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感悟与感悟不够_论梁实秋对_五四_新文学的批评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7706790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5.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所感悟与感悟不够_论梁实秋对_五四_新文学的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所感悟与感悟不够_论梁实秋对_五四_新文学的批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所感悟与感悟不够_论梁实秋对_五四_新文学的批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所感悟与感悟不够_论梁实秋对_五四_新文学的批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有所感悟与感悟不够_论梁实秋对_五四_新文学的批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所感悟与感悟不够_论梁实秋对_五四_新文学的批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所感悟与感悟不够_论梁实秋对_五四_新文学的批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0 0 7 1文艺争鸣史论在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梁实秋自有其不可取代的历史价值。 他的批评文字虽然终究未能改写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 但是它始终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起着一种警示和提醒的作用。如所周知, 梁实秋始终没能融入此前所谓现代中国文学发展之主流, 比如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流, 左翼文学的主流, 抗战文学的主流, 这是由其自身的文化观念所内在决定了的, 但是他那种冷静的观察却是为很多时代的弄潮儿所远远不及的。梁实秋是一位自由主义文人。 并且, 可贵的是, 他对自己所曾信仰的新人文主义观念始终信守着, 也许, 这就是一个现代文人所理当具有的德行之一吧。 或许这有时会让人觉得有点子迂, 有点

2、子隔, 但是, 对于一个文人来说, 如果满身尽是市侩气, 尽是一肚子投机意识, 那么, 这样的文人还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文人吗?梁实秋对 “五四” 新文学的批判是从他到美国之后开始的, 准确地说, 是从他开始作为欧文白璧德(IrvingBabbitt) 教授的追随者和入门弟子开始的。关于此点, 梁实秋在晚年仍然亲切地回忆说,“哈佛大学的白璧德教授, 使我从青春的浪漫转到严肃的古典, 一部分由于他的学识精湛, 一部分由于他精通梵典与儒家经籍, 融会中西思潮而成为新人文主义,使我衷心赞仰。 ”(1)在当时, 白璧德为他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新人文主义文化理念和批评理念, 他因此不仅完全摒弃了此前对创造社诸人

3、之浪漫主义和自我表现主义文学观所具有的好感和同情, 而且开始对其给予了新的反思, 并且把这种反思拓展到了对整个 “五四” 新文学的发展上来, 这就形成了他后来所写的第一篇重要批评文章 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 。我认为, 这篇文章的写作与发表, 标志着梁实秋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家的诞生。 故而, 我想在此主要对这个文本进行一番解读,看看梁实秋是怎样批判 “五四” 新文学的, 并以之为中心对梁氏当时的文学观念给予一定的清理和反思。仅就 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 一文来说,梁实秋所言 “现代中国文学” 即是指 “五四” 新文学,但是, 他在当时有一个较为偏执的观点, 乃认为文学并无新旧之分

4、, 只有中外可辨, 所以, 他对 “新文学”的提法是带有几分先在的偏见的, 因而这使他自然史论 有所感悟与感悟不够论梁实秋对 “五四” 新文学的批评 袁盛勇对 “五四” 新文学之叙述带有一种嘲讽的语气。 一般而言, 能够用这样一种语调去叙述历史和论究历史之短长的, 往往具有一种先在的优越感, 并在心中如影随行的还会有一种尖锐的快意。 所以, 我曾猜想,梁实秋在写作这篇宏文时, 其内心肯定充满了难得的惬意。关于文学批评, 梁实秋自当有他的理解。他认为当时很少有中国文人去把文学批评当做一种学问、 一项事业去研究和经营, 很少有人去执意从伟大的作品里寻找一个客观的标准。因此, 他倒愿意去做一个这样的

5、批评家, 一个能够从经典作品中发现客观标准并予实践的批评家, 简言之, 做一个职业性质的批评家。 他又认为西方文学批评方法最根本的只有两个: 一是判断的批评, 二是赏鉴的批评。 两者的区别, 在于前者承认文学有一个客观、 固定而普遍的标准, 文学批评就是从这个标准出发进行的精神性活动; 后者却不承认这样一个客观标准的存在,以为文学批评只是秉持主观之好恶, 进行的是灵魂的冒险。 梁实秋据此明确指出, 前者是古典的, 后者是浪漫的; 前者是理性的, 后者是情感的。 如果要导入价值判断的话, 那么前者是好的, 后者是不好的。而之所以前者是好的, 只因它是古典的; 后者是不好的, 只因它是非古典的。

