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的审美哲学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473628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0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道家的审美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先秦道家的审美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先秦道家的审美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先秦道家的审美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先秦道家的审美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道家的审美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道家的审美哲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卷第期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阮.2 ?先秦道家的审美哲学张爱剑谈及道家,人们不约而同的看视 老子俘勺春 秋中晚期、庄子!约公 元前 ? ? 为其始祖,不过 我认为如此观之未免 失当。庄子吸取 了老子书中的一些 成份,却并不 能得出这样一个学术诣系老子传关尹 子与庚桑 子,庚 桑子传壶 子,壶 子传列子,列子传庄子。并不能因庄子与老子 的学术关系而称“老庄”,正象孔子吸取了老子的学说而不称“老孔”一徉。其实老子务实与务虚精神开创了中国思想 文化最重 要之两 派一一儒家、道家。老 子是中国文化的始基?。王夫之 指 出庄子“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 庄子 解 。因此,

2、在论 及先秦道家思想 时,我不论老子的思想,而以庄子 及其后学所著的庄子为立说重点。庄子是道家的开 山著作。一、人心与人格、场、养心,是庄 子达到理 想的“至人”人格的途 径。庄子认 为“气”构 成 人的 自然质素,周游全身,与天地之气相通!“神”为 人的精神!, ,自”为人的生命中心。情为心之动,动而有贪欲,贪欲起而祸乱生。性静而情动,本心寂静平和,因此要“修性反德,德至同于初”?天地篇 。这种 自然人性论与孟子的性善说有 相通之处,虽说庄子所说人性,是 指人 的自然纯朴本性,似乎无 善无恶。因“善”似是 相对“恶”而举,原始的素朴只体现为一种 自由和谐精神,故无所谓善或恶。究其实,自觉的奉

3、公为人,正 是善的表现。由于情动心伤,故 不利 生命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这便要“无情”“吾所谓无情者,言人 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盆生也”?、德充符 。“无情”说到魏晋玄学阶段,则成 为理 想圣人 人格之 一特征。养心 的路程#大宗师中借女 禹之口描迷为外天下一外物一外生!朝彻一,见独一无古今入于不死不生。要之#通过摆脱世欲利 益的羁绊和个人生死 枚关的困惑。修身养性,获得虚静、平淡的心境。这种心境充分体现 了“道”的精神,是圣 人人格的表征。逍 遥 游云“圣人无已,神人无 功,至人无 名”。“无已”则 能“外物”!“无功”则能“外天 下”!“无名”则能无古今、无 死生,而与万物一体

4、,达及“道”的绝对本体。“无已”是修心的基 础,其内容便是“心斋”、“坐忘”?大 宗师 。?人间世 % 云若一 志,无 听之以耳 而听 之以心!无 听之以心而 听之以气。听之于 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特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就 是 空 虚平静的心境,“气”是 对 此心境的形 容,养心而 及“心斋”就 能作8 呢5 ”%2幼而来的知识、经验“悬置”起来,存而 不论。这与庄子“去 知”“去欲”的程序相似。“本质 的还 原”是 把握 纯粹 现象之中稳定结 钩的方法,之涌过 反观自几的主观意识而获得 其究竞和本 质闭9 ! 、。木质 的直观不同#立少方贻的人规,后者是感性的 具体

5、的“又见”,前者则 是非感性、一?卜 经验的观”这 也此是兰一不 听 说一无 ? 之以一耳而 听之以心,无沂之以心而 听之以气”的意思。胡寨尔认为本质与现象不。厂广割,现象 之 中有不质,本 质就是一种现象,同洋,心 与物 也是不可分割 的。通过本质的还 原,虽然能 认识现象的 本 质=掌握绝对真理,但主体为 什么要 对现象进行 本质了洲见,却是“本质的还原”解决不一&的,达就 要进行“先验的还原”。先验的还原与本质的还原在时间上并无先后,而是同时进行、互相补充的。先验还原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本质直观,获取现象的本质本质的还原也只有从先验的自我出发,才能获取现象的本质。“先验的还原是”在“现象的还

