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279416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19.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2)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2)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2)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2)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2)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2)(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第三节 细胞的跨膜电变化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第一节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一、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一)脂质双分子层 脂质双分子层基 架(稳定性和流动性)(二)蛋白质 镶嵌或贯穿于 脂质双分子层中( 有多功能:物质转 运,能量与信息交 换。)有些作为抗原 决定族=免疫信息(血 型); (三)糖类多为短糖链, 与膜脂质或蛋白质 结合,形成糖脂或 糖蛋白。有些作为膜受体的“可识别”部分,特异地与激素递质 等结合。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被动转运主动转运物质顺电 位或化学浓度 的转运过程。物质逆浓度 梯度或

2、电位浓度 的转运过程。(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概念 物质顺电位或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特点 1.不耗能2.顺电-化学梯度3.依靠或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分类 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1)概念 脂溶性高的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CO2i CO2oO2o O2i(2)特点扩散速率高无饱和性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不需消耗能量扩散量与浓度梯度、温度和膜通透性呈正相关, 用扩散通量(mol or mol数/min.cm2)表示。 (3)转运的物质O2、CO2、NH3 、N2 、尿素、乙醚、乙醇、

3、类固醇 类激素等少数几种。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1)概念 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小的物质,在 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 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2)分类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经载体的易化扩散(1)经通道的易化扩散转运的物质:各种带电离子K+i K+oNa+o Na+i(2)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转运的物质:葡萄糖(GL)、氨基酸(AA)等小分子亲水物质(3)特点 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 不需另外消耗能量 选择性( 特殊膜蛋白质本身有结构特异性) 饱和性( 结合位点是有限的) 竞争性( 经同一特殊膜蛋白质转运) 浓度和电压依从性( 特殊膜蛋白质的变

4、构是有条件的,如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 (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概念 指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 特点 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的“帮助”;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分类 入胞和出胞式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简称:联合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简称:泵转运); 如:Na+-K+泵、Ca2+-Mg2+泵、H+-K+泵等1.泵转运Na+-K+泵 2. Na+-K+泵又称Na+-K+-ATPase,简称钠泵。当Na+i K+o时, 都被激活, ATP分解产 生能量,将 胞内3个Na+ 移至胞外和 将胞外2个 K+移入胞内 。

5、通道转运与钠-钾泵转运模式图2.继发性主动转运 概念 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即物质逆浓度或逆电位梯度转运时,能量非直 接来自ATP的分解,是来自膜两侧Na+差,而Na+差 是Na+-K+泵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分类 同向转运逆向转运3.入胞和出胞式转运 出胞 指细胞把成块的内容物由细胞内排 出的过程。主要见细胞分泌过程:激素、神经递质 、消化液的分泌。指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 胞的过程。分 为 吞噬=转运固体物质;吞饮=转运液体物质。入胞 分泌物排出融合处出现裂口囊泡向质膜内侧移动分泌囊泡高尔基复合体蛋白性分泌物出胞 囊泡膜与质膜融合受体对物质的“辨认”发生特异性结合=

6、复合物表面的“有被小窝”移动“有被小窝”处的膜凹陷吞食泡吞食泡与胞内体相融合入胞 小 结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信号: 含有信息内容的一种物质或刺激 信号的类型:化学信号 激素, 递质, 细胞因子机械信号 声音电磁信号 光电信号 电流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多达几百种:如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跨膜信号转导过程:胞外信号 细胞膜表面 一种或几种膜蛋白分子构象改变 新的信号进入胞内 (膜电位,化学信号) 细胞功能变化或生物学效应跨膜信号转导涉及的环节:胞外信号的识别与结合;信号转导;胞内效应;信号转导比物质转运要复杂跨膜信号转导方式大体有以下三类: 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 G蛋白偶联受

7、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一、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胞外信号 胞膜上的通道蛋白 离子通道打开或关闭 离子跨膜流动 膜电位变化(去极化、超极化) 新的信号进入细胞内 细胞生物功能1、化学门控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化学性胞外信号(ACh)ACh + 受体=复合体终板膜变构=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终板膜电位骨骼肌收缩神经-肌接头信号转导示意图神经细胞(神经元)结构:2 、 机械门控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前庭和耳蜗的毛细胞的静纤毛上机械信号(声) 静纤毛偏曲机械门控离子通道开放 离子内流膜电位变化3 、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心肌细胞膜上的L型钙通道胞外信号(电) 心肌细胞

8、膜 L型钙通道激活 胞外的Ca2+内流 Ca激活肌质网的钙释放通道 肌质网的钙外流 细胞内的钙浓度增高 心肌细胞收缩 二、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受体:膜蛋白或糖链,能特异性的识别并结合某种 结构的生物性化学物质或蛋白质(配体)。 特点: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性;可逆性G蛋白耦联受体: 促代谢型受体,结合肾上腺素,Ach(乙酰胆碱 ),5-羟色胺及多数肽类激素。G蛋白耦联受体(促代谢型受体)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结构:三个亚单位;两种状态GTPGDP失活状态激活状态G蛋白结合GDP,三个亚单 位结合在一起G蛋白结合GTP,亚单位 与,亚单位分离G蛋白耦联 受体Gs膜内侧G-蛋白在信号转导