6、于是, 梁实秋之自觉的批评观念和批评行为在其确立的最初阶段就陷入了一个自我循环和同义反复的境地, 在我看来, 这是一个思维的怪圈, 它既可能成就其批评, 也可能限制其批评, 尤其在对待 “五四” 新文学这样一种需要更多采取历史主义态度来对待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上。但他当时显然顾不了这许多, 故而还是按照他的 “古典” 理念尽情发挥着对于新文学之 “浪漫” 趋势的批判。他认为,“五四” 新文学运动最显著的现象在于它是趋向浪漫主义的, 这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 它深受外国的影响; 其二, 它推崇情感但轻视理性; 其三, 它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印象主义; 其四, 它主张皈依自然并侧重独创。接着,

7、梁实秋依次对上述四种浪漫的表现进行了基于古典的或新人文主义的批评, 认为它们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不可饶恕的 “浪漫的混乱” 。首先, 梁实秋认为, 浪漫主义者最企求的是新颖和奇异, 而外国文学的根本精神总是新颖的, 故而可为浪漫主义者提供迅速解脱传统桎梏之法门, 于是,西方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乃泥沙俱下地被译介到了中国, 结果是弄得现代中国文坛漫无秩序。在这样无序的状态下, 浪漫主义者分享到了最大快乐, 因为他们可以在此最大限度地开展不守纪律的自由活动。 所以,“浪漫主义者就无限制的欢迎外国影响” 。在外国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的影响下, 现代中国文学在文字、 语体以及文类等方面的变革都走上了彻底背离

8、传统的道路。 梁实秋指出,“白话文运动是由外国影响而起” , 它的有意识地反抗古文, 绝非仅是因袭水浒西游而来, 更是受到外国文学发展途中首先变革文字的启发, 美国意象派诸如不用典、 不用陈腐之套语的宣言也给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以直接影响。随着白话文运动对 “言文一致” 的强调, 于是就出现了作家 “以文学迁就语言, 不以文字适应文学”的奇特景观, 更有甚者, 竟然有人主张以罗马字代替汉字, 在梁氏看来, 这是一出十足的浪漫主义者的“噩梦” 。再就文类而言, 现代中国文学发展途中的所有体裁都直接受到了外国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的影响, 或者就是西方文类在中国横向移植的结果。梁氏认为, 所谓 “新诗就

9、是外国的诗” , 无论是其体裁还是艺术都 “日趋于洋化” 。新文学里的短篇小说,绝非中国文学的正统, 绝非聊斋传统之继续, 而是对外国小说的简单模仿所致:“若是有人模仿蒲留仙,必将遭时人的痛骂, 斥为滥调, 诋为 某生体 。 盖据浪漫主义者的眼光看来, 凡是模仿本国的古典则为模仿, 为陈腐; 凡是模仿外国作品, 则为新颖, 为创造。 ” 在戏剧上, 新文学运动中产生的 “散文剧” ,“举凡一切艺术技术完全模仿外国” , 可悲的是, 浪漫主义者似乎以为 “新戏” 可以代替 “旧戏” , 但他们不知道所谓 “新戏” 乃是外国的戏。 梁氏认为,“外国文学影响侵入中国之最显著的象征, 无过于外国文学的

10、翻译。 翻译一事在新文学运动里可以算得一个主要的柱石。 ” 但 “翻译的文学无时不呈一种浪漫的状态,翻译者对于所翻译的外国作品, 并不取理性的研究态度, 其选择亦不是有纪律的有目的的; 而是任性纵情, 凡投其所好者则尽量翻译, 结果是往往把外国第三四流的作品运到中国, 视为至宝, 争相模拟。 ” 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所谓文学译介者, 其译介的心理和出发点均具浪漫性, 所以 “他抓到一个外国作家, 不管三七二十一, 便把他推崇到无可再高的地位” 。 这袁盛勇有所感悟与感悟不够2 0 0 7 1文艺争鸣史论样的文学介绍 “的确是浪漫的, 但是不可靠” 。比起上述种种变化来, 梁氏认为最根本的 “乃在

11、外国文学观念之输入中国” , 因为它完全改变了中国文人对文学本身的理解。中国传统的文学观是 “文以载道” ,而新文学 “则是把文学当做艺术” 。具体而言, 人们从前承认四书是文学, 现在把红楼梦也当做文学; 从前把楚辞当文学, 现在把孟姜女唱本也认作文学。梁氏以为,“这一变可是非同小可。 因为不但从今以后, 中国文学根本的改了模样, 即是已往的四千年来的文学, 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都要大大的更动。 ” 而这, 无疑为中国文学的发展造成了一种极大的混乱。其次, 梁氏认为 “五四” 新文学弥漫着一种无可饶恕的抒情主义, 到处都是感情的泛滥。他觉得新文学运动 “对于情感是推崇过分” , 而

