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26三峡课件新人教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25170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7.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26三峡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26三峡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26三峡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26三峡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26三峡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26三峡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26三峡课件新人教版(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短文两篇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资料助读 1.作者链接。 陶弘景(456536) ,字通明,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人。南朝 齐、梁时期思想家、医 学家。隐居茅山。梁武 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 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 人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介绍 答谢中书书写自南北朝时期,这个时 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 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 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 居。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 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此文正是如此。3.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 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中国古代的抒

2、情散文即始于 书信。尺牍的文学功能多种 多样,可以写景,可以写 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还 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生。尺牍也和其他文体一样,讲 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正音或解释。 (1)正音。 颓( ) 歇( ) 鳞( ) 与( )tuxilny(2)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将:将要。 歇:消散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与:参与,这里指欣赏(3)一词多义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4)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季节时间晓雾将歇消散休息夕日欲颓坠落消沉,委靡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5)词类活用 五色

3、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2.结合注释译文,教师重点点拨。合作探究 1.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理清思路,整体感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总领全文写 景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

4、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语句赏析(1)第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概述从古至今的山水美景人人皆爱。 总领全文,点明中心。(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3)“猿鸟乱鸣”中的“乱”字用得好不好?为 什么?“乱”字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4)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文 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对美好的景物发出感慨,并展开议论。 先以“实是欲界之仙都”总结前文,再以“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来证实“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5、之说。 这样首尾呼应,使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 ,使主体部分更加鲜明突出。4.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 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答谢中书书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晨昏美山水相映之美四季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得意 ,自豪之情热爱大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拓展延伸 1.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 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 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拓展延伸 2.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 事物可

6、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 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 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 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第二课时旅 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记 承 天 寺 夜 游苏 轼资料助读 1.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著 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 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为“三苏”,都是“ 唐宋八大

7、家”之一。苏轼少 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 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 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 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 。 2.背景介绍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 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 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 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 ,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 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 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 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承天寺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

8、,故又名月台寺。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正音或解释 (1)正音。 遂( ) 寝( ) 相与( ) 藻( ) 荇( )suqnyzoxn(2)重点词语。 相与: 空明: 交横:共同,一起。形容月的澄澈。交错纵横。(3)古今异义但古义: 只是今义 :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助词,相当于“罢了”名词,耳朵闲人清闲的人与事无关的人户多指门窗户、人家念想到思念 ;读古义 : 今义 : 古义 : 今义 : 古义: 今义 : 古义 : 今义: (4)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2.结合注释译文,教师重点点拨。合作探究 1.朗读指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9、,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第一句有什么作用?交代时间、地点 、 人物和夜游的起 因。(2)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 ,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 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 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 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 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 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直接表 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10、(3)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 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 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作者是怎样流露 出这种情感的? 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勾起了作者 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 喜悦和闲适的心境。 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 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 情溢于笔端。 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 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4)文中哪一句描写了月夜美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用了

11、比喻的修辞,描绘了一个空明澄 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 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 ,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 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 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 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 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 精神的缘由。(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 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疑难解答 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本文表达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闲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疑难解答 如

12、何理解“闲人”的含义?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贬谪的悲 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赏月缘由中庭月景愉悦苦闷贬居 寂寞景色 宜人点睛 之笔悲凉 苦闷 豁达 乐观叙事绘景抒情月色入户 怀民相与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记 承 天 寺 夜 游拓展延伸 有关月亮的诗句 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宋晏几道: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宋柳咏: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清张惠言: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 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月夜忆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