9、中的循环:二、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一) cAMP信号通路 神经递质、激素等兴奋性G蛋白(GS)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ATPcAMP细胞内生物效应激活蛋白激酶A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G蛋白说明:1.1个G蛋白耦联受体-配体复合物可以激活很多 G蛋白,产生100多个Gs,1个Gs可以激活一个 AC,一个AC分子能产生好几百个cAMP,放大 效应。 2.最终产生的细胞内的信号物质为cAMP,因此 将此通路称为cAMP通路。G蛋白相关疾病:霍 乱人类历史上爆发过7次霍乱大流行。 甲类传染病:霍乱,鼠疫 病因:霍乱弧菌 临床表现:(腹泻)水样便,呕吐;大量失水和电解 质,循环衰竭,休克,最

10、后死于酸中毒,肾功能衰 竭。 机理:进入小肠,大量繁殖,产生霍乱毒素,进入小肠细 胞,与Gs结合,阻止了G蛋白与GTP分离,是G蛋白始终 保持激活状态,使细胞产生大量cAMP。(二)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激素(第一信使)兴奋性G蛋白(GS)激活磷脂酶C(PLC)PIP2(第二信使)IP3 和 DG激 活 蛋白激酶C内质网 释放Ca2+激活G蛋白生物效应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第二信使定义 胞外信号或刺激通过膜受体蛋白、G蛋白和效应器酶 系统使细胞内产生一种含有第一信使信息内容的一种化学物 质。种类 环磷酸腺苷(cAMP)、二酰甘油 ( DG) 、三磷酸肌醇 (IP3) 、 Ca2+ 、环磷酸鸟苷(c

11、GMP) 功能调节细胞内的各种蛋白激酶和离子通道,产生以靶蛋白构象变化为基础的的级联反应和细胞功能的变化。G蛋白效应器定义:主要是指催化生成(或分解)第二信使的酶 。种类:腺苷酸环化酶(AC);磷脂酶C(PLC);磷脂酶A2(PLA2);鸟苷酸环化酶(GC);cGMP磷酸二酯酶(PDE)功能:生成第二信使,实现细胞外的信号向细胞内 转化。作用于膜受体蛋白、G蛋白 和效应器酶系统光刺激 (视网膜的感光细胞) 多数的肽类激素 多数的神经递质 (神经突触后膜)三、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信号 接合膜酪氨酸激酶外侧端 激活内侧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 受体本身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和胞内其它蛋白残基磷酸化细胞功

12、能的变化酪氨酸激酶受体(TKR)生长因子与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细胞内生物效应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图示激活酪氨酸激酶鸟苷酸环化酶受体胞外信号结合鸟苷酸环化酶受体激活鸟苷酸环化酶(GC)GTPcGMP激活cGMP依赖型蛋白激酶细胞生物效应酶耦连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的特点: 信号转导与G蛋白无关; 无第二信使的产生; 无细胞质中蛋白激酶的激活。作业 名词解释: 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问答题:1.信号转导的种类;2.试述G蛋白藕连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与过程3.举例说明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过程跨膜信号转导方式大体有以下三类: 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化学门控;电压门控;机械门控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

13、信号转导 G蛋白藕联受体,G蛋白,信号通路; 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特点 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TKR;鸟苷酸环化酶受体)概 述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指出:“地球上 几乎没有一种变化发生而不同时显示出电的 变化”。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 时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 象(bioelectricity)。细胞生物电现象是 普遍存在的,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心电图、脑 电图、肌电图及视网膜电图等就是这些不同 器官和组织活动时生物电变化的表现。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1.概 念 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 存在的电

14、位差。 2.实验现象 3.证明RP的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外无电位差。(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 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 ,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 、外间有电位差。(丙)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内无电位差。4.与RP相关的概念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 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膜电位: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又称 为膜电位(membrane potential)。 RP值:哺乳动物神经、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为 -70-90mV,红细胞约为-10mV左右。RP值描述: RP膜内负电位(-70-90mV)=超极化RP膜内负电位

15、(-70-50mV)=去极化(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1.概 念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膜在RP基础上发 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可传播 的电位波动。去 极 化上 升 支下降支2.动作电位的图形刺激局部电位阈电位去极化零电位反极化(超射)复极化(负、正)后电位3.与AP相关的概念 极 化:膜外正内负的状态。 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小于RP值的方向变化。 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大于RP值的方向变化。 复极化: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反极化:由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的极性反转过程。 阈电位:引发AP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局部电位: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电位。 后电位: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RP水平以前,一种 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过程。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正后电位=超去极化后电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