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孟荀生态思想之异同及其当代价值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91993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孟荀生态思想之异同及其当代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析孟荀生态思想之异同及其当代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析孟荀生态思想之异同及其当代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析孟荀生态思想之异同及其当代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析孟荀生态思想之异同及其当代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析孟荀生态思想之异同及其当代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孟荀生态思想之异同及其当代价值(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开我们跟我一样打开我耳边试析孟荀生态思想之异同及其当代价值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孟子和荀子二人生态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试图总结二人 生态思想上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当前倡导“生态文明”的新形势挖 掘其中有价值的方面,以供人借鉴。关键词:孟子;荀子;生态思想;异同;当代价值试析孟荀生态思想之异同及其当代价值邓雪自从人类打开了工业革命的潘朵拉宝盒以来,也就意味着人类从此失去了对自然 的控制。人类在对大自然的改造中所获得的空前成就是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世代的, 但是与此相伴而来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犹如当头棒喝,使得人类必须重新审 视自己的行为,探索一种新的更有利于人类延续和发展的人与自然相处

2、的思路和方式。 作为一个对全世界人民负责的大国和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注定了中国绝不能走西 方式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 神文明、政治文明并举更充分表明了中国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决心和魄力。因此,在当 前形势下整理和挖掘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生态智慧,既有利于我们构建生态思想的 理论体系,也对我们实践可持续发展道路有重要的意义。一、孟荀生态思想概要 (一)孟子的生态思想概要 孟子所生活的战国中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诸候间连年征战和 讨伐,使得土地荒芜、民不聊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在继承 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

3、出了“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 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1的生态保护思想。在孟子看来,既然人性是本善的, 那么推已及人,推人及物,就必然可以从“亲亲”而“仁民”,进而通达“爱物”,最终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首先,孟子呼吁人们要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因 为自然界存在的万事万物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形态万千、千差万别的,只有积极 主动地去探索大自然的这种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自 身。同时,孟子还十分强调自然物之间的统一和协调,呼吁人们要重视而不是忽视这 种天然的联系。正如他所举例的,牛羊要茁壮成长,就离不开丰盛的水草,否则只能 “立而视其死

4、” 。2其次,孟子教育人们要尊重和热爱自然。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存在价 值,而不是依靠人的活动而获得价值。古人在长期进行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已经懂得 了根据农时的不同来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也就是所谓的“不违农时” 。孟子关于“时” 的论述,表达了其尊重自然规律的主张,正是由于自然物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所以人们必须尊重和了解这种规律性,而不是对抗和忽视它。当然,在承认规律性的 同时还必须对自然进行养护,而不要过度开发和索取,正所谓“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3正如孟子告子上所记载的:“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 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

5、之生焉,牛羊 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4说的就是一个叫牛山的地方,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 是因为它座落在大都市的郊外,但是如果人们频繁地去砍伐,它还能茂盛吗?虽然,它日 日夜夜都在生长着,有雨水露珠在滋润着,必定会有新枝嫩芽生长出来,但是因为人们经 常在那里放羊牧牛,所以它就变成一片荒山了。可以看出,这里所记载的是一起因为过 度垦殖而造成的典型的环境破坏事件。通过这个例子,孟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必须 改变对大自然随意索取的恶习,否则必然造成生态的破坏。人们应当在尊重自然万物 生长的规律的前提下,将保护自然和适度地利用自然结合起来,以促进万物的生长和实 现人类的共同发展,决不能取之无度,用

6、之无节,不然必将导致自然外物的短缺、枯竭, 使人类无以为食、无以为生,而走向灭亡和自我毁灭。在孟子看来,仅仅强调“爱物” 和“时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其生态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 即“天人合一”的主张。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概念,它既是以孔孟为1杨伯俊: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1981。2金良年:孟子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金良年:孟子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杨伯俊:孟子译注 ,第 263 页,中华书局,1981。代表的儒家的世界观和宇宙论,又是儒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更 体现着儒家一种崇高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以这种

7、思维方式所认识和理解的自然界 并不是一个机械、被动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在孟子看来,天、地、人 三者是合为一体的,万物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人类作为宇宙间最高的存在物, 其有义务和责任来维持天地人这个整体的和谐,让其间的每一个生灵都能按其本性 自然地发展和完善自身,惟其如此才能通达“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孟子告诫人们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1。当然,这并不代表孟子抹杀人的能动能力,要人在自然面 前一味妥协、退让,他仍然强调人在追求“天人合一”境界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否 则“天人合一”只是一纸空谈,无法实现。 (二)荀子生态思想概要 和孟子生活的时代不同,荀子生活的战国末期是

8、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种变 革突出地表现在生产技术的巨大飞跃上。都江堰的筑成,杜绝了当地的水患,并使岷江 沿岸的百万亩农田得到灌溉,这种变水害为水利的巨大变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除了兴修水利,利用畜力来提高农耕质量和效率,以及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天人关系的认识。在此背景下,荀子顺势提出了 “人定胜天”的观点,在天人关系中更多地展现了人的主动性。因为技术的进步确实 为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在顺应自然的同时,有条件也有能 力来改造自然,所以“人定胜天”并不是空想,而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但是,不 可忽视的是,荀子在强调“人定胜天”