6、原”基 础上进行的。加括号的封存悬置 之后,只 留下“现象学的剩余”! 8(202 8 .9%0“自我”!、“我思”!5和“我思对象”! 5(5(。三者是统一的整体,“自我”通过“我思”的意识活动把意义赋予认识客体,构成了“我思对象”。先验的“自我”是一切 产生的根源,它具有潜在的显 现可能性。“先验的还原”就是 显现这个“自我”。胡塞尔晚年又将这个先验 的“自我”修改为“主体间本体”!25&%,5&.56。这个“自我”就是庄子的 自然本性,由于自然本性合乎天地物理,故而也是“道”的体现。“道”无所不在,人与物的冥合为一就是性道”的凝聚。“道”就相当于胡塞尔 的“主体间本体”。“道”是庄子哲学

7、中的先验存在,它是一切的本原=心与物 均 在其统一 体中。庄 子 的 修 心所要达到的就 是还原归“道”,正有此“道”存在,才要修心 明性,这与听之 于“气”的 程序是互相的。胡塞 尔 的现象学本体 论弧 调纯粹自我 意识,这其实 仍 属黑 格 尔的绝对 精神一类。马 文法伯就改进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建立 了“自然 主义的现象学”,在本体论 和认识论上肯定 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然而,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却颇有合理之 处,与分析哲学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合为西方哲学的三大方法。胡 塞 尔方法上的现象与本质、心与物之统一观,极能促使我们认识清楚庄子“心”的主客合一性。庄子的“性者,生之质也”!庚桑楚 的

8、自然人性,是通过“德”的中介及达“道”的,即“抱德场和,以顺天下”!徐无鬼,“夫德,和也”!缮性 。这一点是承继老子而来。老子云“含 德之厚,比于赤子,终日号而不嘎,和之 至也”!五十五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五十一章。“道”是世界的本原,“德”是万物的本性。落实于 人生 层面,“道”指人类活动的准则,“德”是人类 的本性。“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三十八章,老子 的道德人格是一种 自然人格,庄子亦然。“无已”“无为”的人格膺式,就是自然人格模式,这种人格的普遍实行,只有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形态,具有高度觉悟的人群中才有才能。如果在低级社会阶段,自然人格就没有社群共有的 实践 品格,而

9、只能成为个体的 一种理想。一 旦限 于 个体的追求。那就势必忽略社会价值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丧失 了个体对社会的责任 和 义务,容忍默许了强权豪夺。尽管庄子的本意是从对群体人格的拯救为出发点,以为在最终的归宿里,每个 人都回复到原初的自然本性,整个社会也就和谐相安,达到“至德之世”了! 马蹄,但客观上却造成 了忽视群体,偏离群体生活的结果。又由于“道”的先验性=人格追求是返回到那个“原点”,这就势必忽视自由自觉的现实事功实践,儒学“有道 则 见,无道则隐”的思路也是这样。不 过,由 于儒家从,“圣 人”视点落向“君子”,就增 添 了可操作性、可实 践性,其事 功 的一面 得到 了强固,甚 至于

10、“知其 不可为之而为之”,而庄子的顺应自然 的“命定论”,则 是、知其不 可 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 。虽 然孔子也说过“道 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 问 ,但论语记载孔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说明命定论在孔子那里不占主要地位。庄子的“无为”是脱离实践活动的形而上的期待与沉思,其“为”限于精神意识领域,虽无现实可行性,却赋予人格以独立性、自由性,这又是其进步的地方。以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哲学体系是 由“形而下”推至“形而上”的,后者是目的,前者是达到 目的的途径。与?濡家从“形而 上”落实到“形 而”的现 实人 生哲学 不 同,庄子是关 于理想人生 构建的哲学,其

11、 宗 旨是 拯球现实人格 的 沉沦,恢复 自由 自适 的本性,由此而 强烈关注个体,由群 体的背景而 衬托个体 的遗世 独立。儒家将“形而 下”与“形 而上”对照检测,关注于 群体的现实的“形而下”生 活,这便是其“入世”的症 结所 在。佛家的“出世”“出家”以心、灵 的平寂虚无为目标,起点和终点都是对个体说的。所谓“普渡众生”看来好象是为了使群体将来都生活于“净卜”,实 则“来世”是以个体的寂灭为 依归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并不 发生关系。但濡、道、佛都弧调 的“和”“淡”,却都是以群 体存在为前提 的,这 是三者能 够融汇 的基 础。魂庄子。的理想 人格,“遗物离人而 立于独”、“独与天地 精

