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襄公二十九年「吴子使札来聘」-以《春秋》三传为文本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7558213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7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襄公二十九年「吴子使札来聘」-以《春秋》三传为文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襄公二十九年「吴子使札来聘」-以《春秋》三传为文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襄公二十九年「吴子使札来聘」-以《春秋》三传为文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襄公二十九年「吴子使札来聘」-以《春秋》三传为文本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襄公二十九年「吴子使札来聘」-以《春秋》三传为文本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襄公二十九年「吴子使札来聘」-以《春秋》三传为文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襄公二十九年「吴子使札来聘」-以《春秋》三传为文本(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一卷第一卷第二期第二期民國九十四年民國九十四年Journal of Da-Yeh University, Vol. 1, No. 2, pp. 15-24 (2005)15論襄公二十九年論襄公二十九年吳子使札來聘吳子使札來聘以以春秋春秋三傳為文本三傳為文本劉國平大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彰化縣大村鄉山腳路 112 號摘摘要要春秋三傳之解經各有所偏。一般而言, 左氏備於事, 公羊明於例,而穀梁精於義。 春秋襄公二十九年,書曰: 吳子使札來聘。三傳對此條經文之詮釋, 左氏仍以敘事為主,然公羊亦不遑多讓,敘事洋洋近五百言。唯三傳之異,非在同一事上有異見,而是各引相異之

2、事,以顯孔子之意。 左氏所述乃季札歷聘中原各國,所見重要人物及其對樂、舞之評論。 公羊則詳細記述吳國內部一場所謂的讓國的風波,而極力闡揚季札讓國之仁義賢德。只有穀梁不見敘事,僅就吳子使札來聘這一句話上作文章。本研究透過對三傳解經之分析比較及季札辭讓事件的詳細考察,並與 論語 、 禮記 、 史記等典籍相發明,發現孔子雖對讓國之仁聖賢人如堯舜、泰伯、伯夷之倫讚美有加,但對季札之讚美僅止於善使與守禮二端,對所謂讓國一事,絕無一辭之讚嘆。進而得知季札辭讓而非讓國之實質然否與經書吳子使札來聘之真義。總之,從本文不但可以清楚的看出三傳解經另一類之不同,並且有助吾人對三傳特色的深層體會及延陵季子辭讓本質的真

3、正了解。關鍵詞關鍵詞: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季子,聘,讓國ADiscussion of the 29thYear of Shiang Gong, the Record ofChun Chiu: “ Wu T z y y t h e King Sent Jar as an Envoy to Visitthe Ki n g d o m o f t h e L u u ” - Using the Chun Chiu San Chuanas a TestGUO-PINGLIOULiberal Arts Center, Da-Yeh University112 Shan-Jiau Rd., D

4、a-Tsuen, Changhua, TaiwanABSTRACT“ C h u n C h i u ” S a n C h u a n e a c h h a s i t s i n t e n t i n the Commentaries of Chun Chiu.By and large,Jso Chuan has the complete annals and Kung Yang Chuan is clear-cut in the analysis of recode-code.Ku Liang Chuan has the most proper analysis of the rea

5、son for the historic affairs.In the 29thyear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一卷第一卷第二期第二期民國九十四年民國九十四年16of Shiang Gong, Chun Chiu s a y s : “ Wu Tzyy the king sent Jih Tzu as an envoy to visit the kingdom oft h e L u u . ” Concerning the foregoing commentary, the record of Jso Chuan i s a b o u t J i h T z u s comm

6、entary on important people, music, and dance when he visited each state of China.Kung YangChuan gives the full details of a dispute about so-called abdication regality and endeavors to explainthe benevolence of Jih Tzu.Ku Liang Chuan has no record of this affair but amplifies on thepreviously quoted

7、 sentence from Chun Chiu.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commentary of Chun Chiu San Chuan andconsidering the so-called abdicate regality affair of Jih Tzu, one can realize that Confucious had nocommendation for Jih Tzu, except for his making a good ambassador and keeping decency.Hen

8、ce,the fact can be known- right or wrong- concerning the decline (辭讓), not abdication regality (而非讓國) of Jih Tzu and the content of Chun Chiu s record previously quoted.From this study one can not only form a different commentary on Chun Chiu San Chuan butalso realize its peculiarity in depth, and u

9、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e decline of Jih Tzu.Key Words: Chun Chiu San Chuan, Jso Chuan, Kung Yang Chuan, Ku Liang Chuan, Jih Tzu,Embassy, abdication regality一一、前言前言司馬遷作史記吳太伯世家 ,記延陵季札之事,而於文末之太史公曰說: 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然而,以如此一個仁心慕義,見微而知清濁的仁智之士,竟不能消弭與其切身關連的國家亂事於無形,而徒留世人以無窮之浩嘆。是情勢不許,抑尚未

10、仁義耶?而春秋經文中,目前可見,提到季札事跡的,只有一條。那就是 襄公二十九年的吳子使札來聘。東漢桓譚(1976)有言: 經而無傳,使聖人閉目思之十年不能知也。的確,光從此條經文,欲了解事件始末與孔子之微言大義,實有困難。而胡安國(1983)所言: 事莫備於左氏 ,例莫明於公羊 ,義莫精於穀梁 。亦只是一言以蔽之的概略說法。而有關此條經文之 比義 ,前人雖亦曾注意及此,然或所說過簡,如傅隸樸(1983) ,或論證頗異,如朱書萱(1998) ,故本文試著從春秋經文與三傳不同之解說中,一切依從證據,清查其解經理念,以找到正確合理之解釋,並藉此評判三傳之解經,何者最近孔子之原意。二二、 、 穀梁傳穀

