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适应理论与实践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555073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3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适应理论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跨文化适应理论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跨文化适应理论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跨文化适应理论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跨文化适应理论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文化适应理论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适应理论与实践(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跨文化适应理论与 实践1、我刚来北京的时候带来我的美国思想和生 活方式。这时候,我一点也不适应北京的环 境。归纳出几个不适应的地方:第一个经常 觉得不习惯的地方是吃,我只认识几道菜, 所以点菜的时候不知道点哪道菜,不知道哪 道菜好吃,那个不好吃。而且北京菜比美国 南方菜油腻。另外一个地方是北京的交通。 在大街上,有太多汽车,自行车,我每次走 都需要等车先过去然后才能过马路。我觉得 太乱也太危险了。除了这两个原因以外,还 有人口问题,我终于明白了中国为什么要提 出独生子女的政策,除了我的房间,到每个 地方都是人山人,我觉得现在已经晚了,人 已经太多了。2、记得来中国才几日,我的韩国朋友们从学 校

2、附近的华泰商场火急火燎地赶回来,一进 门就对我说:“今天我们终于亲眼看到了中国 的贫穷状况!”原来他们看到的“贫穷状况”是 一个孩子露着屁股的“破”裤子。当时还是天 寒地冻的冬天,所以我的朋友以为孩子家里 非常贫困,家长没有钱给孩子买新裤子。几天以后,我跟朋友们又去那个商场,那时 我看见穿着“屁股裤子”(我们给那种裤子起 的名字)的孩子。我们以为还是上次见到的 那个,于是感叹道:“他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 真是冷酷无情!怎么还没给儿子买新的?!”3、我之所以羡慕中国妇女,是因为中国男人 比韩国的周到,很会做菜、也会照顾孩子等 ,男女分担家务。韩国倒不是这样,社会对 女人提出很多要求,贤妻良母、事业

3、强人等 ,不过结婚后更不用说了。女人更受不了社 会的制约和不公平的待遇,她们的社会经济 活动减少了。许多妇女为家庭牺牲了自己的 社会能力,把自己的一切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可是看到中国妇女以后我受到了新鲜的冲 击。中国妇女很棒! 4、我背井离国来到北京读书偶尔难免感到孤 独,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这时我的朋友 安慰我,鼓励我。有一件事让我热泪盈眶。 有一次,中国朋友邀请我到她家做客。我与 她的家人共进晚餐。中国家庭的传统习俗和 亲情让我陶醉。她的妈妈像对待女儿一样关 心我。她的细致而贴心的关怀,给了我在北 京从来没有感觉到的一种温馨。我认为一旦 成了他们的朋友,我能深深地体会到朋友之 间的那种真

4、切、关怀和纯朴。北京人很有人 情味,很善良。 美国学生在中国留学期间会有很多事让 他们心驰神往、津津乐道、兴高采烈、 难以忘怀。比如,热情好客的普通百姓 、丰富多彩的风味美食、精美绝伦的工 艺美术、叹为观止的武术杂技、神奇秀 美的山川河流、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 蓬勃发展的都市建设、悠闲质朴的平民 生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勤劳好学 的社会风气、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等等 。但是,也总会有一些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一 些社会现象让一些美国学生困惑纳闷,甚至 郁郁寡欢。比如,家畜家禽的内脏或其他部 位被不少中国人看作是美味,但却让他们疾 首蹙额;中国饭馆和学生餐厅里不少菜肴或 油腻或辛辣而不合他们的口味;

5、他们更习惯 于喝冷饮而不习惯于喝汤;居住的宾馆或宿 舍里的自来水不能直接饮用;旅馆或宿舍的 床垫过硬使他们其中一些人辗转反侧、入睡 艰难;不少公共厕所龌龊不洁、气味难耐, 而且必须自备卫生纸;在公共场所,常见大 人随地吐痰,小孩随地小便;上下车时,上车人不等下车人先下,拥挤推搡 ;过马路时,车不让人,人须让车;办理手续 时,常见有人不按顺序排队外出时,常见有 人违反交通规则;到商业闹市区常遇残疾人和 儿童行乞,到旅游风景区常遭小贩拦截或尾随 兜售其商品;一些城市空气污染严重,极易引 起他们呼吸系统的疾病;一些餐饮小摊食品不 洁,极易引发肠胃系统的疾病。最让美国学生 大惑不解、烦闷不快的事是在他

