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03702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68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起诵读几首诗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一起诵读几首诗登临诗言志抒情、感怀身世、思亲怀乡、怀古伤今登高临远,往往是诗人抒发情感的一个切入点。 现实人生中复杂多端的感触,可以在登高临远之际一 吐为快。得意时,意气风发,在对祖国壮丽山河、秀 美风光的描写中,抒发慷慨激昂、高扬向上的豪情壮 志;失意时,苦闷彷徨,在对天光云影、亭台楼阁的 景物描绘中抒发宦海沉浮的人生辛酸,仕途艰难的沉 重悲伤;还有的是感时抚事,吊古伤今,忧国忧时, 慨叹世事苍茫,人生飘零;也有的是表现羁留异地, 客居他

2、方,深切怀乡等。而堪称登临诗中的扛鼎之作 的当是杜甫的登高。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莫随鸿雁南飞美芹十论诗经黍离之悲 亡国之痛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3、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目标辛弃疾(11401207), 字 ,号 ,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 为主,与 苏轼并称为“ ”,传世词有600多首, 皆冠两宋。其词抒发 ,倾 诉 的悲愤,乃乃“ “ ” ”。幼安幼安稼轩稼轩豪放豪放 苏辛苏辛 强烈的爱国热情强烈的爱国热情 壮志难酬壮志难

3、酬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 友情提供QQ: 764723079第一时期:南渡之前辛弃疾从小读书,受业于著名学者刘瞻。辛赞虽仕金,但未忘故国,在辛弃疾心中播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更加深了他对金人统治的憎恨。后辛弃疾组织义军参加耿京起义,进行抗金斗争。*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 友情提供QQ: 764723079得知叛徒张安国谋杀耿京、投降金人后,辛弃疾义愤填膺,组织五十名壮士,突袭金兵大营,活捉张安国,并押回建康,斩首示众。这一传奇式英勇事迹盛传一时,轰动南宋朝野,从此他就留在了南方。*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 友情提供QQ: 764723079

4、第二时期:南渡初期辛弃疾南归后只担任过一些闲散官职。但他的爱国热情不减,积极建言献策:乾道元年给孝宗上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又给宰相虞允文上九议,全面、精辟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进取方略,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干。*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 友情提供QQ: 764723079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有 政绩;淳熙二年,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 狱,镇压了茶商军,因功加官。此后又历 任京西转运判官,湖北、江西、湖南安抚 使、转运使等职。在整治地方、惩办贪官 、平定暴乱、发展生产方面颇有成绩。淳 熙八年冬,他被诬以贪污等罪名革职。*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 友情提供QQ: 764723079第三时期:

5、赋闲生活辛弃疾退居上饶的带湖和瓢泉,过了近二十年的赋闲生活。他给居室起名“稼轩”,并以此为号,写下了一系列激越奋发、寓意高远的作品,形成了他的文学创作高潮,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 友情提供QQ: 764723079第四时期:晚年再起宁宗嘉泰三年被起用。次年,受宁宗召见,问以北伐大计,但并未重用,将其改任镇江知府。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备战,一边又劝韩侂胄不可草率冒进。宁宗开禧元年,因与韩意见不合而遭弹劾罢官,回到瓢泉,其理想壮志彻底破灭。*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 友情提供QQ: 764723079开禧二年,韩侂胄北伐,大败而归。开禧三年,朝廷为了借重辛弃疾的威望挽救

6、危机,诏命辛弃疾为试兵部侍郎,辛弃疾上章辞免;后朝廷又决定起用他为枢密都承旨,此时辛弃疾已重病卧床,不久便抱恨溘然长逝。题 目 解 说【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 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 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 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健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 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 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 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 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

7、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写作背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 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 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 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上片写出了怎样的意象和怎样的意境 ?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断鸿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

8、 显得空寂苍凉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 满怀愁恨。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 的身世而悲苦悲苦和孤寂的心情。江天山景思考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 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 情。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 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 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思考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 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

9、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恨之深者,愁之大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块垒。 1、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 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思考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上片 【景色】江天、山景、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寓情于景

10、比喻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 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 尽西风,季鹰归未? 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 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 晋书张翰传思考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 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 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 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 、“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 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

11、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 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 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 “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知相差上下 床呢?” 三国志陈登传思考(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

12、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 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 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思考“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思考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 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 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张翰 念鱼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桓温 时光流逝 乡思、仇恨 、激愤 为国为民 控诉当朝 哀叹虚掷年华 思考下片 : 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用典 为国为民上片:写

13、景,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 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 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 文为词”的特色。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 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 ,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归纳总结“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 意境却极沉郁。” 白雨斋诗话 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采用白描、反衬的手法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

14、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飘逸【旷】的风格。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豪】的风格。苏辛词比较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夜行黄沙道中1.这首词上片勾画出的农村夏夜图具有怎样 的特点?词人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月色皎洁,稻花飘香,农村的夏夜是优美的 ;月光惊动了鸟鹊,清风惊醒了鸣蝉,农村 夏夜是宁静的;一片片蛙声是在诉说丰收景 象,夏夜的气氛又是热闹的、欢乐的。最主 要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鹊声、蝉声、蛙声 衬托夏夜的静谧。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 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它表现了词人怎样 的心情?应为“溪头路转,忽见社林边旧的茅店”。 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 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 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 喜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