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专题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46390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3.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专题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第四专题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四专题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第四专题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第四专题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专题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专题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专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 任务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成果 三、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重点内容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三、发展是硬道理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 问题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 ?v我们的教训就在于对 “什么社 会主义,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 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 楚,改革开放过程中 遇到的一些

2、疑虑和困 扰也在于对这个最基 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 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存在一些糊涂认识,没有完全搞 清楚,认识不完全清醒。当然不是完全不清醒。 清楚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是个好制度, 但不清除其本 质及实现的道路是什么-马列毛只给出了原则与方向 因而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 想解放-过去把它当成了一个禁区不允许讨论。- 因而需要再认识 其实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再认识的 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它社 会制度的主要标志。科学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正确地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科学社会主义首 要的基本理论问题。v邓小平建

3、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 围绕着对“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 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 再认识,逐步形成和发起来的。(1985年4月)“我们建立的社会主 义制度是个好制度, 必须坚持。但问 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 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 清楚这个问题。”(会见坦桑尼亚副总统)(1987年4月) “现在的方针政策,就 是对文化大革命进 行总结的结果。最根 本的一条经验教训, 就是要弄清楚什么叫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怎样搞社会主义。 ”(会见捷克总理)(二)、为什么未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的两种情况:

4、 A、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断教 条化(消灭私有制、取消商品货币) B、在探索中国道路时出现严重失误,产 生了一些左倾错误和观念原因:对这个问题过去为什么没有搞清楚第一、教条式的理解。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 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 ; 第二、前苏联模式的影响。我们曾把苏联模式神圣化 ,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 第三、中国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不患寡而患不 均” 第四,由于我们长期把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的唯一 模式,从而把这一模式的种种具体作法当作社会主 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之上,从而导致对 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清楚。二、中国特色社

5、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 理论成果(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一,在发展道路方面,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中国 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 第二,在发展战略方面,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以及“ 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以及“以农业为基 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第三,在经济体制方面,提出了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等思想。 第四,在发展阶段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 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是社会主义”两个 阶段,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将要一百年或者 更长的时间。

6、第五,在分配制度方面,提出了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 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第六,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扩大人民民主、反对个 人崇拜,依法办事、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重要思想 ;制定和实施了民主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同民主党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第七,在政治路线方面,提出了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学 说以及解决矛盾的一整套方针方法。 第八,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确认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强调 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国防和文化发展中的决定性作 用。 第九,在对外关系方面,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 上,加强对外

7、经济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国包括西方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好的经验和长处学习。提出 了“三个世界”理论以及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 第十,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了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 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坚持 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等。(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失误和 教训 第一,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第二,“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生产力的发展 。 第三,缺乏民主,权力过分集中。 第四,把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对立起来,关起 门来搞建设。三、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第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8、在实践 中遭受的种种曲折,是本质论提出的时代(国际) 背景。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遭受的种种困难和多多曲折 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反思,为本 质论的提出提供了认识基础。 第三、改革开放为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提供了历史契 机。由于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 “文化大革命”时期甚至发生停滞和倒退。1955年,我 国GNP占世界的4.7%,1978年下降到2.5%; 1960年,我 国GNP与日本相当,而1978年却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面对“文化大 革命”刚刚结 束后百废待兴 的局面,邓小 平思绪万千。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1)、 形成过程 、 60年代初

9、到80年代中期,是社会主义本质 论思想的萌芽时期;邓小平在1962年7月针对当时包产到户问题的 争论明确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 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 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 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 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 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 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 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 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总 不能叫社会主义。”(1980年4 月)一九八年五月 会见几内亚总统“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 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 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

10、那 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1980年5月)从而第一次提出“社 会主义的本质”这一概念。并提出压倒 一切的两条标准,一是发展生产力,二 是提高农民收入。 、1984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随 着改革的全面展开,国内外对我国的改革产生两种评 论: 一是会放弃社会主义;二是不会放弃社 会主义。争论的原因在于1984年的中 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 了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著名 论断。这是没有讲过的。针对“改革是否放弃了社会主义”的疑问“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 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 ,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 (1985年8

11、月)回答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华莱士提问 “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 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 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 是共同富裕。”(1986年9月)这已 具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社会主义本质1.mpg 、80年代末90年代初 改革进入攻坚阶 段两种体制并存 传统的体制已被打破而新的体制 尚未建立。 双重体制摩擦,漏洞增多、效益低下、结构恶 化、腐败增多。 这时呼唤理论的突破。打破长期以来认为市场 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观点。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谈到 计划与市场问题时,全面、深刻、精辟地概 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多一点还是 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

12、本主 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 富裕。”(1992年2月)解 放 生 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突出强调生产力的原因: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 二是,我国具体国情决定的 三是,适应当前时代特征的选择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 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 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 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 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 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 产力的总量。”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都十

13、分重视生产力的作用“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 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 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 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 本上解决,必须要把创造高于 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 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 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列宁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明确指出: “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 产 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 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 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 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贫穷不是社 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 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我

14、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 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 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 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 务。”邓小平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 的途径。的途径。 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用“解放”、“发展 ”、“消灭”、“消除”、最终“达到”这些动词,表述社 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且指出最终目标达到共同富 裕,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

15、发展而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 程。在目前我国,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 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十六大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发展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 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做出了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属性”的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 的认识。这有助于我们自觉把社会主义 本质属性的要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体布 局和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重要意义1、理论上-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 一个新的科学水平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存在一些糊涂认 识、认识不完全清

16、醒。只是从特征上、实 现形式上讲:公有制-国有制,按劳分 配-平均主义,计划经济-苏联模式; 只是从生产关系角度讲。 邓论对此做了检验、修正与发展;清除 了种种错误观念。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 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大 的理论成果之一。 2、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 道路第一、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建 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 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打破了旧的思想束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 制改革的目标。第二、为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指出了明确方向。根据生产力发展和共 同富裕的进程确定。第三、沟通了社会主义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 展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动态发展性,为其实 现提供了精神支柱-从过程上分析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生产关系的完善也是一个过程实现共同富裕同样是一个过程3、政治上-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