12、神 往来”! 田子方,虽从群体 出发,但 落脚 点 在个休 一 边。对 现 实社 会和现 实 生 活 的超越,而 趋 向于 自然 宇 宙本 体 之“道”的同一消除“有待”而进至“无待”,从有 限到无限,不受任何时间空问的约束,这种境界 的人格其实就是自由的、超功 利 的审美人格。庄子从形而上的高度,将宇 宙人 生的根本 问题与“道”联 系在 一起,“夫 虚静 恬 淡,寂拿零为者,万物之本”!天道,“淡”、“虚”、“静”就 构 成 了理想 人 格 的特质。山于“淡”的感性 意 义和理性 意义足以概括“虚”、“静”二体,故而庄子的审 美人格是“淡”型的人格。庄子面对“大知闲闲,小知 间 间大 言炎

13、 炎,小言詹詹”的异化社会现实,便由实而虚,寻求内心绝对 的自由清 淡,这就是“至乐”或“天乐”,“言与虚静推于 天地,通 于万 物,此 之谓天 乐”!天 道。万物 拟人化、主体拟物 化,物我合一,在主体、客体同时演进的超越 中,主体人 格得到再度提 升,从而超越 了客 体,也超越了主 体 自我,获得一种全新的、纯悴的“道”的境界。这 个 境界是“逍遥游”的境 界,它既不是主观意志的精神活 动,也不是囿于外界 的感官运动,而是身与 心、物 质与精神 的合一运化。它 是自由的王国、必 然 的王国,通过二度超 越而 完成,与茫茫自然溶为一 体,便会 体验到宇宙 的博大与宏伟,这不是主 体性的消融,

14、而是心灵 之光的烛照,是至人人 格的 充分显现。二、审美人生境界与“淡”的人格相关,庄子的审美人 生境 界是 淡远 的。庄子追求的人生,是“游 心于 淡,合气于漠”! 应帝王 的“恬漠”无 为的人生。“游”的艺术性生活,是艺术化了的 人格内心的表 出。这近似于孔子“游于艺”之“游”,不过孔子的“游”主要 是 心灵、人 格的“游”,而庄子 的“游”是“心”与“身”的俱“游”。此为二度超越的结果。李白独坐敬 亭 山诗云只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 两不 厌,只有敬亭山。其境界与“天与我并生,万物与我 为一”! 齐 物论 。正可相 互发 明。齐 物论又云,昔 者 庄周梦为胡 蝶,自喻适志与,不 知周

15、 也。俄 然觉,则蓬蓬 然周也。不知周 之梦为胡蝶与胡蝶 之梦与周与周与胡 蝶则必有分矣。此 之谓 物化。在 最高境界中,“心”与“我”、“物”与”我”得到 了“同化”。这正乃“逍遥 游”的境 界。“逍遥”一词 并非庄子首用=! !诗经郑风清人、就有“二 矛重乔,河上乎逍遥伙这里的“逍遥”是指肉身的安 闲自任。楚辞远游“愿轻举而远 游”,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 游”之“游”指身体的从容行走。庄 子的“逍 遥 游”既有身体的自由自在之意,也有精神的无拘无束之意。逍遥 游云 今子 有大树,惠其 无 用,何不树 之于无和#有乙乡,广莫之野,仿徨乎 无为其 侧,逍遥乎寂卧其下虚幻 之乡,当然是心 灵的 向往卧寝于树 下,显然是肉身的行为、身心二者不 可分离。新实在论 也反对心身二元论,认为心与身是打成 一片,不可分 割的。如果说心与身有分别的话,那么它们只不过是一种“事件”!35或“实有”!( .% (。5.56的“两 吸”。从“物”极看,它处于一定时空中从“心 ,极看,它自有其目的、意义和价值,心物相连相通,不能截然分开。分析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甚 至在心的概 念中指望用逻辑分析的手段和日常语 言的原则,彻底解 决心身对立 的哲学 问题。庄子把 生活分成现实与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