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大2003年历史地理学基础教程1(1)

j****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2KB
约16页
文档ID:47024769
北大2003年历史地理学基础教程1(1)_第1页
1/16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三国时期三国时期继承了东汉末年的州—-郡—-县三级体制大致说来,曹魏大约控制了东汉十三州中之北方九个州(自析为十二州) ;孙吴得扬、荆、交三州,以后又分交州为交、广二州,拥有长江中下游和岭南诸地;蜀汉仅得益州,辖境最小,虽析出梁州(汉中盆地及甘南)和交州(仅云、贵二省一部分) ,仍只有过去的一州之地三国时期开始,由于州的数目不断增加,辖境逐渐缩小,地位已不比东汉正如《三国志·魏志·蒋济传》所云:“今虽有十二州,至於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 ”三国时期还出现了两种特殊的制度:①“遥领遥领” ,即指不在自己所属的版图内,而在本国所设立的地方官如:益州本属于蜀汉,曹魏却也设一益州刺史,由降魏的蜀人黄权充任,实际并不到四川去做官蜀汉也有张翼,领冀州刺史;吴国有青州牧朱桓,实际上这些刺史并无实土可辖,故称为遥领②“虚封虚封” ,是指在自己版图内所设立的没有实土的王、侯位如:曹操封其子曹彪为吴王,后改为楚王;孙吴封孙和为南阳王;蜀汉刘永被封为鲁王,皆非本国实际占有其地再如:诸葛亮封为“武乡侯” ,为什么?是否蜀汉有“武乡”?据查证,才知道,汉琅琊郡有武乡,孔明祖籍琅琊,故封此侯。

有人以为在汉中,那是由于诸葛亮祠墓在那里而后起的名字张飞受封西乡侯,也是由于张翼德是河北涿郡人,涿郡汉代有西乡县,故封此爵称,实际这些封侯都不可能真到那里去食邑,只是一个封原籍的习惯而已,要注意这类情况,不要误为实有其地三国时期盛行屯田,各国均设有典农都尉或屯田校尉等农官,管理屯田农军民,其辖境和地位相当于县干预了这一时期的行政体系,是兵、民分籍制度的表现屯田的地域:肥沃易垦,可兴修水利,流民集中如:淮河中游、黄河下游、长江下游常州、丹阳一带西晋时期西晋时期西晋武帝, “罢农官为郡县” (《晋书·武帝纪》 )划为统一的地方行政建制西晋由于是在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基础上统一的,其疆域基本上与两汉、三国相近,在行政区划上承继了三国时已有的州、郡,但是同时又新设置了:梁州,灭蜀时,分益州北部今陕南、川东而置;宁州,分益州西南部今云南而置;秦州,分雍、凉、梁三州部分地区,今甘肃陇东置;平州,分幽州东部今辽宁、朝鲜半岛北部置分荆、扬二州今江西、福建地置江州;分荆、广二州今湖南东部和广东北部置湘州,把首都地区的司隶校尉改作“司州” ,这样西晋末年就成了 21 州,州以下是郡、县,西北边疆设“西域长史府” 。

西晋时期,州的特点是:州的辖境在淮河以北的各州变化不大;变化最多的是长江以南和西南边疆,反映那些地区的经济开发、人口有增,社会有发展,中国对那些地区实行的有效控制加强了东晋、南朝时期东晋、南朝时期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州的设置越来越滥,数目之多,地位之低已与郡相仿佛,基本失去了最初的那种作为一大块政治区域的重要性,在空间上的表现也愈来愈混乱复杂南朝的情况南朝的情况:由于中原的变乱,北方士族大批南迁,他们以为终有一日会返回北方,侨居江南只是权宜之计,加上门第风气盛行,士族多以郡望决定身份高低,保持旧籍作为区别的标志因此在侨居地出现了“故土虽迁,仍存旧名”的侨置州郡现象, “侨置州郡”制度在州—--郡—--县三级中都有侨实相错的表现学习这段历史要学会区别如下三类关系:①实州侨郡 例:荆州属实州,东晋元帝侨置新兴郡,而此新兴郡原在今山西省沂县,新兴郡在荆州并无实土②侨州实郡 例:徐州原辖山东东南部及江苏北部,晋室南渡以后,在原属扬州的广陵郡(治扬州市北部)上侨建徐州,此州实无辖地③侨州侨郡 例:豫州汝南郡,豫州原在淮河北岸,辖皖北豫东,治陈县(淮阳) ,汝南郡亦在淮河北岸的颍水流域,治所在上蔡(今县) ,南渡以后豫州侨置在江淮之间,仍辖汝南郡,实际没有实土所管辖,都是侨置。