11、梁傳之解說之解說在 春秋 三傳中, 穀梁傳 最具有合理的 理想性 。孔子的正名思想,在其解說下,衍為明辨是非之大義,故頗顯出據理力爭之性格。例如春秋 隱公元年,春王正月這一條。該傳除了強烈的批判桓公外,也不滿隱公將以讓桓的不合正道。因而對隱公的評語是: 若隱者,可謂輕千乘之國,蹈道則未也。 (阮元校刊,1993;李學勤主編,1999。以下所引春秋及三傳等文字,除特殊注明者外,皆引自十三經注疏 。)又如經書隱公元年,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這一條, 穀梁傳在批判鄭伯與其弟共叔段之後,更指出消解兄弟手足相殘之道說: 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意思是說鄭伯之弟共叔段雖然造反,但做哥哥的在最後,仍不該趕盡殺絕

12、,而應該放慢追趕弟弟的腳步,讓弟弟有一條生路可以逃走,這才是親親之道。1當然歷史不能純然以道德判斷,有時也需有歷史判斷,道德判斷多理想,而歷史判斷,一依歷史情勢,故易令人生滄桑之感。 (牟宗三,1984,2003)再如襄公二十五年經書冬,十有二月,吳子偈伐楚,門于巢,卒 。 穀梁傳指出: 古者雖有文事,必有武備 ,因而認為:吳以大國過小邑,小邑之巢應飾城而請罪 ,而吳果能體會文事武備合一之道,則亦不該過小邑而自輕,以至國君戰死國外。以上這些例子,都可見穀梁傳理想性格之一斑。穀梁傳雖具有上述所謂之理想性,但卻未對延陵季子讓國及所牽扯的諸多亂事發表議論,這不外乎兩種原因:一是孔子未提季札 讓國 之

13、事;二是孔子雖提季札 讓國之事,但未加褒貶。然則春秋是道義與道名分之書, (司馬遷,1991,頁 3297;莊周著、郭慶藩輯,1依左傳隱公十一年,鄭莊公云: 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其餬口於四方。 史記衛世家亦云: (桓公)十三年,共叔段攻其兄鄭伯不勝,亡,而州吁求與之友。可見共叔段並未被殺。劉國平劉國平:論襄公二十九年論襄公二十九年吳子使札來聘吳子使札來聘以以春秋春秋三傳為文本三傳為文本171987,頁 1066)如果孔子已提延陵讓國之事,則必有說,而以穀梁傳的精於義理,對人倫正義多有發揮的習慣看來,自應有所分辨。今春秋不見延陵讓國之說,只於襄公二十九年書曰: 吳子使札來聘。故穀梁傳亦僅就季札

14、聘於上國之事來解說:吳其稱子何也?善使延陵季子,故進之也。身賢,賢也;使賢,亦賢也。延陵季子之賢,尊君也。其名,成尊於上也。意思是說, 春秋之所以稱吳國國君為子,乃褒獎他善於任用延陵季子,所以推舉他。自身的賢能,固算賢能;能任用賢人,也算是賢能。由於延陵季子之賢能,連帶的使吳君的聲名得到尊顯,因此本不該書季子之名,但為了要成就吳國國君的尊貴,所以便書了季子之名。這樣的解釋,顯示穀梁指歸之光明正大,並且謹於夫子之說而不支蔓。然而,以左傳觀之, 成公七年載:巫臣請使於吳,晉侯許之。吳子壽夢說之。乃通吳於晉,吳始伐楚,馬陵之會,吳入周來,蠻夷屬於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於上國。2是成公七年為左

15、傳書吳子之始,因為吳國已開始與中原上國交通往來之故。但 春秋 直到 襄公十二年書曰: 秋,九月,吳子乘(壽夢)卒。這才開始稱吳國為子。 左傳說: 吳子壽夢卒,臨於周廟,禮也。這是吳國首次出現於經書與稱子書卒的原因。蓋前已會於上國,此次又知禮而臨於周廟,所以數吳而稱子 。而春秋賢者不名,這裡雖然稱名,但這是吳子書卒之始,至少沒有貶意。何況第一次提到吳國國君,總要交代一下死去的吳國國君是誰,所以書曰吳子壽夢卒 。不過, 穀梁傳於襄公十二年無傳,而於襄公二十九年經書吳子使札來聘才作解說,這是穀梁傳的疏漏。以上穀梁傳的解說,也是標準的依經起義 ,雖未明指季子賢在何處,但季子既因聘使各國而不失賢名,甚或成就其賢名,則至少於外交的禮節與專對上,必合禮而無失。不過 使賢亦賢也 ,這種說法, 理上如此 是一回事,孔子有無讚美吳君又是一回事。因為自襄公十二年 ,經書秋,九月,吳子乘卒之後,除昭公二十七年 ,經2這也是吳國第一次見於春秋經,但經曰: 秋吳入州來。並不稱吳子。書吳弒其君僚 ,因文法關係,不可能書成吳子弒其君僚外,其餘概皆書吳子 :襄公二十五年吳子謁伐楚。襄公二十九年閽弒吳子餘祭。襄公二十九年吳子使札來聘昭公十五年吳子夷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