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失衡与对策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47541563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失衡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失衡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失衡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失衡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失衡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失衡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失衡与对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失衡与对策浅析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失衡与对策摘要:摘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既关系国民经济的安危,又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本文探讨了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负面影响及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的具体措施等。关键词: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结构 失衡 调整 优化 信贷结构指的是信贷资金的投放与运用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以及不同期限上的配置与配比。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放量投放,但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信贷业务中长期化倾向更加明显,银行信贷过多投向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和优势行业,对中小

2、企业信贷投入严重不足,等等。这种信贷结构失衡性问题的存在, 为金融安全埋下隐患,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对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优化商业银行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是当前我国银行业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一、银行业信贷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一、银行业信贷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一)信贷资金期限结构严重失衡。(一)信贷资金期限结构严重失衡。在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业务中,短期贷款的比重一直在 50%以上,占绝大多数。现在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长期、稳定的收益,因此,大部分银行不断调整短期资产,增加长期信贷资产,甚至有些银行不惜牺牲流动性而增加长期贷款。当信贷资金紧张时,由于银行

3、的偏好,往往首先保证长期信贷资金,贷款中长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着一硬一软双重约束:其中,硬是硬负债,对商业银行来说,存款是一种硬约束,活期存款可随时提现,定期存款到期也要还本付息,商业银行没有理由拒绝支付,否则,就有可能引发挤兑,使整个金融业的信用严重受损;软是贷款的软约束,商业银行放出贷款以后,虽然有严格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但是却不能完全保证贷款的归还,并且商业银行贷款的大客户往往是一些大型企业,存在“预算软约束”,到期能否顺利还本付息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情况。这样,一方面是短期存款占很大比重的负债结构,另一方面是中长期贷款占比重很大的资产结构。在金融能够维持平稳运行

4、的情况下,这样的资产负债结构不会有危险。但一旦出现意外的金融波动,就有可能引起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危及银行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金融安全。(二)信贷资金的产业配置存在着个别行业高度集中的倾向。(二)信贷资金的产业配置存在着个别行业高度集中的倾向。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导向作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与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结合越来越紧密,纷纷将制造、电力、建筑、交通和房地产业作为信贷资金投放重点,使贷款集中于个别行业的问题突出。某县四家商业银行投向基础性建设项目的贷款余额达到 49000 万元,占贷款总额的 62.62%,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为20411 万元,占比 26.09%,当年新增贷款中,投向基

5、础建设工程 9000万元,住房按揭贷款新增 4072 万元,分别占新增贷款总额的 54.91%和 24.84%。而企业急需的项目贷款的技术改造贷款余额均为空白。(三)(三)信贷客户规模结构信贷客户规模结构相对集中相对集中。由于大中型企业通常信用等级高,交易成本低,各家银行,无论是全国性银行还是区域性银行均无一例外地对大中型企业有着特殊的偏好。由于我国现有银行的高度同质性,小企业大家都不愿意去培育,所以我国小企业贷款增长缓慢。同时,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普遍推行了客户评级、授信制度,大型国有企业因为资产雄厚、政府支持,评级一般较高,特大型国有企业、垄断企业更是各家银行激烈竞争的优质客户。各家银行在信贷

6、质量管理强化的大背景下,信贷资金向优势企业集中,新增贷款普遍要求投向 AA 级以上企业,加快了贷款集中的步伐。(四)信贷资金(四)信贷资金区域结构区域结构明显失衡。明显失衡。近十年来,在国家稳健货币政策的指引下,各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规模都在稳定快速增长,但其增长中也出现了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从存款的地区分布看,主要来自东部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本外币存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 63.9%、18.1%和 15.3%;从各地区的存款比重来看,东部地区存款总量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存款总量之和。从贷款的角度看,全国各金融机构贷款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金

7、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61.6%、19.1%和 16.0%,东部地区的贷款余额亦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贷款余额之和。以上这些数据表明,在信贷资金的来源和运用上,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家商业银行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信贷倾斜十分明显,而对中西部地区的信贷支持则相对不足。二、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失衡的负面影响二、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失衡的负面影响(一)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一)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央行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体现在金融机构通过落实有关信贷政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成效上。大量资金投向少数企业、行业,一定程度上将助长某些行业和企业的非理性扩张,导致

8、经济泡沫的形成,降低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长此以往,会弱化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影响产业政策的贯彻实施和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使县域经济难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形成商业银行风险隐患。(二)形成商业银行风险隐患。信贷失衡使得银行信贷客户固定,收入主要依赖于个别行业甚至个别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集中化。企业经营状况一旦恶化或市场发生变化,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和效益性就会受到影响。基层行没有授信权,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较小,对风险的关注程度较低,上级行又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各项变化情况,导致贷后风险增加。(三)拉大了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距离。(三)拉大了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距离。信贷资金向大企业、大