12、情感的质地不加理性的选择, 其结果自会流于颓废主义和假理想主义。 究其原因, 一是新文学作家 “大半都是多情的人” , 在他们眼里,“情感不但是做了文学原料, 简直的就是文学” , 所以,“浪漫主义者对于自己的生活往往要不必要的伤感, 愈把自己的过去的生活说得悲惨, 自己心里愈觉得痛快舒畅。 ” 二是新文学在情感表达上本是对于中国传统礼教的一个反拨。 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标举西方的个性主义, 要求精神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到这时候, 情感就如同铁笼里猛虎一般, 不但把礼教的桎梏重重的打破, 把监视情感的理性也扑倒了。这不羁的情感在人人的心里燃烧着, 一两个人忍不住写一两首情诗, 像星火燎原一般,

13、顷刻间人人都在写情诗” 。 故而,“若令心理分析的学者来解释, 全部新诗几乎都是性欲的表现了。 ”情感的泛滥必然在作者的人生观上产生人道主义,它的出发点是普遍的同情心,“这无限制的同情, 在一切的浪漫作品都常表现出来, 在我们的新文学里亦极为显著。 ” 其中 “五四” 新文学中出现的 “人力车夫派” , 浪漫主义者 “把娼妓理想化” 的现象, 以及对于所谓弱小民族、 被损害民族文学的关注, 都是新文学中充塞人道主义的显例。 人道主义思想根源于人是平等的假设, 但 “平等观念的由来, 不是理性的, 是情感的。 重情态的浪漫主义者, 因情感的驱使, 乃不能不流为人道主义者。 吾人反对人道主义的唯一

14、理由, 即是因为人道主义不是经过理性的选择。 ”再次, 梁实秋认为, 新文学中又一浪漫的混乱乃是为印象主义所支配: 新文学作家 “绝不睁开了双眼沉静的观察人生, 他要半闭着眼睛观察人生, 觉得模糊的影子反倒幽美动人。 ” 其中 “小诗” 的盛行, 正足以 “表示出国人趋于印象主义的心理” , 因为小诗表现的就是那些 “零星片断的思想印象” , 它的写作方式也是印象主义的。 小说中有的也只是一些零碎的感想和印象。这一类印象小说最常用的体裁是 “书翰体” 和 “日记体” , 此外还有那些 “最不负责任的” 游记。也许这些文体便于表现作者的感慨和印象, 可“殊不知他并不能表现自我, 只是表现自我的表

15、面。真实的自我, 不在感觉的境界里面, 而在理性的生活里。 所以要表现自我, 必要经过理性活动的步骤, 不能专靠感觉境内的一些印象。 ” 当然, 印象主义最有效的使用体现在当时的文学批评方面。在梁氏看来,“五四” 新文学的批评大都是一种印象主义的批评, 而 “印象批评是浪漫的趋势的一部分, 其主要原理即在推翻理性的判断力, 否认标准的存在, 其影响则甚大, 可以转移全部的创作文学的趋向。 ” 这种批评的根本错误, “在于以批评为创作,以品味为天才” 。 在印象主义者眼里, 生活就像走马灯似的川流不息地活动, 没有自身稳健的基础, 原因在于,“印象主义者的惯技, 乃匆促的模糊的观察人生, 并只观

16、察人生的外表与局部” 。 这些, 都是令重理性的古典主义者颇感不安的。最后, 梁实秋从皈依自然与侧重独创方面批评了新文学中浪漫的混乱。 这里所谓皈依自然是卢梭提出的口号, 因而 “自然” 是指浪漫的自然。梁实秋认为, 在卢梭那里, 人为的文明都是人生的桎梏, 若把这些桎梏层层剥去, 所剩下来的便是 “自然” 。而自然的人就是野人, 自然的生活就是原始的生活。皈依自然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乃是要求自由, 而这种精神表现在文学方面便是反对模仿与对于独创的推崇。浪漫主义者一面要求文学的自然, 一面要求文学的独创,“其实凡是自然的便不是独创的, 这似乎是浪漫主义者的矛盾” 。 梁氏认为,“五四” 新文学作家完全袭用了这套矛盾的哲学观念和创作理念, 以为一切天然和人为的纪律法则, 都是阻遏天才的障碍, 都应给予彻底打破。 举例来说, 比如新文学中的儿童文学并非是为儿童创作的文学, 而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文学, 浪漫主义者在心理上就是儿童, 因而他们所看重的便是 “赤子心” , 所看重的便是不受理性约束的儿童生活。 以这种观念为基础创作的儿童文学无疑是一种逃避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