6、们外出时,总 会有人凝视,两眼盯着他们。 似乎只有金发碧眼大鼻子的才是美国人。在 一些小摊买东西时,摊主们常常漫天要价, 似乎外国人都有钱,“挨宰”是应该的。在一些 娱乐场所,有些中国的男士对美国的女生会 有不礼貌的言词和举动,似乎美国女生在生 活上都是随随便便的。 凡此种种,不少连中国人都认为是不文明的 陋习,属于改变和纠正之列,而改变和纠正 又需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的普及才 能逐步实现。但是,美国学生对此在初到中 国后的短期内是缺乏这种认识能力的。 第一节 跨文化适应研究的基本理论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是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适应模式是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备受

7、关注的一 个问题。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结论也各有不同 。目前学界比较公认的主要有三种:学习过程模式、认知知觉模式、复原模式。一、学习过程模式学习过程模式认为跨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不断 学习的过程。著名理论是古迪昆斯特 (Gudykunst)的避免不确定性和焦虑理论。按照古迪昆斯特和海默的理论,有8个变量决 定旅居者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焦 虑”的程度。它们分别是:东道国的社会支持 、共享的社会网络、东道国成员对自己的态 度、双方偏好的交际方式、定势偏见、文化 认同、文化相似之处、第二语言能力。二、认知知觉模式(压力-应对模式)这一模式理论是由本内特(Benett,1984)的跨文 化敏感模式

8、和金扬的压力适应成长理论构成。本内特把培养对异文化的敏感性作为获得跨文 化适应力的途径,提出跨文化敏感模式。其包 含六个分析步骤:1、否定;2、防卫;3、最 小化;4、接受;5、适应;6、融合 金扬(1995)的跨文化适应阶段整合理 论采用纵向研究纬度从动态的角度对个体在 异文化中的行为表现进行了分析。 金扬认为:影响该过程的诸因素使得以 前的模式有些不准确。适应是一个积累过程 ,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以自己的交流来 适应。这个逐渐积累式的动态过程被描述为 紧张适应进展的过程。这种过程用 图形来表示就像螺旋式的弹簧。它有点像进 两步退一步的模式。进展是在长时间里进行 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所遇到

9、的恐慌的推动 下向前运动的。三、复原模式复原模式的著名理论是利兹格德 (Lysgaard,1955)提出的U曲线理论和在此基 础上发展的W曲线理论。这两种理论认为, 文化适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以兴奋开始, 逐渐出现危机,最后在新的文化环境中逐渐 适应。格拉洪(Gullahorn 1963,1966)进一步发展 了U曲线假说,提出W曲线假说,用来描述留 学生回国后的再适应的过程。(见下文)文化休克理论“文化休克” (cultural shock,或译作文化震荡、文 化冲突)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 ,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而在 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处于

10、异文化环 境中的人一般都要经历这一挫折期和文化震荡症。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K.Oberg)1960年首先提出这 一术语。道个格拉斯布朗(1986)把文化适应过程 划分为四个阶段:兴奋(蜜月)、文化休克(沮丧 )、调整初步适应和适应阶段。文化适应的四个阶段:(1) 蜜月(兴奋期)阶段。刚刚接触到第二 文化或进入第二文化的环境,对看到、听到 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惊讶、有趣,处于兴奋 、激动、满足的状态,一切都觉得美好。一位在华工作过两年的英国专家在“星期日 广播英语”中描述过她切身的体会。刚来时 中国人的诚实感和中国司机不要小费都使她 赞叹不已。 (2) 挫折(休克)阶段。新鲜的感觉过去,开始觉 得

11、衣食住行处处不习惯,人地生疏,语言隔阂,产 生迷惑、沮丧、孤独、失落和烦恼、焦虑、悲伤、 思乡的情绪。于是,有的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不 接触当地人和当地文化;有的对当地文化产生敌意 ,甚至发泄不满、采取不理智的行动;有的因承受 不了心理压力而离开这一文化环境,回到自己的国 家。这些表现叫“文化震荡症”、“文化休克” 。“第一年末我真想回国了,我在伦敦的朋友 也问我为什么不回去,但我想的是不能带着 不好的印象回国,我要多了解一些中国的情 况,所以坚持下来了。”文化震荡症在不同人身上表现的形式和程度不完全 相同。对文化差异了解越多,挫折感越小。对绝大 多数人来说,挫折期是可以度过的。(3) 调整阶