9、客户的集中,导致中小客户取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增大。一部分有潜力的新兴企业,由于发展前景不明朗,金融机构不愿承担投资风险,从而得不到有力支持,而使企业不得不花费时间和成本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金融秩序的稳定。(四)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四)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信贷资金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以及基础建设、公益项目和事业单位集中,降低了新增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在欠发达地区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长期得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力扶持,相当部分处于市场成长期、有潜力的企业无法良性发展,从而使当地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得不到有效调整,进一步加剧资金供求结构矛盾。三、

10、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的具体措施三、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的具体措施信贷结构的调整,不是暂时性和局部性的调整,而是长期性、全方位的调整,既要解决目前信贷资产产业、行业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也要解决信贷资源区域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更要解决信贷客户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这是一个渐进、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年能够完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信贷业务的规模、范围、品种、方式等都将不断地丰富和扩展,商业银行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立足自身优势,实施有计划、有重点、差别化的发展战略。第一、调整信贷期限结构,化中长期资产为短期资产。第一、调整信贷期限结构,化中长期资产为短期资产。对于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说,资产负债

11、结构的不合理、资金来源变短、资金运用中长期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畸形的信贷期限结构一旦遭遇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必将引发巨大的风险,因此必须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一方面要寻找长期资金来源。针对目前商业银行资金来源过短的情况,商业银行应努力创造长期资金来源,以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其可供选择的措施,一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发行长期金融债券,以获得比较长期的资金来源。二是可通过金融创新,如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把相当大一部分活期存款转化为商业银行稳定的中长期资金来源,以使负债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另一方面要将中长期资产转化为短期资产。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商业银行可以

12、利用金融市场将资产期限进行调整,如在中长期贷款过多、资产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可在金融市场上采用出售贷款的方式使中长期贷款变现,或者通过贷款互换的形式将中长期贷款的期限变短,另外还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形式将贷款风险分散。第二、调整信贷行业结构,积极拓展优良客户。第二、调整信贷行业结构,积极拓展优良客户。 调整产业、行业分布结构。坚持“有进有退,有保有压,有先有后”的原则,严格控制对产能严重过剩、不良率较高行业的新增信贷,加大潜在高风险客户主动退出力度,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总量,优化信贷行业投向。信贷重点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行业,保持对能源、资源、交通等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拓展装备制

13、造、节能环保、文化传媒、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卫生、水务、燃气、汽车、化工、旅游、物流等潜力行业,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推进行业投向多样化;主动积极介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民生工程等领域,着眼长远,提前布局,在优势领域和行业中拓展优良客户。第三、调整信贷客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第三、调整信贷客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或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要依靠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应当明确的是,我们应该解决的是效益好、风险低的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而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积极支持有市场、有技术、有效益、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发展,严控“两高一剩”

14、和重复建设贷款。同时,建立科学的授权授信制度,避免贷款审批权限的过度集中,扩大银行基层机构增加贷款的空间,不断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合理确定风险考核体系,增强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信贷人员拓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信贷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担保体系,推动建立多形式、多层次贷款担保公司,降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风险,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推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有效发展。第四,调整信贷区域结构,合理分配信贷资金。第四,调整信贷区域结构,合理分配信贷资金。由于地区的经济基础、资源优势和发展建设不同,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量也不同。要认真研究区域经济优势,制定好区域经济支持

15、政策,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合理分配信贷资金投量,尽量使信贷资金的供给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定位相一致,克服“大而全”、 “小而全”和不合理重复建设,促使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同时利用区域结构分散信贷资金的风险。在中西部的信贷结构调整中,一方面,要注意其组织机构的调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化改革时,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网点撤并,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除农业银行外,其他三家都大踏步地从县级撤出机构,上收信贷审批权。这样的撤并对东部经济的影响也许不是太大,但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就大大减少。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在中西部地区构建一个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在货

16、币政策执行上,要促进贷款向西部地区流动,最好是通过有差别的货币政策,对中西部进行政策倾斜,比如对中西部地区银行的存、贷款浮动幅度可适度放大,以促使企业更多地使用金融机构的资金。四、结语四、结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和金融运行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随着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全面完成并成功上市,标志着中国金融的国际化道路迈开了较大一步,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信贷资产业务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仍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从行业、区域、客户等方面调整优化信贷结构,防范化解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实现自身持续、健康和有效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刘金叶,谷宇.我国商业银行结构特征对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112 冯懃,章科燕.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探究构建股权激励制度J.北方经济,2008;23李桂君,王瑶琪,林则夫.中国商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