都是根据它们归经的不同而定的. 注 意 药物在人体作用范围

10、不同,归经的多少也有差异,作用范围小的,常归一经,作用范围大的,可归几经.如麦冬可润肺,又能养胃,还能清心,故归肺、胃、心三经. 归经是中药性能之一,性味也是中药的另一方面的性能,其它还有升降浮沉等性能,应该全面掌握它们的性能,才能在临床治疗中更好地运用各种中药。 四、中药的毒性 中医药对中药的毒性概念的认识,古今有很大的差异,归纳起来 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毒性的含义中药中“毒药“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古代,本草书籍中记 载的药物,标明“有毒“或“无毒“字样,期含义是指该药的药性有 无偏性。有偏性就是“有毒“,含义是指该种药物能够攻病愈疾, 使用后有强烈的医疗作用。“无毒“指该药药性平和,

11、可以久服补 虚。所以,古代“毒药“的含义是广义的,说明了药物的毒性是药 物的基本性能之一,即古语的“凡药三分毒“的意思。 中医治病,就是运用中药的这种偏性,以偏治偏,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狭义的毒的概念 ,其含义指的是这些药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人体中毒。“大”“小”指的是毒性的强弱。狭义毒性概念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第二节 中药的配伍与使用 概念:按一定的组合原则,将两味或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 药物的“七情”配伍:(1)单行不用其它药物辅助,依靠单味药发挥作用的,叫单行。(不属配伍)(2)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如石膏、知母合用以增强清

12、热泻火之力。 一、 配 伍(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之黄芪与利水之茯苓合用,能增强补气利水之功。(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抑制。如半夏和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半夏和南星畏生姜。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防风杀砒霜的毒,绿豆能解巴豆的毒,所以说防风杀砒霜,绿豆杀巴豆。(6)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生姜恶黄芩,人参恶莱菔子。(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副作用。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芫花。 二 、用药禁忌(一

13、)配伍禁忌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南沙参、 北沙参)、丹参、玄参、 苦参、细辛、芍药(赤芍、 白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 硫磺畏芒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芒硝畏荆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二)妊娠用药禁忌 分

14、禁用与慎用两类 1.禁用药(大多为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如剧烈泻下药巴豆、芦荟、番泻叶;逐水药芫花、甘遂、大戟、商陆、牵牛子;催吐药瓜蒂、藜芦;麻醉药闹羊花;破血通经药三棱、莪术、阿魏、水蛭、虻虫;通窍药麝香、蟾酥、穿山甲;其它剧毒药如水银、砒霜、生附子、轻粉等。2.慎用药(大多是烈性或有小毒的药物 ):如泻下药大黄、芒硝;活血祛瘀药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益母草、五灵脂等; 通淋利水药冬葵子、薏苡仁;重镇降逆药磁石;其它如半夏、南星、牛黄、贯众等。(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在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

15、;鳖甲忌苋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某些药时不可同吃某种食物。此外,服用发汗药应忌生冷;调理脾胃药应忌油腻;消肿、理气药应忌豆类;止咳平喘药应忌鱼腥;止泻药应忌瓜果等。三 、用 量(一).概念及计量单位中药的用药量,也称为剂量,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有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现在我国对中药生药剂量采用公制,以克为单位,即1kg=1000g。为了处方和调剂计算方便,规定可按1市两(16进位制)=30克,1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二)影响用量大小的因素1.根据药物性能确定用量:凡有毒的,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如乌头、雄黄之类;质重的药物用量要大

16、,如代赭石、牡蛎类;质轻的用量宜轻,如蝉蜕;芳香类药物用量宜轻,如丁香、檀香。2.根据病情需要确定用量:病情轻或慢性病,用量宜轻;病情深重顽固用量宜大,还有些药轻用、重用作用不同,如柴胡轻用升阳,重用疏肝。3.根据配伍、剂型确定用量: 一味单用、用量宜重,复方配伍,用量宜轻。方中主药用量宜重,辅药用量宜轻;汤剂用药宜重, 丸散剂用量宜轻。4.根据病人性别、年龄、体质确定用量: 妇女、老年、体弱、儿童用量宜轻,男子、体壮、年轻用量宜重。 各类药物用量大致规律如下:花叶、芳香走窜之品39克;根茎类915克;矿石贝壳类1530克;特殊药物例外;细辛一般不超过3克,沉香、麝香一般用115克。四 、用 法(一)中药的煎煮方法煎药工具:以砂锅、砂罐为好,也可用搪瓷罐或不锈钢锅,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煎药用水:以水质纯净、新鲜的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