12、段。经历了挫折期以后,人们开始 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寻找适应新的生活环 境和文化环境的方法。这时语言水平有所提高 ,与当地人的交往也增多,开始交朋友,孤独 感和失落感有所缓解。对第二文化的看法既不 像蜜月阶段那样浪漫、不切实际,也不像挫折 阶段那样反感、不满,对该文化的了解在逐步 加深。“对中国的看法比较现实,比较实事求是了。 既不像第一阶段那样带着浪漫色彩,也不像第 二阶段那样意见一大堆。”她开始从两方面看 问题,既看到问题,也看到好的一面。(4)适应阶段。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对生活环 境渐渐感到习惯,对第二文化也在逐步适应, 能基本上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甚至对其中的 一部分已能接受。不能

13、接受的部分也能要求自 己理智地对待。“来华前,我的朋友曾警告我中国人太严肃, 太冷漠。来华后。”(5)反向文化适应。适应了目的语文化的学子, 一旦返回自己的国度,会再一次经历文化适 应过程,在还原到母语文化中时要再次经受 两种文化产生的撞击,甚至产生“反向文化休 克”。如日本和韩国人不适应本国的礼节和礼 貌。常出交通事故,不看红绿灯。汽车靠左 右行相反。以上是适应第二社会文化的过程,一般说来 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这一过程时间长短取决 于学习者本人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有的仅 需几个月或几个星期,有的可能要几年甚至 一辈子。儿童由于对母文化也所知不多,异 文化环境所造成的文化休克就很微弱,甚至 没有

14、感觉。成人对异文化了解得越多,其适 应该文化的能力也越强,文化休克也就越弱 。当然这一过程还取决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差 异大小。一般认为,差异越大(如东西方文化 之间),接受起来越困难。W曲线模型: 适应历程举例以我的大学同学为例。读书时她的专业是日 语,在日本旅居八年,出于对加拿大的向往 ,很多年前就提出移民加拿大的申请。前年 拿到了批复,终于成功地成为了加拿大的新 移民。初到加拿大,由于愿望得到了实现, 非常兴奋。可是几个星期下来,她就进入了 沮丧阶段。所谓沮丧阶段,特征是感觉到不足、挫折和焦 虑;兴奋的感觉被失望、失落、烦恼和焦虑代 替。在这个阶段,处在异文化中的外乡人由于 文化的不同,人地

15、两生,孤独少援,遇到了多 种迷惑和挫折,原来认为是规范的良好的生活 方式在异域中频频碰壁,被本地人嘲弄伤害, 在自己个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种种麻烦。人 们在对待沮丧和失落感时常常表现为敌意或回 避。在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有的人会被迫返回 故乡。这个阶段持续几个星期到数月的时间, 也有人不会经历这个阶段。而我的同学,却没 能越过这个阶段。 影星陈冲说过一句令许多华人深有感触的话:即便 是在国外生存了20年,每天早上牙膏味道的不一样都 会让自己伤心难受。对于许多华人来说,虽然改变了 国籍,但中西文化的差异仍会让人觉得没有归属感。 我的那位同学,经过了初到加拿大时因为愿望实现 得满足感和狂热之后,开始

16、面对现实的生活。因为英 语水平不够,无法于当地人沟通。对于精通日语的她 来说,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日本,她原本都有一份收入 不菲工作。而在加拿大,只能每天闷在家里,当了十 足的主妇。可是因为语言不通,甚至接送孩子去上学 都成问题。有段时间,她就把自己封闭在家里。虽然 拥有加拿大国籍,可在心理上,自己始终难以摆脱外 族人的身份。她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觉得自己一 点用都没有。成天闷在家里憋得慌,出去的话看不懂 路标会迷路。原本十分自信的她,逐渐变得消沉。所谓调整阶段,说的是解决新环境中的危机; 指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沮丧和迷惑之后,外乡 人逐渐找到了对付新文化环境的办法,解开了 一些疑团,熟悉了本地人的语言,以及食物、 味道、声音等非言语语,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 惯,理解到异文化中不仅有缺点,还有优点。 他们与当地人接触多起来,与一些当地人建立 了友谊。心理上的混乱、沮丧、孤独感、失落 感渐渐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