9、的同时也强调”天人和谐” 。他认为在构成宇宙 的三股力量天、地、人中,人的作用就是运用自然界的万物来创造和发展自身,只 有正确认识自然的规律,才能充分调动自然为自己服务,否则是不能实现“天人和谐” 的。由此看来,必须将“人定胜天”和“天人和谐”结合在一起来理解,两者是不可 分离的。只是前者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后者更注重对自然本身价值和规律的尊 重。因此,为了更好地实践二者的结合,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其“天政”与“天养”的 观点。在天论中,荀子写到:“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 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而官万物役矣。 ”所谓“天 养”就是指人

10、类利用自然万物来养活自己;而“天政”则是指人类活动必须遵守自然规 律,顺应它就会得到幸福,违背它就会招致灾祸。自然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就如同自 然界实行赏罚的政令。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充分表明了荀子尊重自然的态度,这与今天社 会所倡导的生态道德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荀子“备其天养,顺其天政”思想所提倡 的是这样一种生态道德,即在要求人们积极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同时又让人们在利用和 改造的活动中遵循和顺应自然规律,并且认为只有具备了这种思想,人们才会知道哪些 事情是合理的和应当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合理的和不应当做的,从而使天地万物各尽其 责,为人类造福。顺着这样的思想脉络,在总结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基础上

11、,荀子第一 次提出了其“天人相分”的思想。在天论中荀子论证到“天有其时,地有其材” , 而这种“天职”是“不为而成,不求而得”的,也就是说“天职”是自发的,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因此,人应当做到“不与天争职” 。但是, “人有其治” ,所以人应当做的 是尽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在这里荀子所强调的是将天人的职能分离, 使天这个客观自然的存在和人这个主观社会的存在互不干涉,即天无法干涉人类社会的 活动,人也无法改变天自身的运行规律。只有“明于天人之分” ,才可以“至人矣” 。所 以,荀子“天人相分”思想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自的职能和规律出发,一方面承认自 然界及其变化有其客观的规律性;另

12、一方面又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即人的参与 和改造的能力。因此天人之间并不是互不往来的,而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正确区别对待天人界限,表明了荀子在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方面的进步,也为正确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二、孟荀生态思想之异同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不是思想家个人的奇思妙想,它必定根植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1杨伯俊:孟子译注 ,第 168 页,中华书局,1981。中,折射和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纵观孟荀二人的生态思想,最突出的特征莫过 于他们都是结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现实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来论述自己的思想,而不 是超越了社会的客观现实来发表空谈。因为只有顺应现实的思想才更容易让大

13、众接受, 从而实现其舆论导向的价值,否则只能是“无病呻吟”式的臆断和假想。从这个层面 来看,这也是二人思想最大的共通之处。也正是由于这种相通,造成了二人思想的最 大分野。乱世中的孟子,看到的是生态在战乱中遭到破坏,影响到百姓生计的场景, 因此其倡导的是一种“休养生息”式的发展。尽管他并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 在当时的生态状况下,人类连基本的生计都难以维持,而要继续生存就必须顺应和保 护自然,为生态从失衡到平衡状态的恢复提供时间和空间,因此,人类需要“爱物” 和“时养” 。而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实际上强调的是“以人合天” 。按 照今天的理论,人的利用能力超过了自然本身的承受能力之

14、后,人对自然就失去了控 制,自然就会朝着与人类愿望相反的方向演变,而孟子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这样的变 化。所以,孟子在天人关系中更强调天本身具有的那种强大的不可逆转的力量,而人 只有在顺从这种力量的前提下才可能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因此,只有“以人合天” 才能达到天人关系的和谐,实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与之相反,荀子生活的时 代是乱世之后大发展的时代,人类无论在技术还是知识上都比前人有了巨大的进步, 经历了休养生息后,人们更渴望和谋求发展,而当时也确实具备了发展的条件和可能。 因此,荀子提倡“人定胜天”也就不足为怪了。尽管荀子的“天养”和“天政”也要 求人们尊重和服从自然规律,但是这种尊重和服

15、从的前提是为了人的发展和改造,即 站在人的立场上来看自然,而不是从自然出发来看待自然。其“天人相分”的思想在 职能上将天人划分开来,实质上是为了表达其“以天合人”的内涵。如马克思主义 哲学所认为的,技术和工具的进步,使得人类的改造能力获得了提升,人类在熟悉自 然规律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利用这种规律为人类的需要服务,其最终目的已经超越了 族类的延续和生存,而是求得发展,满足人类更高层次上的愿望和要求。 另外,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孟子的“天人合一”还是荀子的“天人相 分”都是一种现实背景下谋求天人和谐的思考,其目的不是将天与人截然对立,而是 希望实现天与人的和解,因为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演进,

16、天人矛盾必将日益突出,所以 必须寻求一种更合适、更合理的思路来缓和甚至消解这种矛盾。因此,可以将“天人 相分”看做是“天人合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进一步发挥,因为二者都承认 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这也就意味着荀子虽然强调“分” ,但 是最后的归宿仍然在“合” ,至此,二者的观点也就内在地得到了统一。但是,值得强 调的是,尽管二者探讨的都是天人关系,但他们关于“天”的理解却是不尽相同的。 在孟子那里, “天”是主宰一切、决定一切的命运之天,天在人们心中具有仿佛神灵一 般的伟大力量,因此人们要做的是“以人合天” 。这种理解多少带有神秘主义和宿命论 倾向,但又是符合时代特征的,因为在一个生产技术尚不十分发达的时代,天的力量 必定是人力所不能企及的,惟有顺应天命,才能求得生存。而到了荀子那里,生产的 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天”仅仅被视为与人类社会对应的客观的自然存在物,不再具 有神秘的意味,人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把握这个客观实在, 进而改造它,使它合于人的目的,为人类造福。相对地,二者在对待“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