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汇编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8188252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9.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汇编(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传说】 1. 盘古 民间神话传说人物。最早见于三国时代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盘古化万物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人任昉所作的述异记,最早形象见于广博物志 和乩仙天地判说为龙首蛇身、人面蛇身。 2. 女娲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炼石补天。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3. 伏羲 伏羲,又称青帝,五天帝之一,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4. 神农氏 神农氏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

2、传说中的人物。作为五氏出现的最后一位神祇,他的出现以后,结束了一个饥荒的时代。因以农业为主,他的部落称神农部落。据传说,他亲尝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并以此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使中国汉族农业社会结构完成。 5. 黄帝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6. 炎帝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

3、,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华人(不仅汉族)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7. 祝融 祝融,古代传说中的火神。祝融是楚国社会公认的楚国始祖,也是炎帝的火师。祝融八姓: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史书成为“祝融八姓”。 8. 共工 中国上古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国古代奇书山海经中记载,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没有成功而愤怒的撞向天柱不周山。 9. 搜神记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的故事小说集,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

4、共四百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作者是东晋史学家干宝。 【神兽】 1. 龙 辞源云“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龙的典型形象是两个杈角、长须、蛇身、四足、鳞片满身,也可以说是马面、狗鼻、牛嘴、鹿角、蛇身、鹰爪、鱼鳞、狮尾、虾须。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有炎黄子孙都称为“龙的传人”。位居“四灵”之首。 2. 龙生九子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后多用来比喻同胞兄弟的良莠不齐。民间对龙生九子说法各异,影响较大的一种说法是:大儿囚牛,平生好音乐;二儿睚眦,平生好杀;老三嘲风,平生好冒险;老四蒲牢,平生好鸣;老五狻猊,平生好坐;老六赑屃,平生好负重;

5、老七狴犴,平生好讼;老八负屃,平生好文;老九螭吻,平生好吞火。 3. 凤凰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与龙同为汉族民族图腾。凤凰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总称为凤凰,常用来象征祥瑞。 4. 麒麟 麒麟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传统神兽,性情温和,传说能活两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四瑞兽之一,被称为圣兽王。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古人把雄性称麒,雌性称麟。 5. 饕餮 饕餮,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兽,最大的特点就是贪吃。辞海中记载:“饕餮是传说中的贪食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传说中的“四凶兽”之一。 6. 浑沌 中国汉族古代神话四大凶兽之一。山

6、海经描绘曰: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 7. 獬豸 獬豸,又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8. 貔貅 貔貅,又称“辟邪、天禄”,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汉族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貔貅有嘴无肛,能吞万物而不泄,只进不出、神通特异,故有招财进宝、吸纳四方之财的寓意,同时也有赶走邪气、带来好运的作用。 9. 四灵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为百兽之长,凤为百禽之长,龟为百介之长,龙为百鳞

7、之长。 【礼制】 1. 封禅 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 2. 五礼 古代汉族礼仪总称,始于西周。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 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3. 六礼 六礼,汉族婚姻仪礼,

8、自周朝确立。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4. 冠礼 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5. 丁忧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予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为“丁忧”,源于汉代。 【民俗】 1. 人日 人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 2. 七夕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

9、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3.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因此,南北习俗均与腊月二十三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 4. 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5. 门神 门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作为道教和汉族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

10、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汉族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唐代流行门神为钟馗,现在常说的门神是:秦琼,尉迟恭。 6. “五” 中国传统习惯用“五”代表齐全,比如“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彩”青黄赤白黑,“五常”仁义礼智信,“五方”东西南北中,“五谷”稻黍稷麦豆,“五官”耳眼鼻口身,“五音”宫商角徵羽,“五味”酸甜苦辣咸。 7. 饺子 饺子是受中国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是每年春节必吃的年节食品。相传是中国东汉南阳“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在中国许多省市也有冬至吃饺子的习惯。 8. 月饼 月饼是深受中国各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特色食品,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

11、圆和睦,在中秋节这一天是必食之品。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 9. 腊八粥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汉族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的风俗。 【节庆】 1. 元旦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天文专家表示,“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在中国农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现行公历“元旦”为1949年所定。 2.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同时也是最富特色的传统节

12、日,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圆的节日,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3.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正月是农历的元月,

13、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在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都是非常传统重要的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元宵节民间习俗。 4.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 5.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

14、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1.6. 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正月十五日汉

15、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2.7.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而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8. 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九节,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

16、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器物】 4.1. 礼器 礼器是古代汉族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 5.2. 食器 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形似大碗。簠,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6.3. 酒器 酒器指用来盛酒用的器具。在我国古代,酿酒业的发展,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酒具应运而生,古代酒器就其用途,分为贮酒器、盛酒器和饮酒器三类。在商代时,由于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提高,我国的青铜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青铜酒器主要有爵、角、觚、觯、斝、尊、壶、卣、方彝、枓、勺、禁等。 【称谓】 7.1. 谥号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