侨置问题主要受人口迁移的影响:行政区划的变迁反映了人口的变迁;行政区划的移动反映了人口的移动,这个问题是可以做动态分析的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是整个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一个时期,总共四次:共计 90 万,占全国人口 540 万之六分之一北方移民南下的浪潮持续了一百多年大体上是由黄河下游和淮北地区移向长江中下游;黄河中游地区的人民则移往陕南,继而深入西南川、滇、黔也有部分山东移民至韩半岛因此这次地区州郡县增置现象最普遍例如:扬州会稽由汉代一郡扩大为东晋的七郡;荆州长沙郡增为四郡,岭南交广地区则由西汉的七郡 55 县扩大为十七郡 121 县侨置州郡也在上述地区最普遍,它是处置移民洪流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相应对策,秦汉已经形成的行政区划格局被打乱了直到南朝刘宋实行“土断” ,废止侨寄法,把户口编入所在郡县户籍、征税徭,即把行政和地域空间切实结合划一,上述混乱现象才渐渐消除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州、郡愈来愈滥,愈来愈多,这就为隋统一以后省并州郡,州郡实际变成同级行政区,创造了条件北朝行政区划问题北朝行政区划问题北朝行政区划问题与南朝类似也有侨州郡县和有名无实的虚州情况,北朝时期“州”的数目也是增加的惊人。

特殊情况是“镇”的出现北魏在边要形胜之地建立镇戍,而州郡之置反而不重要了例:北魏在北边陆续设置 13 个镇,发生过六镇起义这些镇的分布实际反映当时农牧业的交界线北魏的这些镇将渐渐开始兼理民务,就如同是一州之刺史,所以“镇”在后期也就具有行政区划的性质,与州相当小结小结总之, “州”作为一级行政区划的出现是有原因可循的,也是合乎行政区制度发展规律的有一个由虚向实逐步过渡的过程虽然, “州”只是两汉中后期才固定下来,但随之它也就愈加滥乱了,因此到了分裂时代过去,又一个统一王朝出现的时期(隋唐) ,它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收拾而被新的一级行政区取代的时候了我们应该了解“州”的虚、实代表哪种意义,为什么会从虚转变为实这是中国历史上皇权与地方权力矛盾的结果秦、西汉和东汉前期地方行政制度实行郡辖县二级制,东汉后期以后,历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在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过特别行政单位: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地域很大,而官阶小,相当于郡,往往由邻近的郡守辖制例如:西晋时,西域长史归敦煌郡太守统辖,由此可知敦煌在历史上的地位虚封、遥领、侨置现象的出现和解决的过程是州郡滥多与移民的问题。

第三节第三节 唐、宋时代道制与路制区划唐、宋时代道制与路制区划一、唐代的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反映意义及其演变隋文帝统一中国,结束了二百七十年的分裂局面鉴于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制已经过於分散、杂乱、重叠,不利于中央王朝的统一管理,遂于开皇三年“存要去闲,并小为大” ,废诸郡而独以州、县二级制区划制度,州的职掌与郡守相同,无刺举之任,形同秦汉,全国共 190 个郡,1255 个县唐代前期唐代前期————贞观十道代表的地理空间贞观十道代表的地理空间唐太宗贞观初年虽经裁并,仍有三百多个州这么多州都直属中央政府管理,显然不便,于是李世民将全国疆域按山川形势之便划分了十个道,神龙二年(706)置巡察使或存抚使,景云二年(711)又置按察使巡视各道州县,临时派遣,不常设贞观十道的划分是:开内道:东距河,西抵陇坂,南据终南,北边沙漠 (河,即黄河;陇坂,指六盘山;终南,即秦岭)河南道:东尽海,西距函谷,南滨淮,北薄於河 (函谷,指今河南灵宝境内的故函谷关;)河东道:东距常山,西距河,南抵首阳、太行,北边匈奴故塞 (常山,本名桓山,今河北唐县境内,此处经指太行山;首阳即雷首山,今山西永济县境内;匈奴故塞指今山西省北部)河北道,东并海,南迫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榆关、蓟门。

(榆关,在今河北抚宁县境,蓟门指北京八达岭)陇右道:东接秦州,西输流沙,南连蜀及吐番,北界沙漠 (秦州,即今甘肃天水市;流沙指河西走廊西端,与新疆交界处)山南道: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距商、华二山 (荆、楚指今湖北省长江以北地区;陇,指六盘山;商山,在商县东南、秦岭东南余脉;华,即华山)淮南道:东临海,西抵汉,南据江,北距淮 (汉,指汉水)江南道:东临海,西抵蜀,南极岭,北带江 (岭,指五岭)岭南道:东南际海,西极群蛮,北据五岭 (群蛮,经指今湖南、贵州交界处的少数民族区)剑南道:东连牂牁,西界吐番,南接群蛮,北通剑阁 (牂牁,指今贵州东部,剑阁,指四川剑阁县剑门关)贞观元年,设立的十道并无固定长官和治所,类似西汉武帝时开设的“十三部刺史”制度,道之划分也只是为了临时派巡访使巡行时各自有个范围所以道的划分多以自然山河为界标贞观十道实际上只代表地域而非行政区所以,唐前期的行政区划仍是(府)州一县二级制州刺史直接向中央尚书省负责 “十道”的划分对我国历史上划分区域的观念影响很大 “贞观十道”出现之前,人们往往托古于禹贡“九州”之说,无论地理书籍或是人们习惯上的天下分野自此以后,凡大区域之划分则多比拟于“十道” 。

盛唐时期盛唐时期————开元十五道代表的检察区开元十五道代表的检察区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感到“十道”统辖区域太宽,治理上带来不便,而且南方某些地区的社会经济也较前有进一步发展,乃在贞观十道的基础上经过调整,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 737)将全国重新划分为十五道主要是在首都长安附近增置了京畿道,在东都洛阳附近增置了都畿道,原江南道太广阔,经济文化又已发达,遂一分为三,置江南东、西道和黔中道,原山南道横跨巫山,东西过宽不便管理,遂分置山南东、西道,以大巴山、巫山为界从自然地理单元来看,开元十五道的区划,更符合地貌类型单元譬如:川东和湖北分开了,浙江、福建与江西也分开了与汉代十三州部比较,唐代的划分更显得合理了开元十五道各置采访处置使,专管弹劾不法州县官吏,并有固定治所,这样“道”的含义由地理区划演变为正式的监察区划:京畿道 治:长安都畿道 治:洛阳关内道 治:凤翔, “多以京官遥领” (通典 172)河南道 治:汴州(开封)山南东道 治:襄州(襄阳)山南西道 治:梁州(汉中)江南东道 治:苏州(苏州)江西西道 治:洪州(南昌)黔中道 治:黔州(四川彭水县)河东道 治:蒲州(永济县蒲州镇)河北道 治:魏州(大名县东北)陇右道 治:鄯州(青海乐都)淮南道 治:扬州(扬州)剑南道 治:益州(成都市)岭南道 治:广州(广州)开元十五道作为监察区,一切事务要上报中央,不能自行处置,所以,不能作为一级行政区。

直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采访使为“观察处置使” ,插手民事,才渐渐成为各道的行政长官, (这一点与东汉末年刺史演化为州牧极相似) 不过,此时已在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已开始独霸一方,节度使统辖的地区亦皆称“道” 意味着军事上的道与监察区的道渐渐合流,过渡到实际的一级行政区因此,下面我们将谈谈唐代“道”发展的第三阶段唐代后期唐代后期————道的演变方镇节度使统辖诸州道的演变方镇节度使统辖诸州唐代节度使之置是由行军道大总管演变下来的初为临时设置,唐玄宗改称“节度” ,为常设的军事区划,开元、天宝之际已有十节度之名,这些边防地区节度所辖地区也称“道” ,军事性质的道级序是:道——镇——军——守捉例:陇右道——安西四镇——新泉军——葱岭守捉边州“十节度”为:河西道节度使 治:凉州(武威)陇右道节度使 治:鄯州(乐都)北庭道节度使 治:庭州(吉木萨尔)安西道节度使 治:龟兹镇(库车)范阳道节度使 治:幽州(北京)平卢道节度使 治:营州(朝阳)此五道与监察区道有别,河北、山南、淮南属内地,无军事“道” 河东道节度使 治:太原府朔方道节度使 治:灵州(灵武)剑南道节度使 治:成都府岭南五府经略使 治:广州节度使最初主管军务,其后在内地也开始设立,总揽区内数州军民财政大权,亦可用“留后”的办法使子孙、镇将承袭。

唐肃宗以后全国已有 40 多个道的节度使,其辖区也称:节镇、藩镇或道,成为实际上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唐代的州县依其地位与人口开始分若干等级州县等级的划分一方面是通过提高地位加强地方管理,另一方面便于官吏的考绩转迁,不同级别授不同等级的州、县官位,所以是与中国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